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李梦王海涛YMG记者慕溯)在莱阳,有这样一位73岁的老人,他在3年的时间里骑着摩托车行驶上万公里,不仅“寻回了”长眠异乡60余年的烈士父亲,在寻父途中,他还收集了一百多位家乡在胶东地区的烈士信息,并千方百计查证,将这些信息送回亲人手中,他便是于殿作。近日,记者在于殿作老人女儿家见到他时,一身军绿色的休闲装显得格外精神。“天冷了,我这个岁数骑摩托车出去有点受不了,这段时间在家整理照片和烈士的信息,等明年开春了我再继续把烈士‘送回家’。”于殿作说道。于殿作3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去参军了。一年后,家里收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在于殿作的成长过程中,他对于父亲的印象,就是烈士证上的一个名字。“后来长大些,我看到了父亲的照片,从照片里边,我知道了父亲的样子。”于殿作说,从那时起,父亲的模样就一直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仅知道父亲牺牲在淮海战役中,长眠异乡六十多年,于殿作和家人一直也不知道父亲的安葬地,这始终是压在于殿作心里的大石头。为了拉近与父亲之间的“距离”,于殿作从小就喜欢看关于战争的书籍,尤其是看到淮海战役时,于殿作更要多读几遍。在采访于殿作老人过程中,淮海战役分几个阶段,和敌人在哪些地方进行过战斗,于殿作都能够详细地说出来。“除了喜欢看这方面的书,我更想通过了解这些战役,知道父亲可能牺牲的地方。”于殿作说,寻找父亲,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退休后,于殿作对父亲的思念更甚。此时,有了大把时间的于殿作将寻找父亲的想法化作了实际行动。2015年的夏天,于殿作踏上了寻找父亲安葬地的旅程。于殿作骑着摩托车,从莱阳出发,靠着纸质地图走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份,找遍了十几个烈士陵园,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河南陈官庄烈士陵园找到了父亲的墓碑。“陈官庄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淮海战役第三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其内安置了很多胶东籍的烈士,我在那里一个一个的烈士墓寻找,找了两天,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墓碑。”找到了父亲的安葬地,于殿作跪倒在地哭得一塌糊涂。“找到父亲安葬地之前,一直觉得父亲在外漂泊,现在知道父亲被很好地安置在这里,心里踏实了,将父亲的信息带回家告诉家里人,觉得父亲也回家了一样。”于殿作老人对记者说道。在三年多的“寻父”过程中,每到一个烈士陵园,于殿作都会将胶东籍的烈士信息拍照留存,回家后将所有的烈士信息进行整理归档,一共收集了一百多位家乡在胶东的烈士信息。如今于殿作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虽然了却了半生的心愿,然而他这么多年收集的胶东地区烈士地信息却又成了他心中的牵挂。“因为我知道期望找到父亲的那种渴望心情,我想这些烈士的后人也会有这种心情。我觉得应该让烈士魂归故里,只要找到亲人了,他们也就回家了。”于殿作真挚地表达出自己送烈士信息回故乡的初衷。为了让烈士与亲人团聚,三年来,一有时间,于殿作就化身“机车勇士”,每天清晨五点多出发,晚上再返回莱阳。三年多来,于殿作行驶了一万多公里的路程,莱阳、海阳等地的烈士信息均已送回了烈士故乡。烈士的家乡分散在胶东各地,于殿作经常一天就要行驶几百公里,风餐露宿、无功而返是常有的事。虽然送烈士回家的路并不平坦,但于殿作从未想过放弃。于殿作说,“每次找到他们,除了伤感之外,还觉得好像如释重负似的,心情非常轻松。我觉得帮助烈士找到家以后,就好像他的灵魂回到家了。”
新闻推荐
“全域化”集中警示教育“零距离”案例教学 烟台2.1万党支部同上“警示课”
□记者董卿从春龙通讯员侯召溪报道本报烟台讯“从这些案例中,我发现很多违纪违法人员在滑向深...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