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延川新闻 > 正文

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

来源:延安日报 2014-10-22 22:37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第一版)啃光叶叶啃秆秆,啃光秆秆刨出根根吃。”

羊啃秃了草,人砍光了树,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成了名副其实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常常连播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下一场山水褪一层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这是那时焦渴的黄土给不少延安人辛劳耕作的回报。

生态恶化,让人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饥饿与贫困的代价,甚至还有生命。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在当时以干旱闻名的黄土高原,人们却有着对洪水的恐惧记忆。

在志丹县永宁镇,时至今日,66岁的李玉秀仍然会想起45年前被洪水冲走的婆姨。

没树没草的秃山留不住雨水,一下大雨就容易发山洪,牲口都能冲跑。六七十年代,山沟里村子里都安有大喇叭。一下雨,村里就有专人在喇叭里通知村民“跑洪水”。

“那年,二十来个人一起上地,山里下大雨发了洪水。大家四散躲避。等洪水过了,发现少了我婆姨,寻来寻去,只在河沟边找到一只鞋。”李玉秀说。

这些故事虽然有些极端,但却是延安当时在经济发展与生态脆弱之间苦恼的写照。

“老羊倌”的意外发现

故事:许老汉借钱买回来一只小尾寒羊。他想,把这么个“宝贝”赶上山散牧,万一有个闪失,连欠债都还不上。于是他把羊圈起来,每天割草喂羊。精明的许老汉发现,圈养后,不仅羊长得快,而且还攒下一大堆羊粪,这倒是个好养法。

启示:延安的生态恢复同样来源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延安市发现禁牧圈养可以增收护林,于是决定以此为契机,解开“越垦越荒、越牧越穷”的生态死结。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延安人苦恼着,也在求索着。

延安市吴起县新寨乡的许志洲老汉怎么也想不到,当年他的一个偶然之举,竟会成为改变当地生态的一把钥匙。

1994年,听说有人卖小尾寒羊卖了个好价钱,许老汉借钱买回来一只。他想,把这么个“宝贝”赶上山散牧,万一有个闪失,连欠债都还不上。于是他把羊圈起来,每天割草喂羊。精明的许老汉发现,圈养后,不仅羊长得快,而且还攒下一大堆羊粪,这倒是个好养法。

这位“老羊倌”的偶然行动,引起了吴起县和延安市领导的重视,他们发现,这不但能让农户增收,还能保护植被。当时的延安市决定以此为契机,解开当地“越垦越荒、越牧越穷”的生态死结。

延安并非种不了树,翻看延安的地方志,其中曾有“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记载。

1998年,在深入调研后,吴起实施封山禁牧,一次性淘汰散牧山羊23.8万只,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先河。据时任延安市长的王侠回忆,大自然表现出了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吴起退耕还林的当年,山青羊肥,效果显著。

1999年,国务院领导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植树”,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在吴起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延安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下决心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面积达1000多万亩。此举迅速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潮,为全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困厄之中,创造转机。中央的决策,让这片裸露的黄土地看到了希望,让人们的生活迎来了改变的历史契机。从此,一场“绿色革命”从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圣地”发起,席卷全国大地。

不让啃林子,拿啥填肚子

故事:在延安志丹县双河乡李家湾村,干旱少雨、冰雹灾害频发,这里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苹果生长的地带。但短短几年间,退耕还林不仅“还”了碧水青山,也让当地的降雨量逐渐丰沛,加之抽干、病虫防治、土肥

水管理等技术改进,这里已经被农业专家认定为苹果优生地带。

启示:退耕还林之初,很少有人能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绿色革命”不仅倒拨了延安的“生态时钟”,还深刻影响着人们此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在这场“革命”的最初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

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有人想不通:不让上山放羊,是要断了咱老百姓的活路吗?有人心存怀疑:退出吃饭的田地,在自家田里种树,粮食和补贴真能给到咱手上吗?

