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莱阳新闻 > 正文

我的初中老师

来源:烟台晚报 2018-07-17 12:37   https://www.yybnet.net/

于顺民

1956—1959年,是我上初中的三年,初中阶段遇到的几位老师,特别值得我崇敬。

“欧几里德告诵(诉)我们地(的)”

几何老师名叫童绍琪,他个子高高的,略显瘦削。我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里,只记得他浓浓的乡音。他上课时总是带着三样东西:课本、一个大号的圆规及一副带把手的大号三角板。但是课本从来不翻,因为整本书的内容都在他的脑子里,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从来无须看剧本一样。另外,圆规与三角板也从来不用,因为他的手“自带”圆规、直尺。画直线时,他在黑板上轻轻地用粉笔点出起点与终点,然后“哧”地一声画出两点之间的直线,既快又准,就像是比着直尺画出来的一般。平面几何题目的证明中经常需要画辅助线,在童老师的嘴里,从来都是把“辅助线”说成“补助线”的。他一边指点着:“在这里画一条补助线”,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虚线。童老师画虚线的动作非常别致:他会拿起一支粉笔,斜对着黑板面戗着茬儿快速移动。耳边只听得“特儿”地一声脆响,粉笔像一个小精灵一般在黑板面上快乐地跳动。“小精灵”的身后就均匀地撒下一串圆点,快速而分明地形成了一条虚线。

童老师更拿手的是不用圆规徒手画圆,他每次在画之前,总要大声地提醒我们“看着”,而且他总是把“看着”说成“看之”,同时还必定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啊”(或者类似于“昂”的声音)。每当听到他急促地连声说道:“看之啊,看之啊,看之啊……”我们就知道童老师要画圆了。只见童老师右手拿粉笔,以自己的肘头为中心、小臂为半径,带动粉笔画出大半个圆圈,紧接着肘头悬空画出剩下的半个圆圈。最妙的是,整个圆圈不椭不瘪,几乎跟圆规画出的一般无二。他画完后,还会像孩子一般自得其乐地嘿嘿笑起来。课后我们看得手痒,总想练练老师画圆圈的本事。但是前半部分勉强可以算作“圆圈”,可后半部分不是没封口,就是封了口也不过像一只饺子。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

童老师的口音也非常特别:他老是把“的”字念成第四声,读作“地”;把告诉的“诉”字念成“诵”。我们时不时地听他自问自答:“哪里来地———?已知地———!书上告诵我们地!”“哪里来地———?证明地———!我们已经证明地!”有时他也会煞有介事地说:“欧几里德告诵我们地!”欧几里德是《几何学》的老祖宗,我们知道老师开玩笑,于是一齐笑起来,而童老师自己却又不笑了。

“文学即人学,文学就是写人的”

王波老师教语文,那时语文叫作“文学”。对此王老师解释得既简单又明白:“文学即人学,文学就是写人的。”王老师留着个大背头,黝黑的面色,身体不高但很壮实。他喜欢打篮球,打球时总爱把白衬衣束进裤子里。每当跑动时衬衣便在背后鼓起来,愈发显出他身体的健壮。

王老师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每当他朗读课文的时候,都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刻。教室里没有一丝声响,只有他的朗读声。那声音抑扬顿挫、舒缓有致,富有韵律感。有时他甚至眼睛微闭,仿佛进入了某种情景之中。讲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王老师给我们朗读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课文的最后一句是,那老师无限悲怆地说:“下课了,你们走吧!”每当读到这里,王老师的声音就变得呜咽起来,而我们的眼眶里也多半含满了热泪。

好像是二年级吧,王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创办了一个“文学小组”。原则是“定期活动、自愿报名,进出自由”。第一次活动是组织我们去黄县(今龙口)城看电影《祝福》。我记得,电影是由夏衍改编,白杨、魏鹤龄主演、应云卫导演的。看完电影,组织我们座谈观后感,这次活动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祝福》这篇课文的理解,也让我们开了眼界,看到了电影院墙上悬挂的赵丹、谢添、白杨、上官云珠等明星的大照片!

王老师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每篇他必亲自点评。有一次我有点耍懒,就临时抓个题材交了差。当时提倡技术革命,我的同学姚吉尊在学校里装配了一架风力磨,磨起玉米、小麦来飕飕的!另外,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不时看到好多风力水车在抽水灌溉。于是我就凑付了两首小诗,现在只记得其中一首:“风力水车风力磨,遍地耸立万架多。正是技术大革命,盛开艳花结硕果!”王老师在集体点评时,不点名地批评说:“有的同学就写了两首小诗歌,是不是有点应付差使呢?”自此以后,我会时时想起王老师的点评,再也不敢偷懒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的班主任叫吕贵堂,他是莱阳人,个子高高的、脸型略长。他做事认真细致,为人慈祥平和。在我们的眼里,他更像本家的一位大伯。例如,有一次学校里通知我们收集手指甲作为药材去卖。吕老师不厌其烦地嘱咐我们:“不要剪得太深、不要把手指甲崩落……”那语言、那神情,说是一位老奶奶也实在不为过!他教我们《自然地理》这门课,在第一堂课上,就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他那一口浓重的莱阳腔。第一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他朗读时一词一顿,并在最后拖出一个长音“嗷———”,念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嗷)———”。到现在足足60年了,我还经常想起这让我倍感亲切的口音。《自然地理》讲述的是自然界在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规律,吕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补充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知识。他告诉我们: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所需的时间大约8分钟;北斗七星离我们地球最近的62光年,最远的110光年。他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常常注入浓浓的诗意:“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其实他们俩相距16光年呢!”“如果北斗星上的一位少女向地球瞥一眼,等到她的目光到达地球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了!”他的讲解生动有趣,同时也给我们灌输了“光年”这个天文学概念。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学校组织我们搞军事训练,到野外进行短途拉练。吕老师指导我们借机会复习一些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我们看到河流拐弯处,总是外侧河岸坡度深而内侧河岸坡度浅,大的山石北侧会生长苔藓而南侧少有,树木的年轮线总是北侧稠密而南侧稀疏……书中所讲,全然不差。

吕老师不喜欢我们同学之间直呼姓氏。记得有一次,我招呼班长翟鸿来“老翟”,吕老师斜了我一眼,颇不高兴地重复道:“老翟!”过后我想了好长时间,猜测吕老师可能是觉得我们小小年纪这样称呼略显油滑吧?但我终归不曾问过他是不是这样。

新闻推荐

7月10日

1943年7月10日莱北工委成立1943年7月,胶东区党委为了扩大莱阳东北部抗日根据地,派以林兢为队长的工作队到莱东县第六区,协...

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的初中老师)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