□大众报业记者 马景阳 张继才
活蹦乱跳的海鲜、诱人的胶东大馒头、沁人心脾的莱阳梨……3月4日,淄博中心城区饭店“烟台人家”的点菜区,看上去更像一个浓缩版的小型超市。
上下两层300平方米的“烟台人家”,是淄博小有名气的胶东饭店,它所在的天乙街,是市民眼中的“美食一条街”。眼下,这条街上的不少餐饮企业正在展开一场“自救行动”,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
春节前,忙碌了一年的“烟台人家”老板于玲玲,给员工放了假,自己也和老公回到了莱阳老家。疫情发生后,他们都被困在了村子里。就在大年初二,天乙街上的餐饮商户们接到了要求暂停营业的通知。于玲玲暗自庆幸,多亏没有营业也没有备货,避免了不少损失。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高兴得有点早了:每个月三万元的房租还有各种费用,也不是个小数目。
“总不能一直这样坐吃山空吧?”于玲玲坐不住了。
她喜欢那种忙碌的感觉:2008年,她辞去安逸的公司会计工作,和老公开了一家海参专卖店;2009年,看到淄博缺少地道的胶东菜,她又专门从烟台请来厨师,开了胶东风味的莱阳食府。创业十几年,丰富的经历,让这个娇小但坚强的胶东女人养成了不怨天尤人不信命不服输的性格:“困难来了,咱就得想办法解决。”
于玲玲还惦记着店里的几个厨师和服务员,他们有的从创业之初就跟着她,“一个员工背后就是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一直不营业,对他们影响太大了,必须得想办法自救。”
2月23日,于玲玲两口子拿到“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回了淄博。
对于“烟台人家”这样的餐饮企业来说,恢复营业最省事儿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卖平台送餐,但于玲玲却不愿意这么干,“菜做好了,时间一长,味道就变了。”再加上考虑到疫情期间很多客户外出购物不方便,她想把老家更好的蔬菜水果等特产带给大家。她的想法得到了老公的大力支持,疫情期间高速公路不收费,老公受点累,每天开车把新鲜的海鲜和烟台特产给大家运来。“一来帮乡亲们解决点销售困难,二来帮老家推介下优质农产品、海产品,还有就是提醒我们的老客户,我们依然和你们在一起!”
于玲玲和员工的朋友圈里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推广业务成了最有效的办法。一切准备就绪后,2月28日晚上将近10点,于玲玲正式在朋友圈开启了“自救”。
她把家乡的海鲜和蔬菜水果拍成照片发到微信群里,顾客预订后,第二天上午,她老公开着车,从烟台拉上刚捕捞上来的海鲜和胶东大馒头、小水葱等特产赶回淄博,送到顾客手中。
这样一来,于玲玲老公每两天就要驱车八九百公里往返烟台一趟,“累得腰疼”,她自己也要面对以前从未干过的繁琐的称重、结算,比以往顾客点餐忙了好几倍,但她觉得这样“挺值”。
“三份鲅鱼水饺,带走!”3月4日上午10点多,一位老顾客来到“烟台人家”。他告诉记者,很怀念老家味道,但自己又不会做。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于老板利用“宅经济”既让客户吃到地道家乡味,解了馋,又不耽误挣钱,“一举两得。”
经过几天的磨合,这里的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刚开始的简单销售,一名厨师和一名服务员已经回到了岗位上。顾客提前预订,厨师做好后顾客按时来取或由服务员送货上门;将新鲜的鲅鱼加工成鲅鱼水饺;提供各种熟食、将各种海鲜搭配成“海鲜大咖”……于玲玲尽最大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在让自己和员工脱离困境的同时,尽可能帮助别人。“莱阳梨的销售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我们也帮着朋友卖一些。”
无情的病毒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甚至信心。不少餐饮店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开业承受不了房租、人工费等压力,纷纷挂出了“转让”的告示。但更多的餐饮企业,都和“烟台人家”一样,不靠天不靠地,不怨天不怨地,用各种方式自救。
记者走访淄博餐饮企业较为集中的天乙街和明清街发现,餐饮企业有的通过与外卖平台合作拓展市场;有的批发来产品由员工售卖,所得利润全部当作员工工资;有的像于玲玲一样,把朋友圈当成了重要阵地……
“比我之前预想的要好。”于玲玲对“自救”的效果还比较满意。更让她高兴的是,张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刚刚出台了《餐饮服务经营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规范》,给餐饮服务企业提出了复工的十项要求。
“安全是第一位的。”对于这十项严格要求,于玲玲丝毫没有介意,她更看重的,是这些要求背后透出的春天的气息。
新闻推荐
总部累计捐款300万元蓝润集团持续为战“疫”作贡献□本报记者戴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蓝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莱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