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高原有一个叫清平湾的地方。清平湾是清平川的一段儿,清平川指的就是现在的延川县关庄镇整个从西一直到东的这道川,大概有二十公里。清平川在关庄镇关家庄村的这个地方绕了个弯,叫清平湾。村子依山而建,山脚下是弯曲绕村的河流,村子坐落在河流的北岸。清平湾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村是清平川比较大的村,住有一百多户、五六百人。
在七十年代,关家庄这个村因北京知青、赤脚医生孙立哲创建的合作医疗站而闻名全国。日后这个村成为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故事发生地。从此,关家庄村的声名就逐渐被清平湾所代替。这个现在仅有百十口人的村庄,却因知青作家对陕北农村生活真情的描述而为几代读者所着迷。
1969年的初冬,清平湾迎来了十二位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这一批知青来的最早,我们村叫北京老知青。之后又有二十多位北京知青和地方知青报名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县上安排到清平川插队的知青有好几个村子,其中清平湾最多,插队知青有三十多人。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知青,告别父母、亲人和城市,来到从未见过的农村,开始了与大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初来乍到的知青们立志要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干出一番大事业,但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困难苦涩的革命年代,他们接受的更多是现实生活的磨练和考验。他们住的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土窑洞或石窑洞。石窑洞不像土窑洞冬暖夏凉,冬天不烧火是很冷的。睡觉的土炕上,铺的是旧席子、黑毛毡,盖的是大花被。晚上睡觉免不了蚊虫跳蚤叮咬,皮肤出现红肿疙瘩和过敏现象是常有的事。知青和乡亲们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干的是农田基建、耕田种地、肩挑背扛和拾粪砍柴等简单繁重的农活。在那个饥饿难耐的年代,能吃饱饭是人们最大的奢望。知青们自己挑水做饭,吃的是五谷杂粮、红薯、南瓜和洋芋之类的农家饭。农村没有电灯电视,没有文化娱乐,村庄的困苦和孤独令他们十分思念父母亲人,留恋城市生活。每当夜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爬在窑洞里的煤油灯下读书。渴望外面世界的乡亲最喜欢听知青讲故事,和知青聊天,这一嗜好
从未间断过。在那个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年代,乡亲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明白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在知青们的感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清平湾第一个建起了在那个年代农村最好的学校和合作医疗站。有知青当老师,村上的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全村的小孩全都上了学。有许多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考上了县上重点中学,后来参加了工作。合作医疗站更是闻名遐迩,来自全国各地就诊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那时的关家庄合作医疗站可谓红遍全国大江南北,声名远播。
1975年前后,在清平湾插队的知青陆续返城。时隔多年,知青和乡亲们还时常保持联系。有些知青十分想念清平湾,就干脆回来住上几天,和乡亲们见上一面。乡亲们生活变好了,家家户户盖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知青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乡亲们生活好了,但并不富裕,知青们就把村上闲散没活干的乡亲介绍到北京等地打工挣钱。后来,清平湾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农村就剩下些老人小孩,除了过年农村没有多少人,山村沉静了。
时间到了2014年十月,听说北京知青要组团回清平湾,寂静的清平湾顿时热闹起来。知青要回家了,大家奔走相告,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此时的清平湾沸腾了,清平川不再宁静。乡亲们在焦急地等待,渴望好好的都能见上一面。还有几日知青们才能回来,村里外出打工、工作的游子,就连出嫁在外的媳妇也带着丈夫孩子,不论远近,都陆陆续续回到清平湾。平时只有几十个人居住的村庄,一下子住了五六百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知青插队时的情景。他们各自收拾常年不住的窑洞房子,打扫院子,准备好崭新的被褥铺盖,买了丰盛的食品,喜迎回家的知青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村上用知青资助款重新修缮了知青当年住过的十孔窑洞,也就是现在的村部。村部的院里打起了帐篷,准备了可供六七百人同时吃饭的锅灶碗筷,宰杀了十几头猪羊,
准备了丰盛的米面油菜和瓜果烟酒,供届时所有的来人联欢用餐。村委会早早做了精细的分工,有负责联络的,有负责做饭的,有负责接待住宿和文化活动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
十月的陕北农村秋高气爽,蜿蜒数十里的清平川河水潺潺流淌、奔流不息。2010年史铁生病逝前还念念不忘这条河流:“清平河水日夜流,青丝成雪不言愁。”昔日的黄土高坡被绿色植被所覆盖,山坡沟洼郁郁葱葱,川地庄稼喜获丰收,整个清平川层林尽染,一派山川秀美景色。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准确地说是十月十三日,是当年插队北京知青重返清平湾的日子。十二日,家家户户不再做饭,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准备好饭菜的村部一起吃饭。相聚在一起的乡亲们忙里忙外、有说有笑,好像许多年不曾相见,显得格外亲热。这一天,大家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等待一个盛大节日的来临,一直到很晚才散去。十三日天还不亮,大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都早早起床,准备着一天的接待。
