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志丹新闻 > 正文

陕北十年:能源基地+黄山变绿

来源:榆林日报 2009-12-22 13:35   https://www.yybnet.net/

十年西部大开发,问及切身的感受,淳朴的陕北人用尽了所有与“翻天覆地”同义的形容词还觉得表达不够充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热火朝天,生态建设和现代特色农业的宜居富民,各项惠民政策的深入人心,陕北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联想西部的新形象。十年后的仰望,陕北逐渐成为西部发展中重要的一极!

陕北十年:能源基地+黄山变绿

一只木桶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根据管理学中的“短板理论”,上世纪末的西部,中国半壁江山的欠发达成了全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自2000年1月开始,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十年一剑,西部变阵!

陕北,上世纪一直都被认为是陕西最穷困、生存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方。2001年,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贫困县)中陕北两市25个县区有16个入选。回望十年,我们见证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陕北“短板”逐渐“长高”——神木、靖边两县跻身全国百强县,陕北七县位列全省十强县。榆林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2008年延安市人均财力位居全省之首。

十年发展渐成西部重要一极,陕北的快速确实让外界瞩目!

国家能源基地

陕北步入黄金时代

“没有西部大开发战略,没有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很难想象榆林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多榆林人都如此感慨。而事实上,全国上下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能源问题。

上世纪末,榆林人围绕资源谈论最多的是“多”与“少”的问题。“多”的是资源,在榆林行走,“乌金遍地、油浪翻滚、底气十足、一盐难尽”,脚底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就有相当于10亿元的地下财富;“少”的是贡献,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有限。而“延一井”的百年历史和“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的民谣,也在印证延安地下资源的丰厚。

正是由于陕北拥有富饶的能源化工资源,原国家计委于1998年批准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建立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面积8万平方公里。从此,荒漠中崛起化工城,沟壑中崛起现代工业,这块原本沉寂的土地开始沸腾。

十年开发建设,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七大产业体系和“两区多园”(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多个工业园区)的发展格局。榆林已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是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大开发带来大投资,榆林真正成为能源项目投资的热土:

大柳塔煤矿——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矿,年产原煤超过2000万吨;

长庆第一天然气净化厂——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

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的启动项目;

兖矿60万吨甲醇——中国最大的单套甲醇装置;

榆林卓越能源15万吨醋酸——西北第一个醋酸项目;

神木天元煤焦油轻质化项目——“榆林版”的煤制油。

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世界单体最大的化工项目。

能源开发犹如一剂强心针,带动了陕北经济的跨越发展。2008年榆林市生产总值达到1008亿元,是1999年79.86亿元的12.6倍,年均增长15.2%,财政总收入221.2亿元,是1999年的32.8倍,年均增长41.8%。延安市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91.8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1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4.29亿元增加到198.7亿元,人均GDP和财力均居全省首位。

能源开发使得陕北的煤油气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能源输出地开始思考:一次性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开采完了怎么办?如何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在延安把加快能源加工转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来抓的同时,榆林也根据“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使榆林能源开发走出“出卖原料”的初级阶段,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能源资源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约21.3%,其中煤炭转化率为23.54%,转化量逐年增大,转化率逐年提高。

绿山固沙

陕北开发的生态抉择

吴起县处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十多年前,时任县委书记的郝飚爬上山头,看见漫山黄土裸露,沙尘飞扬,感慨地说:“我就领导着这么多的荒山荒坡,啥时候它才能绿起来呀?”这句话反映出当时陕北社会经济发展遭遇的生态困境。在西部大开发中,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成为战略重点之一。

十年退耕还林使得延安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882.16万亩,有林地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延安山川大地的基调已经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而吴起县的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了现在的62.9%,成为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退耕还林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工程,据初步概算,两个周期兑现完毕,延安将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成果巩固专项资金共计117.7亿元。

同时,榆林的十年也书写了一部国土治理的创业史。榆林一直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万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超过70%,860万亩流沙有740多万亩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用自己的双手在“四望黄沙,不生五谷”的流沙中开辟出片片绿洲,涌现出牛玉琴等一批全国治沙英雄,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治沙典型。

