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莱阳新闻 > 正文

比山更厚重 比诗更深沉, ———一个儿子心中的父亲 □盖其伟

来源:烟台日报 2013-03-16 18:08   https://www.yybnet.net/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

然而,在煤油灯下,他弓着背为我们赶制春节新衣的忙碌身影;和着窗外的雨声,他摇着脑袋,教我们唱《智取威虎山》时的铿锵声调;烈日骄阳下,他背着建造新房的石块,蹒跚地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身影;村外打麦场上,他哼着小曲,手把手教我们骑自行车的矫健身姿……一切仿佛刚刚是在昨天,历历在目。每当独自静处,父亲的点点滴滴刹那间涌上心头,我泪眼模糊。伴随人生经历的一点点累积,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父亲一生留给我们这些孩子们的精神财富之宝贵。

父爱如山,却比山更厚重;父爱如诗,却比诗更深沉……

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

我的父亲名叫盖永昌,1925年8月14日(农历乙丑年六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姜疃镇姜疃村。1932年进入姜疃小学读高小,1938年毕业。1944年,他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被推举为村里儿童团的负责人,并担任了本区的小学教员。1946年至1948年,先后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胶东军政大学学习。1948年9月,分配到华东野战军32军军部,先后在32军政治文化部、警卫部和南京八一制片厂工作,跟随“解放全中国”的号角,一路南征北战,先后经历了胶东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枪林弹雨的洗礼。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驰骋沙场,历经艰险,练就了吃苦耐劳的顽强品质,锻造了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行。

解放后的1952年,父亲和许多战友一样,满腔热血地投身到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大潮中,回到莱阳县,担任了县被服厂的业务负责人。这期间,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带领职工为前线战士们赶制棉衣,还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与同志们一起努力完成国家分配的生产任务,他都是尽心尽力地忙碌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1961年3月,36岁的父亲,积极响应国家“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与母亲李桂芳一起带着九岁的大哥其靖、七岁的大姐其淑、五岁的二哥其理和两岁的二姐其庆回到农村,回到了他离开了近二十年的姜疃,担任了大队会计,也重新拿起了锄头,捡起了庄稼活儿,直至2010年3月26日(农历庚寅年二月十一日)去世,再未离开。1970年后,有多次机会可以返城的父亲,却因着对故土的热爱,选择了留在姜疃村。回到姜疃后,父母又相继生育了我和小妹其燕。

心里装着集体,豁达面对生活

在父亲的思想里,集体的利益永远大于个人的利益。记忆中父亲刚从城里回到农村时,家里的缝纫机、自行车以及从部队带回来的雨衣,很快就变成了全公社的“公用物品”,谁家有需要,他都会大方地拿给人家用。后来,他直接把自行车、雨衣放在了大队,不仅本村人甚至邻村人也都过来借用。父亲也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热心肠”。

他身在农村,心系国家。那时家庭收入少,父亲还是省吃俭用坚持订阅《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两份报纸,后来又增加了《参考消息》。他喜欢看《实践论》、《唯物辨证法》和《矛盾论》,尤其钟爱《大众哲学》,这使他在看任何问题、做任何事情时,都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对待、去分析。

在父亲的观念里,决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而给别人、给组织添麻烦。当年父亲还在部队的时候,本来也是有机会可以把身在老家的母亲调到部队工作,但他认为这会给部队添麻烦增负担,主动选择了放弃。在父亲的头脑中,作为个人就应该为集体、为组织尽心尽力,有多少力就要出多少力。参加过抗大学习的父亲是大队里的文化人。他也十分积极地担当着多种角色,为乡亲们奉献着“才华”。他是大队的“文艺队”队长,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文艺队去公社各个大队演出,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他是村里的“思想宣传员”,农闲时,经常会有叔叔大爷和我们孩子们一起围坐在他的身边,端着饭碗边吃边听父亲读报纸、讲广播,我们家的院子这时就成为了全村人的文化广场。他是村里“做衣裳的”,镇里卫生站的医生、护士所穿的工作服和病房里的床单、被单往往都由父亲一手包办;他还是村里的“教书匠”,时常拿着树枝,在河边的沙地上教我们和邻里的娃娃们写大字。

