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苗春雷通讯员王坤鹏船刚抵码头,一排排红瓦粉墙独栋别墅就映入眼前,一片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象扑面而来。眼前这个村子,是美丽乡村的“样板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老典型”,从踏上岛的第一步,记者就感受到一股等不起、慢不得的发展脉动———南隍城,又坐不住了!长岛县南隍城乡南隍城村地处渤海深处。尽管距离陆地较远、淡水资源匮乏,但孤岛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南隍城人以苦为荣、以干为本的坚韧意志,先后获得首届烟台市美丽乡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市级以上荣誉30多个,将南隍城打造为渔村发展的一面旗帜。总结几十年来取得的进步,南隍城乡党委书记高晓峰看得透彻:在不同发展时期,不断调整产业方向,壮大集体经济,抱团取暖共御风险,趟出一条具有南隍城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几座低矮的石头房和破旧的平房,与一路之隔的别墅区显得格格不入,这就是南隍城的发展原点。改革开放之初,南隍城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小渔村。1985年,面对着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和群众日益强烈的致富需求,南隍城村首次进行渔业、养殖和工副业的承包。“但几年实践下来,发现生产风险和前期投入特别高,靠一家一户发展不起来,在陆地上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承包制反而制约了海岛的长远发展,最后又回到集体经济的路子上。”村委主任李胜勇讲述说,到了1988年,村委又将海珍品的采捕、销售和保护权收归集体。两年后,南隍城村又成立了长岛县南隍城渔业总公司,将村里资源开发、生产、经营集于一身。“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南隍城集体经济模式在两次转产的关键时期,将“选好路子拍好板”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1994年,南隍城村抓住长岛县推广扇贝养殖的机遇,在全县率先养殖虾夷扇贝,并迅速发展为支柱产业,随后迎来扇贝养殖的“黄金十年”,为村集体攒下了雄厚的“家底”;2011年,当扇贝养殖遭遇大面积死亡时,南隍城“两委”经过集体调研和商议,确立了短期发展虾夷贝保苗、长期发展海珍品底播增殖的“长短结合”路子,投入上千万元购买生产物资,确保了村集体的顺利转产。2017年,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5亿元,渔民年人均收入达10万元,储蓄机构人均存款8.5万元。场面壮观的售苗现场,就是南隍城集体经济红火发展的一个缩影:11月29日,3艘上千吨的货船靠在码头,3台吊机同时作业,将上万筐共8亿枚扇贝苗吊起,整齐地码放在两人多深的船舱内。养殖五场场长宋永乐乐了:“现在看来,当初的路子走对了。拿保苗来说,连续这几年发展都很顺,每年光扇贝苗就带来五六千万元的收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众多兄弟渔村的崛起,当初的“样板村”持续发力,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南隍城村在科研机构的调研指导下,调整确立了“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养殖,合理控制近海捕捞规模,有序拓展外海区开发,努力推动传统渔业向休闲旅游转型的发展路子”。11月29日,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热火朝天,在一间养殖厂房内,5名女工熟练地拧绳、夹苗,苗绳投放到海区后,海带幼苗将在苗绳上生根,能够增加海水氧含量、提供养分。近年来,南隍城村调整确立了“贝藻兼养”、“内外开发”、“多元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目前已形成育苗、保苗、养殖、捕捞同步运作的合理产业格局,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贝藻参立体养殖实现产值9100万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掘金深蓝,走向深远海。南隍城村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投资500万元在长岛县率先引进安装了12个智能可升降深水网箱,养殖马粪海胆、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目前正与中集来福士进行深入对接,计划投资3500万元,探索适宜南隍城海域实际的网箱模式,建设一座深远海的“养殖航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飞跃。“我开渔家乐的时候,村里人还看不起。后来发现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还能捎带着把海产品卖火了,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做这个行业。”南隍城“渔家乐第一人”冷爽说,随着南隍城每年举办野生海参采捕节、妈祖文化节等庆祝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高,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渔家乐业户增长到了六七十家”,全村渔家乐年接待游客9000人次、户均收入6万元。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推动着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加速融合,不仅为村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也悄然改变了村里的产业结构,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当地的现代化转型。振兴大潮汹涌澎湃。黄渤海交汇处的南隍城村,正以实干苦干壮大集体经济,擘画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长岛县推进公共文化领域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新动能
本报讯(YMG记者苗春雷通讯员于文浩)精心选取试点单位,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增强内外联络……长岛县在公共文化领域扎实开...
长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