2000年,时任榆林地委书记的马铁山在被记者问及“能源大开发是否会使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时,他坚定地回答“不会”,并自信预言“再过二十年,榆林将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城市。”事实上,不足十年,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水绿天蓝、人进沙退的生态城市。

府谷县过去作为晋陕蒙“黑三角”地区,是被国家六部委挂牌督办的环保反面典型。近年来在进行重大项目建设时,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发展节能减排和园区经济等努力,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被誉为“绿三角”。

现代特色农业

重新认识陕北的土地

8月22日,靖边县委书记马宏玉在靖边县东坑镇指着刚刚从地里收获的脱毒紫花白和荷兰15号马铃薯,向前来参加“院士专家榆林行”活动的院士、专家介绍说:“我们这里所种植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无污染,直接供应美国辛普劳公司,作为麦当劳、肯德基等专用产品,出口世界各地。”

就是在这片“贫瘠”的陕北土地上,榆林市以“巨鹰”“东方红”为品牌的红枣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20%,羊绒产量占省内总量的80%,羊肉占省内市场份额40%,“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27%,2006年起榆林杂豆获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许可。此时,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果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陕北的土地。

在能源化工基地迅速崛起、城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榆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实现全市的全面协调发展。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把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筹集3亿元设立现代特色农业专项基金,其中5000万元“四季农业”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大户,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园区带动、农户支撑的发展格局。

同时,延安市在退耕还林后,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态化发展的思路,工业反哺农业,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真正成了延安农民的摇钱树。

延安市不断加大支农投入,2008年全市支农资金达24.2亿元,市财政将农业产业化资金由3000万元追加到5000万元。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形成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林果、棚栽、草畜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真正“惠百姓”

“富财政”后的民生回答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广义上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概念。“大开发”不仅意味着经济指标的大幅度提高,其中还包含着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等一系列完整的内容,这才是“大开发”中“大”的含义。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十年西部大开发,是陕北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坚挺的财政后盾使得政府有能力为百姓烹制更大的“民生蛋糕”,让每个老百姓切切实实地享受到大开发的成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富财政”的同时“惠百姓”,陕北两市在经济发展之后做出了响亮的民生回答。

“开国内先河”的神木医疗改革入选2009中国改革十大“关键词”。“看病不花钱,之前想都不敢想”,许多神木人用最朴素的话语表达着享受免费医疗内心的喜悦。

“众所周知,神木的GDP是少数煤老板支撑起来的,但他们的富有只代表一部分人,而全县近40万人中的大多数还是老百姓。老百姓如果享受不到财政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那么神木的富就只能炫耀在表面上。”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向媒体表示,解决多数人无钱看病、因病返贫的现实问题是神木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根本出发点。

神木县的免费医疗制度只是陕北经济发展之后重视民生的一个窗口。延安市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覆盖,率先启动实施了中小学蛋奶工程、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政策等,榆林市今年1—11月份,民生八大工程已完成投资约33.74亿元。

吴起县、志丹县已经开始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县内高中阶段受教育人数大幅增加。正如众人所说,财政有钱了,但是钱花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执政理念的问题。陕北的县域经济发展不是全国最发达的,但民生建设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十年西部大开发,问及切身的感受,淳朴的陕北人用尽了所有与“翻天覆地”同义的形容词还觉得表达不够充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热火朝天,生态建设和现代特色农业的宜居富民,各项惠民政策的深入人心,陕北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联想西部的新形象。十年后的仰望,陕北逐渐成为西部发展中重要的一极!

(据《陕西日报》)

神木锦界开发区一瞥本报记者苗壮摄

新闻推荐

与洗井车相撞 被拖行30多米 小轿车内3人当场死亡

本报讯(记者雷鸣雷苗苗)记者昨日从志丹县交警队了解到,昨日上午,该县发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案,事故造成3人当场死亡。据延安市志丹县事故中队民警介绍,昨日上午10时左右,303省道志吴路顺宁段一加...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陕北十年:能源基地+黄山变绿)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