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亓兵
春节已过两个月,市场的蔬菜价格仍然保持高价运行。是何原因导致菜价迟迟不肯大幅回落?
菜农:菜价涨了,成本高了
3月6日凌晨4点多,菜农焦念本完成了当天第一笔交易,开出200斤菠菜,收了菜商400元。手里攥着4张百元大钞,一声长叹:“不赚钱!”
40岁的焦念本是莱城区方下镇嘶马河村人,种了近20年的蔬菜。他有两个温室三个大棚。“今年的菜价还可以,比往年高20%。价最高时,芹菜出棚就能卖到每斤2块多。”焦念本说,仅芹菜,1万斤的产量,平均每斤2元左右,就让他的毛收入达到2万多元。
菜价是涨了,但焦念本并没觉得自己赚了很多,原因是“成本太高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苗——— 过去是自己育苗,现在都是从农科所购买。今年种苗平均每棵价格已达到0.7元,一个棚光苗子钱就要2000多元。农药、化肥——— 现在对蔬菜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成本要增加,用于打虫、杀菌、防病毒的高效低毒农药,一周打一次,一季下来差不多就要1万多元。人力——— 家里的劳动力只有他和妻子,农忙时要雇人帮工。去年冬天最贵时一个人工也不过90元/天,可今年涨到140元/天,还不见得能雇到技术熟练的。再加上农膜、草苫子的支出和水电费用等,各项成本已占毛收入的一半以上。焦念本说,这还没算他和妻子的工钱,不然盈利会更少。
焦念本对记者说:“俺虽然买菜不花钱,但买猪肉、鸡蛋、馒头,哪样钱能少花?现在什么都在涨价,你们城里人肯定不希望菜价涨,可农民是盼着菜价越高越好,俺们的吃穿用全靠着它呢!”
批发商:价涨了,赚得少了
刘三是莱城区凤城街道东风社区居民,从事蔬菜批发已经十几年了,常年与市区周边乡镇菜农打交道,收购各类蔬菜然后批发。
早上7点多钟,记者在批发市场看见刘三,他和一帮伙计正忙着将一捆捆芹菜装袋打包,为当天的交易做准备。“我们是早上5点多从方下大棚拉来的芹菜,已经卖出大半车的货了,大概中午可以卖完。”刘三也向记者证实,春节过后,蔬菜的批发价是节节攀升。
“上次来卖芹菜,批发价一斤还是1.3-1.5元,现在已涨到每斤2元了。”他说,今年天气不好,产量减少了,价格自然就高了。批发价涨了,赚的钱是不是更多了呢?对此,刘三摇头苦笑:“现在什么都涨了,利润空间也被逐步压缩,赚不了多少钱。”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收购价现在每斤2块了;包两辆货车,每辆从400元涨到600元;五六个工人,每人每天的工资从80元涨到130元。另外,连编织袋的价格也从每个6毛涨到了9毛,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一车的利润只剩下700多元,而以前,一车赚个1000多元很轻松。
消费者:菜价高,吃不消
菠菜2.4元/斤、芹菜2.4元/斤、大葱2.2元/斤……在市区的一家超市,记者看见,大多数蔬菜的价格都在每斤2元以上。
在兰馨苑农贸市场,不少摊主表示,春节过后,菜价就没降过,反而涨得厉害。“现在大部分蔬菜差不多都每斤涨了一元多。”摊主孙女士告诉记者,比如香菇菜,年前卖4元一斤,现在都卖5元多了。而菜价也很不稳定,今天卖3元一斤的菜,可能过了一夜,就涨到3.5元了。
家住兰馨苑的李女士,买完菜后向记者晒出了当天买菜的账单:三个西红柿3元、茄子6元、卷心菜8元。“三样蔬菜差不多20元!”她说,“最近蔬菜都涨了两三成,前天买的彩椒,一斤的价格都快接近20元了。”对于高菜价,李女士表示很无奈,毕竟蔬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价格再高也要买。
采访中,许多市民都表示,不仅菜价贵了,而且买菜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了。一些蔬菜摊主则称涨价实在出于无奈,批发价在涨,他们也只能跟着提价。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蔬菜价格的波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菜农生产成本高、菜贩流通成本增加,致使菜价上涨趋势明显,调控菜价还需多方努力,多管齐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亓慧)3月24日,莱城区凤城街道组织机关干部和重点项目组成员对重点工作现场观摩,城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在上次观摩时,地面附属物树木、房屋等还剩40﹪,现在3000亩征地已一览无余;东风村拆迁面...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