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与民 鹿振林
每天早上,罗莎不到六点就起床,吃饭后坐上1路车,从始发站滨河小学一直坐到终点站姚家岭,为的就是赶上村里每天早上七点半召开的晨会。罗莎总是利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整理好一天的工作思路。到姚家岭村任职半年,对村里的基本情况罗莎已了解了八九不离十。
罗莎,大学生村官,是莱城区凤城街道姚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大学生到姚家岭才半年多时间,就锻炼得稳重干练。走在姚家岭村的大街上,会有很多村民主动过来和罗莎打招呼,如果时间允许,她也会随便拐进一户村民家里聊上几句。村里的老人们说:“她就像邻居家的闺女,对人可好了。”
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直是罗莎的骄傲,但在姚家岭村却闹了笑话。那是她第一次用村喇叭广播下通知,她用普通话一板一眼地说:“全体村民请注意,下午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来我村注射甲流疫苗。请相互转告通知,并于下午三点准时到村卫生室注射疫苗。”然而到了下午三点半,只有一位81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赶到卫生室,一个劲地问罗莎:“是不是打针治腿疼?”罗莎哭笑不得地和她解释了半天:“老奶奶,打针不是治腿疼,是为了预防流感。”村支书徐勤烈知道了,哈哈大笑,说:“小罗,在喇叭里下通知还是用莱芜话好懂。”
慢慢地,罗莎从材料和远程教育入手,进而参与迎接上级检查、计划生育和居民调解等工作,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她的普通话也有了用场,全市重点工程、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姚家岭农产品批发市场就位于姚家岭村西。2009年8月起,罗莎开始向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客商们介绍姚家岭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以及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情况。罗莎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的优势,让很多机关干部对这个口齿伶俐、稳重大方的女村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姚家岭村委对面的老年公寓,是罗莎经常走动的地方,她常去看看哪家老人有谁需要帮助,而老人们也都没把罗莎当外人,有什么事也都乐意跟她讲。
这一天,老年公寓有户人家针对赡养老人问题,老人的两个儿媳起了矛盾。原本,老大家出钱,老人住在老二家。时间长了,老二媳妇想调换一下,自己出赡养费,让老人去老大家住一段时间。但老大家不同意。罗莎费尽口舌,只能使争吵暂时平息,却也没找到好的解决方法。事实证明,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老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调解背后,罗莎真正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琐碎与不易。
罗莎从大学校园直接走进了农村,她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够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罗莎一有空余时间就用来恶补农村知识,尤其是党的新农村政策。徐勤烈评价说:“虽然她是大学生,但她能虚心向领导和同事求教学习,进步很快。”
“在农村工作是要比城里苦一点,但收获也大。”罗莎说,“在农村这个舞台上,同样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新闻推荐
记者 武希刚姚家岭社区党支部书记 徐勤烈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