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子长新闻 > 正文

影像·延安上世纪90年代的延安 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

来源:华商报 2015-07-01 00:21   https://www.yybnet.net/

上世纪90年代的延安,街上到处都是自行车存放点,沿街两边的商店多是录像店和台球室。那时候,百米大道还是用石头铺起来的道路,两边都是农田,二道街都是成片的两层瓦房,延安城区只有两处有红绿灯……20年过去了,这些景象已逐渐成为一辈人的记忆。

“1995年,我当时刚初中毕业。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不堵车,街上有很多‘黄面的\’,但人们出行多数都是骑自行车。”延安市民常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那个时候延河大桥两边有四个小广场,广场上都是台球案,打球累了,喝一壶茶2块钱。

20年前的延安,有五座桥,分别为延河大桥、宝塔桥、南桥和王家坪大桥和嘉陵桥。城市的发展东面到现在的嘉陵桥附近,西边到卷烟厂、兰家坪附近,南边到火车站附近。当时,延安的新华陶瓷厂、面粉厂、印刷厂等还在如火如荼地生产中。

“那时候只有1至6路公交车,因为姚店工厂多,所以公交车通到姚店,1路公交车从兰家坪到火车站。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黄面的\’出租车。”常先生说,延安当时还没有通高速路,去外地只有坐长途车走普通公路或者火车,火车一天只有两趟。桑塔纳当时是最好的车,年轻人的主要活动就是打台球,出门身上挂个随身听,多数人听郑钧、崔健、黑豹乐队的歌,延安本土歌手王二妮已经出了CD。

作为80后的陈女士提到20年前的延安,印象也十分深刻。“小时候第一次来到延安,见到的第一个大世面就是商店里卖的袋装杏肉。由于刚过完年,身上也有压岁钱所以很兴奋地买来吃,回家后给老家的伙伴炫耀。”陈女士告诉华商报记者,另外一个对延安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煤炭渣渣,那时候家家户户用的都是有烟煤,下的雪落到地上也变成黑色的了,“当时流行穿白球鞋,一天就脏了,还洗不掉,所以就有孩子拿白粉笔涂抹鞋面”。

常先生说,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是生活比较简单,感觉人们的幸福指数高。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王朝阳,25岁,工程检验员。

寄语:多关注基层民生,让我们也能做回新闻的主角。

张玉梅,24岁,护士。

寄语:多关注医生群体,在坚持客观立场的基础上,为我们发声。

翟浩,26岁,自由职业。

寄语: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希望《华商报》当中流砥柱,做有价值,有温度的新闻。

黄小兵,36岁,职业:公司员工。

寄语:华商报,做让老百姓暖心的新闻。

张亚宁,32岁,职业:作家(现任子长县作协主席)。

寄语:《华商报》是宣传延安的新名片。愿《华商报》为宣传延安发出好声音,永远是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大阵地。

王涛,38岁,职业:公务员。

寄语:华商报,曾是我上世纪90年代末青春记忆里的寄托与理想;我,也曾经是华商报某一张版面的主角;今天,信息爆炸,众声喧哗,华商报走过20年,我们,依然需要你的坚守与隐忍,用柔软的方式,敦厚的情怀,给读者以力量,给社会以希望!

本组图片

新闻推荐

子长一药店销售假芦荟胶 用户皮肤痒痛难忍子长县食药监局表示,该产品系化妆品,非药品。已就此案如何处理向市局作出请示

民警扣押了该药店的芦荟胶今年9月底,子长县刘某在该县乐仁堂大药房购买了一盒某品牌芦荟胶,使用后脸部过敏疼痛。经子长县食药监局与品牌企业确认后,证实非该品牌企业生产。11月13日,华商报记者...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黄土地盛开格桑花2015-09-29 17:02
评论:(影像·延安上世纪90年代的延安 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