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京华
编者按:今年7月1日,凤城街道“城中村”拆迁改造在停滞两年多后重新启动。经过近四个月的艰苦努力,555户剩余户全部拆迁完毕,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凤城街道“城中村”拆迁是如何突破的?从今天起,本报刊发三篇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 摘自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的讲话
“轰”,10月24日,随着一声闷响,凤城街道孟花园社区最后一户未拆迁户终于拆迁完成,这也标志着延宕三年之久的凤城街道“城中村”拆迁终于尘埃落定。
“终于看见天了,终于看到希望了。”
“真没想到今年能拆出来,太不容易了。”居民们一颗悬了多年的心放下了大半。
“治得不错,我们还担心这里三五年搁这里烂下去了。”有的领导说。
从7月1日至10月24日,历时近120天,凤城街道任吕花园、孟花园、石家庄、东风四个片区,新拆迁555户,且没有一户上访。
拆迁方案没有变,补偿标准没有变,市区政府、公安部门都没有介入,为啥这次拆迁能胜利突破?
“街道领导真有办法。”居民们说。
“不是领导有办法,这是群众路线的威力,是民主的胜利。”凤城街道党委书记李秋超说。
2009年10月和2010年6月,凤城街道两次启动“城中村”拆迁改造,但是由于少数户的攀比心理和漫天要价,拆迁几度限入停滞。到2012年7月1日,四个片区共有550多户居民没有拆迁,致使1500多户拆迁户无法回迁。而孟花园社区更是矛盾的集中区,两次拆迁共剩余117套房屋未拆除,涉及106户,造成部分土地不能供地,已经开工的9栋安置楼全线停工,440户回迁户不能迁回,集体欠账已经达到了1.7亿元,群众意见较大、管理一片混乱。
少数户的拒不拆迁,损害着居民的利益,几个村(居)有近四十个老人亡故在外面,居民的不满情绪一触即发。同时,残垣断壁、停工的楼盘也影响着城市形象。(下转B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吴耐玲 韩明)2012年12月31日,凤城街道中心小学一派热闹的景象。学生或现场演奏器乐,或手工剪纸,或挥毫泼墨……学校校本课程展评如期进行,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近年来,学校...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