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进延安的土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是震惊世界的革命圣地啊!
杨家岭、枣园、南泥湾、凤凰山……这些普通的窑洞、陕北黄土高坡,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远道而来,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们,就在半山坡上简陋的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色延安。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传颂于神州大地,长存于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目中。
这次来访,深为延安的莽莽绿原而震撼!
曾经的延安,穷啊!
穷到什么程度?1973年,周恩来总理到延安,看到延安人民的困苦生活,感怀备至,顶天立地的一代伟人竟热泪盈眶。时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陕北33个县市中,有30个被列入国家重点贫困县市,贫困户47.72万户,贫困人口206万人;其中近一半在延安地区。据新华社记者冯森龄记述,那一年,他在从延安去志丹县的路上,遇到了出来要饭的三兄弟,一个17岁、一个13岁,最小的才8岁,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5岁的小妹妹。一开春就断粮,哥仨不得不出来讨饭过日,小弟姜生荣因过度饥饿而躺倒在路上站不起来了。冯森龄掏点钱,让司机把孩子送走,独自站在路边,老泪纵横。
想当年,我们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有人饿毙在长征途中。没想到,新中国成立近30年,竟还有人饿倒在要饭的路上!读到冯森龄的这段记述,虽是历史陈迹,年代久远,那种惨状已一去不复返,我亦一样的老泪纵横。
在延安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有缺失与饥饿作抗争的顽强意志和生动实践。
远的就不说了,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社会主义大生产、农业学大寨、还有后来的家庭承包、分田到户等等,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从记忆中抹去。这些,都是向荒山要粮、摆脱饥饿的伟大壮举!当初的延安,全境只有580万亩耕地,几经开垦陡增至1457万亩,养羊最多时达到200多万只。这里面,有多少感人故事,有多少动人场面,有多少汗水与艰辛!一出《兄妹开荒》,感动了多少人?一曲《南泥湾》,岂止唱遍大江南北,更唱红了红军,唱响了延安,唱亮了人心,谁不向往之、谁不景仰之?还有那一时代涌现出来的张思德同志,其“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操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亲自撰文进行宣扬,成了时代楷模,人生典范。延安的山山水水,接纳了中央红军,滋养了中央红军,养育了生生不息的延安人民。
人要活着,这是第一位的。生存下来才能有美好的人生。当年的砍伐烧炭、垦荒种粮,大规模发展养羊产业,也没有对错,只有必须和可能。能活下来,总比外出要饭、饿毙路边好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云南工作,云南老乡说的一件事我至今不忘:他们接待北京、上海来的同志,看到金沙江在漂流原木,是从上游砍伐的原始森林。他们连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要保护好森林、保护好大自然啊。云南老乡说:真的是可惜了!但不砍又怎么办?人总得活着,总得有饭吃有衣穿。要不,你们来这里保护森林,我到你们那儿住几天?这话,虽过头了,却在理。现实,是最有力的主宰。
任何开垦,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掠夺;过度垦殖,无序放牧,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水土流失、水患成灾,桥断房垮、家毁人亡,给延安人留下了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而另一方面,素以干旱著称的黄土高原,却因为没树没草,光秃秃的山头留不住雨水,涵养水土的功能日益退化,一遇大雨就暴发山洪,造成灾难。那时乡村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安排专人用大喇叭通知村民“跑洪水”!山洪暴发,又岂能一跑了之?这样的一项特殊任务,听来让人起敬,但更多是心酸。
延安,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荒”的恶性循环。
姜春云副总理当年在他给国务院的报告里,借用当地群众的口语形容延安:“山上光秃秃,沟里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语出国家领导人,应该是当年延安的真实写照。在一篇当地人写的记述文章中读到:“过去我们这里的人,男的不敢穿白衬衫,女的不敢穿白裙子。出去转一圈,回来就成土色了。过去,家家门后都挂着个掸子,进门头一件事就是拿了掸子在门口掸土。”有人调侃:“汽车的雨刮器不是刮雨的,是刮黄土的。”与我们同行的作家唐小米也感慨万千,说她的一位朋友新婚随丈夫到陕北。为了照顾这位城里来的新媳妇,公公要到几里外的地方去挑水。而洗脚之后水还不能倒掉,得留作他用。水贵如油,此话不假!小米说,她这次延安之行,就是要来寻找在生命绝地挣扎的东西。
山河失色,延安蒙羞啊!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巨型南瓜本报讯(记者房佳)9月26日,在2019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会(延安)活动中,一颗巨型南瓜引来了客商的围...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