在父亲的意识里,乐观、豁达、正直、自强是应有的人生态度。他一生有过挫折,但活得不窝囊;受过委屈,但没有一丝抱怨,总是站在很高的格局上平淡地对待人生的一切。父亲是村里面的“会计”,打理的账目是一丝不苟,从未给少数人的不良行为提供过便利,开过绿灯。父亲是大队里的“正能量”,对大队里的一些决定他认为不合适的总是大胆地讲出不同的声音。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读初中的大哥、大姐和二哥虽然学习成绩都是一顶一的优秀,但由于父亲的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人,大队领导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不给他们推荐上高中。遇到这种情况,哥哥姐姐们回到家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时,父亲便会把自己的乐观、豁达拿出来开导他的孩子们:“不吃饭能解决问题吗?不上学又怎样?上了学没有好品质,上了也白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只要自立自强,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着死亡,父亲也一直保持乐观积极地人生态度,微笑着对我们说:“这辈子够本了,可以走人了。”父亲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始终要做一个不给组织添麻烦、乐观积极、自立自强的人。

用心经营生活

因为父亲的存在,我家虽然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农村,但却过得很有品质,活得十分快乐。我们幸福的是,父亲是一个善于经营生活的人。

父亲很会调节生活,比如,他会非常用心的“打理”我们这些孩子们的“菜单”。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们家没有像很多家庭那样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吃上一顿水饺,出现“364天闹饥荒,春节这天撑得慌”的现象。记忆中,父亲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为我们“限量供应水饺”,虽然每次我们兄妹六个人每人都只能吃到三五个水饺,但这种方式既解了我们肚子里的馋,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和营养的均衡。

让我们几个孩子最欢喜的是每次父亲去别的村演出回来的时候,父亲总会带回一些糖块、米饼等小吃。我们会在深夜的灯光下,竖着耳朵扑捉他回家的脚步,当父亲带着妆容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几个孩子就一块儿跑上去翻遍他所有的口袋……

在我们学习、工作得到进步时或者是干了较重的体力活后,父亲也会嘱咐母亲给我们准备好吃的来为我们庆祝,鼓励我们。每当我们生病了,父亲还会“开小灶”,为我们做好吃的。有时候我们的“馋虫”上来了,就会耍点小聪明“装病”,但还是瞒不过父亲的眼睛,有时候他也会假装不知道,给我们“病号”做完好吃的之后,捏捏我们的鼻子“严厉”地说“小家伙,别以为我不知道!”。过年前为村民赶制新衣工期紧时,他会在年三十的晚上熬夜给我们六个孩子做新衣,保证年初一出去拜年时我们都能穿上新衣服。

父亲是精打细算的高手。同一块布料,别人家只能做一件衣服,他却能做两件,每次做衣服前他总是先把顶层设计做好。为了改善家里的住房条件,父亲决心自己盖新房子,他利用每天去山上干农活回家的机会,坚持背几块石头回家。一年下来,父亲就用他背回的石头为我们建造了新房子。

父亲还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榜样,他总是与时代同行,总是善于从社会的进步中创造生活的乐趣。71岁时,他还开始学习英语。他买来小学生学习用的英语音标、语法书,翻出二姐上学时读的《英语900句》,对着录音机练习听力,戴着老花镜练习阅读,母亲都打趣地称呼他是“老教授”。半年后,父亲就已经可以独自带着孙女往返美国了。

正是由于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他对家庭的用心经营,我们的童年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充满着快乐。用二姐其庆的话说,我们的童年是自由、幸福、阳光、充实的,在姜疃生活,从没感觉到苦,每天都很快乐。

父亲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

我的父亲是普天下千千万万父亲里最平凡的一个,但他用最平凡的言行给我们提供了最有效的教育。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有重点,有策划的。在父亲的教育理念里,孩子的健康是排在第一位的,孩子的性格、品行是排在第二位的,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文化知识。

在“健康”教育方面。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学习工作要学会把握节奏,劳逸结合,该休息的时候就要休息,一旦正常的作息被打乱,就可能会生病。在当时的条件下,父亲在家里专门配置了简单的自备药箱,PPA、跌打损伤药等常用药品一应俱全,这也体现了他“无病要早防,有病也要早防”的主张。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有意识地在“品行”方面对我们进行教育,培育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他对家里女孩子说:“你要想漂亮,要想扎辫子,就要学会自己梳理头发。要让别人来给你梳,你这就是在剥削别人的劳动。”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学校的老师给大姐其淑梳了个新辫子,由于害怕被父亲说,放学回家时,美了一路的大姐到了家门口先把辫子拆散了才敢进屋去。在德育方面父亲要求非常严格,但当我们犯错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从不会打骂我们,而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让我们自己去反思,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经常向我们“灌输”他对待金钱和权力的态度,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不是你的一定不能拿”;二是“是你的也不要太吝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脚踏实地、立足本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他告诉我们,只要是依靠自己合法的辛勤劳动过日子,干什么都不丢人,反之,干什么都抬不起头来。

他还告诉我们学习、工作不要好高骛远,无论取得怎样好的成绩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翘尾巴;他给我们讲与人要以礼相待,以理服人,平和地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父亲的这些教导使我们的事业都有了很好地发展。