初秋的早晨,农村景色格外迷人。黎明前的村庄冒起了袅袅炊烟,清澈的河水在清平湾静静的流淌,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照耀在美丽的清平湾。五颜六色的树叶、野花和金黄色的庄稼,把山村装扮得五彩缤纷。也不知谁家养的几只鸽子在村庄的上空掠过,村里村外欢迎知青回来的彩幅在空中飘扬。重彩化妆、穿着花红柳绿服装的秧歌队员和经过一番梳洗打扮的乡亲们聚集在一起,清平湾早已车水马龙,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从延安启程的知青还没有出发,迎接知青的秧歌队和乡亲们已经到了村外等候。
回家的知青还未进村,几公里外,一幅幅写着“欢迎亲人回家”、“史铁生魂归故里”等迎接北京知青重回第二故乡的标语便映入眼帘,乡亲们等待亲人归来的热切之情扑面而来。当远远看见知青回家的车队驶来时,整个村庄又一次沸腾了。村口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唢呐齐奏,归来的车队被拦了
下来,早早等候在那里的乡亲们和激动不已的知青相拥在一起,久别重逢的情感涌上心头。“锣鼓秧歌就闹得欢,赤脚医生又回家了,想吃油馍想喝酒,想回窑洞睡一宿。”在这热闹非凡的秧歌声中,在上千人的簇拥下,几百米的路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乡亲们的热情和知青们的感动早已融化在这欢歌笑语中。已经住有五六百人的村子,由于上下川附近村里人都来看望北京知青,一下子来了一千多人。村部的院里院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厨师和帮手们忙的不亦乐乎。乡亲们夹道欢迎,知青和随行人员刚进村部的院子,乡亲们就忙着端茶上饭敬酒,用农村最憨厚朴实的热情款待归来的知青和客人。
在这次回来的北京知青中,有在清平湾插队的孙立哲、朱珍珍、孙少瑞、蒲冶青、莫之如、李彦、马向东、杨锐、熊朝晨、屈光,有在延安其他村插队的知青,一共二十多人。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吃着羊肉饸饣各和软乎乎的油糕,喝着农村自酿的米酒,满眼都是欣喜和感动。孙立哲是1969年年初来到清平湾插队的老知青,老乡们说他经常看书钻研知识,他看到农村缺医少药,学着给乡亲看病,后来就成了清平川最有名的赤脚医生。在合作医疗站的窑洞里,他做了几千例手术,救治了无数病人。当时有许多医疗卫生单位组织人员参观学习。赤脚医生孙立哲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惊动了全国著名医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家驷前来参观考察,亲眼目睹手术后赞叹不已。孙立哲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被毛泽东主席钦点为全国先进知青典型。如今的他已是几个跨国和国内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七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位,并兼任多所大学教授,成为名符其实的时代弄潮儿。今天回到故土,他一刻也没有休息,一边参观乡村的变化,和乡亲们合影留念,一边嘘寒问暖,给乡亲们看病。
下午,与知青一同前来的各级领导、媒体记者、知名作家画家、大学教授,来到当年史铁生插队住过的窑洞前,共同追忆和纪念
史铁生先生。史铁生刚来清平湾插队时十八岁,他患有腰痛疾病,在这里种了一年地,喂了两年牛。在贫瘠的农村生活中,史铁生学会了养牛、做饭、画画。三年的劳作小疾衍成大患,双腿瘫痪遂回北京治疗。之后,他一边创作、一边治疗。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等许多文学作品在全国获奖,成为中国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和中国残联副主席。1984年,在北京作协的精心安排下,已经双腿瘫痪的史铁生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清平湾,一进村就被乡亲包围,他握住老乡的手,只要略加端详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这一次,史铁生在清平湾待了两天,被老乡请吃了九顿饭。他坐着轮椅,忍着病痛,老乡推着他走访了全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临走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车子渐渐远去了,高高的路畔上还站满了人。今天,在挂着史铁生照片故居的窑洞前,大家集体朗诵史铁生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片段,回忆他当年忍着病痛和老百姓在一起的往事,并合影留念。
之后,乡亲们准备了充满乡村气息的文艺演出。知青和乡亲同台表演,一曲曲信天游、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流露出浓浓的乡情厚谊。傍晚,清平湾附近的几个村送来了祝贺的秧歌,又一次锣鼓喧天、唢呐齐奏、鞭炮齐鸣、礼花齐放,热闹空前。这一迎一送的传统秧歌持续到了晚上十点钟。秧歌闹完了,乡亲们又准备了“转九曲”这个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三百六十盏油灯一一点亮,知青和乡亲们在这如九曲黄河的方阵中,表达着喜庆和美好,寄托良好的心愿,仿佛穿越回了当年。
知青们回家不容易,几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第二天一大早,知青和随行人员吃了早饭,就起程去延川县城参加座谈会。临走时,知青和送行的乡亲一一握手相拥道别,无不泪眼朦胧,哽咽难语。他们一个个深情地向乡亲们鞠躬致谢,并致敬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可以看到,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如今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们仍然心系这片热土,衷心地希望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清平湾,留下了当年插队知青的青春岁月和许多往事,记载了当年插队知青和乡亲们生死与共的情怀。
清平湾,我们心中永远的清平湾。
冯来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讯(盖勇)日前,延延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青化砭互通式立交桥连接线上跨包西铁路K1桥T梁成功架设。至此,延延高速公路12处上跨(下穿)铁路、公路桥梁施工全部完成。据悉,延延高速公路是陕西省“2367”高速...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