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学报名
挤爆了!挤爆了!别来啦……
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城区学校布点不足
细心的市民都会发现,这些年来市区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可学校数量却并未相应增加多少。新建的住宅小区很少分摊学校改建、扩建的成本,建校的就更少了。大多数房产商只在图纸上留出教育用地,有的建成了学校也不交给政府管理,大多用于盈利。虽然房产商会在售楼宣传时打出“附近有某重点中学”、“毗邻某小学”等广告,可这些学校是原来就有的,根本盛不下新建小区的生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向城市校园,延安城区入学压力逐年加大。据统计,延安城区人口由2007年30余万增加到目前近50万,而城区除市实验小学和宝塔区中石油小学外,再没有规划新建公办学校,特别是幼儿园总量严重不足,导致城区教育资源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入学难问题日益突显。
针对延安城区小学、幼儿园布点不足、学位不够,入学压力大的实际,榆林市教育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延安城市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格局,在深入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延安城区小学幼儿园新增布点方案。据了解,该方案涉及面积约35平方公里,人口45.43万人,分近、远期实施两个阶段,共选址布点小学12所、幼儿园32所,可新增小学学位10800个、幼儿园学位14940个。实施完成后,将从根本上缓解城区学校入学压力。
孩子是成长的主角,也是教育的主角。既然孩子是主角,我们的教育就理应围绕孩子来进行,使孩子真正有一个公平、优质的成长环境。
教育关乎社稷民生。孩子上学,更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8月30日,全市中小学入学报名工作已经陆续结束了,但记者在市区一些热门学校采访时,看到仍然有部分家长焦急地站在校门口,等待给孩子报名。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自己的孩子依然没有报上名,家长们愁坏了。
孩子入学,缘何这么难?症结何在?在这种情况背后,又有什么深层原因,它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优质学校“吃不消”薄弱学校“吃不饱”
“热门学校学位紧缺、入学难无疑是榆林市基础教育发展中碰到的突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忧虑,更是万千家庭的困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致。”在谈及榆林市当前面临的“入学难”问题时,市教育局局长阚延军对记者说。
原本,“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也应该是很朴素的追求。但不能否认,在现实中校际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已经取消,可是传统的优质学校在家长心中的印记一时还难以抹去,总是认为这些“好”的学校具备
雄厚的师资及教学质量。优质学校因此成了超级“香饽饽”,成了人们的不二之选。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城区薄弱学校“吃不饱”、优质学校“吃不消”,班额小的不足30人,班额大的甚至超过90人,由此带来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成为制约延安城区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短板”,倍受社会各界关注。
缓解入学难、择校热的任务固然艰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从下手。近年来,市区教育部门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了薄弱学校的硬件改造;通过教师流动,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推行校际联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之现实,我们还应在合理配置生源、缩小生源差距上下更大功夫,从强化指标分配的“公正透明”上做文章。更要有机制的规约,阻断“金钱”和“关系”寻租的暗渠,实现上学的“真正平权”。
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盲目跟风
王先生本是子长县人。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一家人放弃在子长的安定生活搬到延安,夫妻俩也在延安重新找了工作。今年王先生的女儿王佳妮要读小学了。但由于王佳妮是子长户口,要想在延安读书就成了问题。于是王先生到处找人想尽办法,终于在开学那天女儿王佳妮像其他延安市户口的孩子一样顺利地上课了。
王先生说,为了能让女儿顺利在延安读小学,一家人把能动用的关系全动用了。这个过程自然也免不了要破费一些。但不管怎么样,王先生觉
得很值得:“孩子顺利上学,我们一家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至于说付出了代价那也是再所难免的,我们早就做好了这个准备”。
像王先生这样,为让孩子到好学校就读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都不惜花费血本。
面对学生入学难,很多家长责怪学校太少了,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入学需求。其实,家长们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城区的学校也并不少,只是“名校”太少,而家长的愿望就是把孩子送入“名校”,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通过托关系或找人写条子,不惜一切代价往心目中的学校“挤”。在家长看来,孩子能够在入学中胜出,进入一所理想的学校就读,似乎向未来的成功又靠近了一步。白热化的“择校热”,使得热门学校“人满为患”,加之今年秋季起教育部门要求严格控制班额,实行“60”班额,僧多粥少,入学“名额”自然就不够用了。而这种现象在一般民众那里就被理解为孩子上学真的好难。久而久之,社会上对“择校难”的认识便慢慢异化为“入学难”,似乎只要一提到孩子上学问题,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入学难”。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对心目中的优质学校趋之若鹜,某种程度上也是攀比、盲从的心态在作怪。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对学校的了解更多来自于熟人之间的口耳相传、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认知。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一大批中小学校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实中的优质学校也不再仅仅是家长心目中的那几所,对此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家长和孩子应该走进校园,近距离感受教育改革给周边学校带来的变化,进而减少他们对这些学校的盲目排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贾志敏)今年以来,子长县狠抓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坚持安全检查“四个零”制度不放松,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隐患排查零死角。该县狠抓基层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的落实,做到全覆盖、...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