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为了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父亲会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发现、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父亲就把所有的孩子都集中在屋里,教我们乐理知识,教我们唱歌,教我们学习简谱,这时的父亲,总是一手拿笔在谱纸上做标记,一手打着拍子,摇着脑袋,像个艺术家。父亲经常教我们唱样板戏。印象中父亲伴着屋外瓢泼大雨,高声唱到“共产党员,迎来春色换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那种深入骨髓的热情和豪情在那一刻如熊熊烈火般被父亲的歌声所点燃。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心潮澎湃。

父亲很注重培育我们辨证思维的能力。他还有心地培育我们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每当家里改善生活时,父亲都会抓住机会,在饭前拿出一段时间,给我们讲辨证法、矛盾论和实践论,给我们讲对立统一的规律,讲本质与现象、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等等。现在回想起来,从父亲那里学习到的很多哲学观点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和正向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二哥其理在外边与小伙伴闹了别扭,大哥其靖要去“报仇”,父亲走过来问了三个问题:“你们去找人报仇,打人家,有理吗?你去报仇就一定能打得过他,你们有力吗?即使报了仇,打了人家,这对你们有什么好处,有利吗?”这三个问题,让我们反思了很多,也使得我们比同龄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都会思考更多,更加成熟、沉稳。即便当我们已经成人,再度聊起这件事时,感受依然颇深。非常感激当时父亲的教诲,让我们学会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思考,无论面对什么事都要冷静,不能冲动、意气用事。

在父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我们子女六人在身体上都健健康康,生活上都美美满满,事业上也都小有所成。我想这也是对父亲一生无私教诲、关爱的最好报答。现在,工作和生活在美国的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父亲那些年讲给我们听的哲学观点、辨证思维之重要,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父亲那些年在我们耳边经常提起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要爱一行”、“钱小力气大、要花在刀刃上”等一系列深入浅出的人生道理之正确……

今天,我也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我也会像父亲当年养育和教导我那样,担当好作为一个父亲的职责。让我幸福的是,我的三个孩子涵宁、涵琪和德涵都非常的懂事、好学和阳光,他们对他们的爷爷也都有着真挚的敬意和亲情,在他们的爷爷三周年祭日到来之际,他们也分别写下一些给爷爷的话。在这里,我摘录几段,即是把下一代的成长和感恩,传递给远在天堂的父亲———

19岁的涵宁写到:谢谢爷爷在我一岁多时,来美国照看我。那时候,我的爸爸妈妈都忙着攻读博士学位,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去加班。我是多么的幸运,每天晚上,都是爷爷陪我入睡。虽然那时候我很小,我还记得爷爷每次哄我睡觉时的样子。他经常对我说,涵涵,快睡觉!我听爸爸妈妈说,爷爷为了让我好好吃饭,经常克服困难为我做婴儿食物。亲爱的爷爷,当年的小涵涵已经长大了,我现在是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下次回国,我一定会看您去。

14岁的涵琪写到:2004年,我六岁时,第一次回国看到爷爷。我记得爷爷很安静,很喜欢抱我。爷爷是爸爸的爸爸,我爱爸爸,也爱爷爷。亲爱的爷爷,我现在美国读高一,等我上大学时,我想学医,和爸爸一样做医生。

10岁的德涵经常站在爷爷穿着军装的照片前,钦佩不已,他写到:我也是2004年第一次看到爷爷。可惜我那时候太小,什么都没记住。但我家里有一张爷爷和奶奶的照片。照片中的爷爷穿着军装,特别精神,特别好看。每次看到爷爷的照片,我都特别自豪。我确实为有一位当过兵的爷爷自豪!亲爱的爷爷,我现在是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我会认识中国字,我也会读中文课文。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不尽父亲滴水之恩。正如倪萍《日子》里所说,回忆父亲,我并没有刻意计划去写什么,我知道我苍白的笔墨无法真切地描绘出父亲这一生的伟大与美好,也无法描绘出他在我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的位置。这些年,父亲一直深埋在我们心中,是他教会我们做人的正直、善良、大度和热情,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我亲爱的父亲,这些文字您再也不能够看到。但您知道,我们一直深爱着您。

新闻推荐

杨格武的“城市梦”

在芝罘区幸福邮政局门前的人行道边,残疾人杨格武在为市民修鞋。今年43岁的杨格武,看上去年纪有五十多岁。目测假如他能挺起胸直立的话,也不过有一米五...

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铁腕抓“转调”2013-03-20 18:08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1970-01-01 08:00
评论:(比山更厚重 比诗更深沉, ———一个儿子心中的父亲 □盖其伟)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