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志丹新闻 > 正文

教育,“红都”志丹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志丹县教育工作纪实

来源:延安日报 2013-12-13 16:16   https://www.yybnet.net/

志丹,民族英雄刘志丹的故乡,中国革命的红都,优秀的红色文化,是她一张靓丽的名片;志丹,“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志丹速度”,是她另一张靓丽的名片。

志丹,2001年“两基达标”通过省政府验收;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2007年“双高普九”工作通过了省政府验收;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普及实验教学先进县”;2012年省级教育强县通过省政府验收并命名;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以全省第一、延安首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双高双普”工作通过省、市专家前期督查验收……志丹教育,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大变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红都”志丹又一张靓丽的名片。志丹教育,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教学水平大幅提升,走在了全省全市先进行列,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原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曾专题调研志丹教育工作。

发展无止境,奋斗不止步。志丹县抓投入、抓质量、抓改革,以推动“四个发展”为核心,即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双高双普”创建工作,将教育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志丹县高度重视“双高双普”工作,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经发、财政、住建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高双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县“双高双普”工作。制定下发了《“双高双普”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县“双高双普”工作动员大会,专题安排部署了有关工作,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夯实了工作责任。建立了教育工作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项议事制度,县人大、政协专项调研和定期视察教育制度,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包校制度,形成了县委决策,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的四套班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宣传。逐级召开“义务教育”和“双高双普”工作动员会,宣传、广电等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双高双普”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三是部门联动。财政部门依法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各项要求,千方百计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减、数额不少,建立了教育资金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制度,实现了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教育部门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校风、教风和学风全面好转。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和教育督察员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同时落实了乡镇、村、学校“三级”负责制,定期通报学生入学情况。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认真落实校园特别管护区制度,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依法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摊点、网吧和娱乐场所,全县上下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有力推进了“双高双普”工作深入开展。

“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经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是志丹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共识。

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将教育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范畴,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抓领导、夯基础、强管理、重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的思路,志丹县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8.6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施配套、优化校园环境,全县教育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一是加快校舍建设。结合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新建学校、幼儿园13所,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7所,县城增设学校5所,对旦八中学、红都小学等11所学校操场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对各幼儿园场地进行软化,对金丁镇中心幼儿园、顺宁中心小学等9所学校的供暖进行气化改造,城区学校实行就近连片集中供暖。

占地360余亩的城北教育园区已经成型,教育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二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为优化教育资源,该县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按照每乡镇(社区)设小学(幼儿园)、中学相对集中的思路,先后撤并了180余所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学,基本形成了以教育园区为主、东西川两个教育副中心为辅的“一主两副”教育发展布局。全县学校数量基本满足生源变化需求,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校际差距、城乡差距日渐缩小。三是完善设施配套。依照标准配足配齐图书和体音美、实验仪器等设备,高标准建成了县级教育信息平台,辐射22个校园网、42个计算机教室,网络达到全覆盖,教师电脑人手一台,实施了远程教育配套项目和多媒体“班班通”工程,全县实现了学校管理、教师办公、学生学习网络化。四是优化校园环境。对全县所有学校实施了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构建“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育人环境,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显著增强。

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办学,志丹教育在雄厚的资金和物质保障的基石上迅猛崛起!

内涵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双高双普”工作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该县狠抓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四大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推进内涵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立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全力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全县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1%以下。出台了《志丹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建立了素质教育监测和督导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校

长、教师年度工作任务考核的主要依据,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推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形成了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县小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均为100%,实验和计算机操作合格率分别为96%、98%,音乐、美术合格率均为100%,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8%,行为规范合格率为99.6%。目前全县建成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3所,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5所。

——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制定出台了《志丹县学前教育三年规划(2011—2013年)》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规划、同实施、同发展。近年来,先后建成投用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新农村社区幼儿园,在建2所乡镇幼儿已完成主体建设,实现了每乡镇(社区)拥有1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全面实施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制定了《志丹县幼儿园管理办法》和《志丹县幼儿园管理规程》,加强了学前教育教学督导和检查,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年检摘牌制,并与公办园同考核、同管理、同奖惩,有效杜绝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规范了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目前,全县学前一年和三年幼儿入园率分别达97.6%和93.8%,保教人员学历合格率为91%、执证率为100%,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

——高中教育特色发展。2005年,按照初高中剥离办学的要求,投资2亿多元新建了志丹县高级中学。按照国家标准配套建设了实验楼、多功能报告厅、标准化塑胶操场等教育教学设施,生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部室配备均达到规定标准,2008年通过了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按规定编制配备了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全县初中升高中毛入学率为95%,毕业合格率为100%,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8%,体音美课程和实验、计算机操作合格率均达到合格水平,视力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学生无犯

罪现象。近年来,我们在全力抓好文化课的同时,注重弘扬学生个体差异,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鼓励学生差异发展、特长发展,使个性差异转化为成才优势,艺体教育成绩凸显。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艺术特色教育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职业教育得到优化。2008年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了县职教中心,教学设施配备基本达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建立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校为骨干、村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的农科教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全面实施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人人技能工程”、“一网两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开办了“志丹现代农业大讲堂”“红都巾帼讲坛”,三年完成3.2万人(次)的职业培训。

志丹教育,以“四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呈现出了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制”改革、“五大机制”……,志丹教育改革,如缕缕春风吹遍了“红都”大地,为“双高双普”创建任务圆满完成提供了内在动力,推助志丹教育破浪前行,勇创佳绩。

发展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为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该县强化师资保障,全面实行“四制”改革,优化和加强了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优化校长队伍结构。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履职绩效考评办法》,加大对校(园)长的管理和考核力度,实行校(园)长考核末尾淘汰制,进一步增强了校(园)长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校长聘任制,今年通过民主推荐、演讲答辩、综合考核等程序,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新一轮校(园)长聘任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人品佳、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优秀管理团队。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引进和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先后招录优秀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188名。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和认定机制,积极开展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骨干教师津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三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768人(次),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县财政每年列5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工资,提高和改善了教师待遇水平,同时为农村基层教师每人每年发放2400元的岗位津贴和交通补助,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极大地稳定了基层教师队伍。

为推动持续发展,该县立足实际,通过“五大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一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新增财力主要向教育倾斜,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并逐年增加。二是实行教育免补机制。2011年,在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将免费教育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推行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近三年来,累计发放救助资金47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983名。“蛋奶工程”覆盖率达100%,学生营养水平有效改善。三是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全面缩小城乡和校际间的办学差距,推行盟区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了结对帮扶和连片教研工作机制,全县高级教师“打通共享”,实现了名师共享,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健全激励促进机制。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表彰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先进集体、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着力构建评优树模、整体提高的激励机制。五是强化教育督导机制。落实乡镇党政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育履职的督导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提拔任用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认真组织开展“316”评估工作,实施县级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设施和人员配备达到规定标准,有力地发挥了教育督导机构在规范办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志丹教育,因改革而活力倍增,因改革而必将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新的辉煌。

回首过去,志丹教育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展望未来,志丹教育事业生机盎然。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志丹县将以推进“双高双普”创建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使志丹教育成为一张永不褪色的靓丽“名片”! D⑧

刘文金

新闻推荐

志丹妇联送报进“家”

如何能让妇女群体在“妇女之家”交流、互助的同时,还能读到妇女自己的报纸?志丹县妇联放宽思维,将该县的“妇女之家”建设和《中国妇女报》征订工作有效结合,激发广大妇女群众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也让党...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教育,“红都”志丹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志丹县教育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