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通讯组 蔡英 通讯员 孙乐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的子长县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坚持改革创新,勇立时代潮头。近年来,子长县坚定不移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同步推进、同向发力,县域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释放了活力,激发了动力,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宜居城市
清澈见底的秀延河水穿城而过,巍峨挺拔的龙虎山上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潇洒惬意的人们在文化长廊上闲庭信步……漫步子长城乡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县城的秀美。“子长这些年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我觉得住在这里比住在大城市都美,天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王靖生是县林业局的一名退休的职工,说起家乡的变化,他赞叹不已。
围绕“天蓝、水碧、地绿、人和”的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子长县牢固树立城市建设的人本理念,坚持城市扩展和内涵提升相结合,把扩容城市绿量、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新、老城区各展风采,人文禀赋与生态资源相辅相成,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巨变,带给市民的是无尽的福祉。
自1990年对旧县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来,子长县相继开辟了长兴街、安定路、迎宾路、秀延街等商贸一条街和西门坪、兰水沟、刘家沟、冯家屯等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00年前不足3万人增至如今的12万人。
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年华丽蜕变。子长县背街小巷由泥泞小路到“光趟”的水泥路面,照明由生产生活用电到“亮化”工程,供水由排队“挑水吃”到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同时,供热、供气、防洪等城市承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走进寺湾新型农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通畅的水泥路,宽敞明亮的休闲广场,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农民安居乐业,一幅其乐融融的美丽画卷。子长县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越来越多的农村百姓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红都大地重新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百里绿色长廊似一条碧绿的飘带沿着公路蜿蜒而去;上千个绿化区犹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点缀着城市的美丽……穿行在子长城乡之间,就好像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路在树中、人在景中、屋在林中、行在绿中”,让人心旷神怡。
李家岔镇的“退耕夫妻档”张军和郭红艳是见证人,更是践行者。1999年,张军和郭红艳从林校刚毕业,便成为“驻村技术员”。回忆当年,郭红艳感慨不已,“有时正栽幼苗,沙尘来袭,遮天蔽日。但所有农户不曾退却,坚信这漫山绿芽,终将从黄土地里蓬勃而出。”迎难而上、向天而歌,终获大自然报偿。
据了解,1999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169.87万亩,生态环境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今天的红都少年,从未见过沙尘暴的模样。”子长县退耕办主任惠仲弘深情满满,“这抹绿色背后,是全县近4万农户和上百名退耕技术员的默默坚守。”
注重转型升级 实现跨越发展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这是以前子长县传统农业给人留下的印象。如今,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已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块块高标准果园坐落山间、一座座温室大棚熠熠生辉、一处处现代园区拔地而起、一个个农业项目加速推进……
按照“大力发展苹果业、壮大提高棚栽业、巩固提升养殖业、做强薯类加工业”的思路,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山地苹果为主导,蔬菜、畜牧、粮食、蚕桑、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民间艺术等为补充的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88亿元。
“我种葡萄已经有15年时间了。目前,子长县市场上的葡萄,大都是我们这里种植的。”提起自家的葡萄,安定镇安定村村民杨德虎难掩自豪。15年前,杨德虎家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低又卖不上价钱,家庭收入微薄。颇具眼光的他发现子长县市场上售卖的葡萄大多是从外地运回,但长途运输让有些葡萄发生变质,影响口感。他瞅准商机,改种葡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他的葡萄产业已颇具规模,种植面积达8亩,每年能有10万余元的收入。
农业后整理,提升附加值。子长县通过加快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工作,切实把农产品分拣、包装、加工、冷藏、运输、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实做好,不断延长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空间,实现农产品由单一产业转向多元化发展。
子长相继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洋芋之乡”和“中国绿色马铃薯示范县”,打响了“子长洋芋”“子长粉条”“子长蚕桑”“新寨河油桃”等地域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用蚕桑制出生态桑叶茶、蚕丝被、保健枕头,将蜂蜜产业做出蜂王浆、蜂蜜、花粉、蜂蜡、蜂胶,把豆子变成豆浆、豆腐干、豆腐皮、酱油,甚至饭桌上常吃的蘑菇成了众人欣赏的创意“盆中景”……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在土地中滋润着勃勃生机、丰盈硕果,40年间,子长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最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打破陈规旧律 让日子更舒心
近日,家住子长县迎宾路社区的王静因为总是头晕,来到该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他告诉记者:“以前县上的医疗条件不好,看病经常要跑到市上去看,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看病难、看病贵,一度成为子长干部群众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后,子长卫生事业从人才、资金、政策上不断加大投入,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从2008年医改以来,子长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推行了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人事分配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村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医疗技术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医改实惠。
童话中的城堡造型,搭配以五彩斑斓的外墙;校园内独木桥、跷跷板、滑梯、秋千等户外玩具一应俱全;教室内液晶电视、消毒柜、新款课桌椅及各类玩教具应有尽有……这是位于子长县城以西15公里处的安定镇中心幼儿园所呈现的场景。“这儿原来没有像样的幼儿园,我们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现在家门口有了学校,实在太方便了。”安定镇高家沟村贫困户杨健心说。
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从改变“上学难”入手,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狠抓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从2015年11月初启动了以“四项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治理体系改革)为主线,“两项考核”(校长绩效考核、教师绩效考核)为抓手,最终建立“三个机制”(分类比较、公平公正的量化考核机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人员管理机制;多劳多得、奖罚分明的激励分配机制)为目标的子长县深化教育改革工作。
改革后,实行校长竞聘上岗、责任考核制,教师实行定岗定责,竞争上岗,末位查究制。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解决新老教师更替的问题,县上赋予子长中学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子长顺利通过“普六”验收;2002年,子长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2009年,顺利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验收;2017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2018年,子长县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验收,真正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打破交通瓶颈 激活黑色资源
近日,记者从子长县环城东路穿隧道而过,直达子长县500万吨新型煤矸石厂,看到的是子长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走进整洁亮丽的老畔山隧道,10米多宽的隧道墙体车灯光一照,亮洁如白昼。这条道路是全省第一条由县一级政府投资修建的公路,起点位于县城南的白家窑则,向东经陈家洼、老畔山、薛家沟跨秀延河经吴家坪与205省道相接。
“修建环城东路对我们子长县意义重大,县里的煤矿大都集中在城西面,而火车和工业园区又都在城东面,每天的运煤车必须穿城而过,平均两分钟就有一辆运煤车,让我们的交通不堪重负。”县交通局副局长强玉涛骄傲地说,“环城东路修好后,将与先前通车的环城西路、南路相连,成为子长县公路运输的大动脉,不仅交通拥堵问题将彻底解决,城市面积也将随之扩大两倍。”
记者从子长县交通局了解到,该县正在修建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子姚路,另一条是清子路,形成了205省道,210国道穿境而过,交叉而行的‘米’字形交通格局,结束了子长没有高速路的空白历史,环城东路、西路的开通,更是缓解了子长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开辟了内联外通的交通网。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黑色资源”变成了“红色票子”。
要想富,先修路。40年来,子长县道路交通事业落后,运输出行十分困难。1978年,全县境内有干支线公路200公里。近年来,子长道路先后对205省道二级路、子安公路、子靖公路、子横公路的省级公路进行了改造,全县已建成各类公路1342公里,不仅造福了27万人子长人民,而且给子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新闻推荐
幸福互助院里欢笑多 子长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幸福互助院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本报记者王雄通讯员孙乐11月25日8时刚过,子长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幸福互助院里就热闹起来。陆续走进幸福互助院大门的老人...
子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