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子长新闻 > 正文

鲜血浸红的村庄 ——走进革命老区村丹头行政村

来源:延安日报 2014-09-03 22:42   https://www.yybnet.net/

庄如今已经看不出任何有关“红色”的痕迹。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村庄,一边走,一边看,灰砖青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整个村庄。

“那些烈士的后人倒是还有几个,但是也都不在村里居住了。”同行的子长县老促会工作人员说。

丹头村地处县城东部16公里处,由丹头村、瓷窑沟村2个自然村组成,辖4个村民小组,230户784人。现有耕地1200亩,其中水地100亩,坝地150亩,梯田地600亩。

“上世纪60年代初,也是延安三年大旱闹饥荒的年代,我时任丹头村村支书。那个年月,村民们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我们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也被人时常调侃,因此有了‘秕子书记\’、‘糠(康)队长\’、‘苦菜篮子孙成长\’的绰号。”忆起过往的岁月,79岁的杨炳忠老支书如是说。

大棚和种养殖业让村民富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村里有了很多变化,村民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奔小康的劲头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到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

“现在村民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大棚,像

村民杨雷明夫妇俩这样的种植户,一年下来也能赚个5、6万元。”现任村支书张反修在亮堂如新的村委会会议室对记者介绍道。

如今,丹头村种植大棚30座,有百头以上养猪大户6户,5头以上养牛户5户。拥有各类机动车辆30台,全村30多人从事运输业。兴建石料厂2处,10多户村民开办了门市或从事三产。村里人多地少,以种植玉米为主。为了能够把日子过得更红火,部分村民也选择外出打工。

从村委会出来,我们步行前往杨雷明家的蔬菜大棚,本想亲眼目睹大棚中种植的瓜果蔬菜,可正赶上村上大搞土地流转,村民的租赁合同到期,所以需要重建大棚。“这次新建大棚22个、2360米,共80亩,相隔50米建一个,分给60多户村民。每户种植户还可以得到乡政府建棚补助每米70元的补助款,建棚所需的电路也由政府统一架设。建成后的大棚,比以前的老旧大棚采光好、跨度大,土地有效利用率也能够得到提高。”一旁的张反修对记者说。

杨雷明家的大棚地,夫妇俩正在给自家的大棚上钢架。“我们种植大棚已有11个年头。以前,靠种地、打工,吃不饱饭;自从种植大棚后,有吃、有穿、有车,还有存款,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提起蔬菜大棚给村民带来的收益,杨雷明的妻子闫志珍难掩

喜色。

离开杨雷明家的蔬菜大棚,我们一行又来到养殖户魏改花的养殖场,“由十几年前的4、5头种猪发展到现如今有130多头育肥猪,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我家以前的木窗现在换成了铝合金的,以前的自行车也变成了摩托车……虽然也辛苦,但换来的是我们今后更好的生活。”44岁的魏改花细数着这些年来家中的变化。“我们还准备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更好的收益。”提起今后的打算,魏改花说。

民居、生产用水成了村上的“难题”

虽然丹头村交通便利,但也有困扰村上发展的难题,人多地少民居成难题,此外,发展大棚产业所需的生产用水也成了困扰他们的难题。

民居难题始于2009年,铁路二次穿村而过,110多户村民房屋被拆,由于村上人多地少,导致很多村民至今没有宅基地。“现在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砌河堤400米,以供村民修建民居,可是所需的400多万元资金成了棘手的问题。”张反修说。

大棚种植是丹头村的主导产业,但像大多数陕北农村一样,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都不容易,何来多余的水供发展生产所需。“我们准备在村上修建两个高位蓄水

池,解决大棚所需的生产用水,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的缺乏使这一计划一再搁浅。”谈及这一问题,张反修面露难色。

如今的丹头村,有喜有难,但我们相信,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在村上自我的努力下,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

初识丹头,和陕北其他村庄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而在知道了曾今丹头的历史,我便更加想了解关于那段红色历史背后的那19名年轻烈士的故事,可终于还是没能知晓。历史如烟,他们的故事大概终于还是会被淹没,可他们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谁看到它,都将是对他们的一种怀念。采访结束后,离开丹头村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块土地的厚重,也才懂得,他们之所以投身革命,是要让后人更幸福。

子长县史家畔乡丹头行政村(以下简称丹头村)距离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那天天气晴朗,由于是夏季,多了几分燥热。进入村庄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落,交通也很便利,205省道通村而过,火车穿村而行,在建的大棚地里村民们忙碌着……村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看着如今的丹头村,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曾经历过一场惨案。那些曾经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印记已无处寻觅,留下的只是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人们的怀念。

提起丹头村,当地人就会想起发生在这里的“丹头血案”。1934年冬季,正值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那时的丹头村被称为“革命活动的东大门”。一天,一个小商贩从敌人据点清涧县城带着货物到丹头村经商,由于该村的赤卫队新组建不久,缺乏斗争经验,误认为他是敌人的暗探,便将他抓起来,并没收了他所带的货物。审查之后,由于没有证据,且未发现可疑之处,便将此人放走。此人返回县城后,向国民党军官高建白旅长报告了事情的经过,高随即派军队在一个黎明前将丹头村包围,抓捕了该村青少年27人。就地进行拷打后,枪杀了1人,将其余26人押回清涧县城严刑拷打,除两个小孩外,其余全部枪杀于城内,无一幸免。其中,有19名赤卫军战士。革命群众从血的教训中更加认识到敌人的反动本质,更加激起了对敌人不共戴天的仇恨,掀起了参加红军的高潮……这里是子长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庄,在向敌人讨还血债,为烈士们报仇雪恨的同时,丹头村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历史一去不复返,那个被鲜血浸红的村

老支书忆过往

本报记者王婷高瑞

新闻推荐

山东男子千里寻妻民警帮忙一家团聚

本报讯(杨勇记者高瑞)“俺们全家人感谢你们了,一块吃顿饭去!”9月8日晚上9时左右,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男子在子长县公安局杨家园则派出所院内,要请值班民警吃饭,但被民警婉言谢绝。原来,是民警帮他找回了...

子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鲜血浸红的村庄 ——走进革命老区村丹头行政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