吴起县有的养羊户一听到消息,连夜把羊群赶到邻县亲戚家的羊圈里,以图日后“复辟”。

“刚开始退耕还林,林业局拉来树苗,不少人不好好种。一棵苗子拿几个土块盖上就算栽好了,活下来的树苗才一半。”吴起县马湾村村民马万山说,“99年,很多人说退耕的粮食和补助怕是哄人的,到了2000年,粮食和补助真的发到了每一户,大家伙这才信了。”

这时,看到别人家认真种的树成片成林了,一开始不认真种树的人后悔了。“刚开始都是为了应付上边检查,但慢慢发现,山地退耕了,种树国家给补贴,把人手空出来了,还能出去打工,一人能挣两份钱。”马万山说。

而最初,很少有人能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绿色革命”不仅倒拨了延安的“生态时钟”,还深刻影响着人们此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林造了,荒山黄土盖上了“绿被子”。但生态的问题才下眉头,生活的问题又上心头。“人不能总靠输血活着,光景不能总靠补贴过着”,补贴政策终有到期的一天,那时怎么办?

为解决林地和耕地此消彼长的矛盾,延安决定向黄土高坡间纵横交错的沟壑要耕地。

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记者看到,去年刚刚建设完成的沟地,仿佛一张平整的地毯,顺山势铺开去。沟地两旁建有泄洪渠,上游建设水坝,可以灌溉、泄洪。

“过去可不是这样,那时是两个馍馍一壶水,一干就是一整天,两头不见日头。”农民王富忠回忆,“可到头来‘种一帽窟窿,收一鞋窟窿\’,种啥都不灵。”由于土地贫瘠,王富忠的地里只能产些土豆、小米,而且收成很差。

“现在沟地就在家门口,不用爬山,出门就把地种了,而且现在一亩沟地产量顶得上5亩坡地,下苦轻反而打粮多。”王富忠说。

延安改变传统“打坝淤地”的方式,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特殊地貌,在小流域沟道内开展坝系建设、盐碱地改造、沟台地整治、边坡治理等,系统举措和生态建设融为一体。

“山上退耕,山下造地”。截至2013年底,延安治沟造地15.6万亩。高标准的土地已经具备机械化耕作条件,很多农民家中都有了拖拉机,昔日的老黄牛也“退休”了。

从1999年退耕以来,延安至今退耕田地1000万亩以上。耕地虽然减少了一半,粮食产量却没有下降。统计显示,1999年至2013年的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70万斤至80万斤。

“我们既要让老百姓填饱肚子,也能换回延安的‘绿被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

温饱解决了,但如果农民在生态建设中不能持续增收,种下的树也可能保不住。

满山的“绿被子”能帮老百姓鼓起“钱袋子”吗?

吴起县南沟村支部书记闫志雄说起造林给乡亲们带来的甜头难掩一脸自豪。“2000年那会工资低,出去打工一天才挣20多块钱,结果拿到造林项目后一天可以拿到40多块钱,那年造林6480亩,乡亲们收入243900元。”闫志雄说,“那么多钱一包子抱上来,全是连着号的票子,往桌子上哗啦一摊,大家伙从没见过那么多钱,能不

高兴吗?”

2004年,闫志雄带着乡亲们成立了林海造林公司,专门承接植树造林工程。从2004年到现在,他和乡亲们已造林10万多亩,赚回的“票子”有四五百万。

延安打开思路,在退耕还林实施中,大力推广苹果、红枣等经济林木带,为绿色的森林缠上“红腰带”,农民们从“绿被子”里抽出了“金丝带”。

“富士讲究粉红,市场上粉红色的果卖得最好。每年要瞅准时候早点摘,否则颜色深了,果商就要压价了,粉红的每斤能卖两块七,颜色不好的每斤也就一块多。”在果园中,黄陵县的李明奎兴致盎然地讲起他的“苹果经”,“果商对我们种的苹果要求严,颜色、个头都不能差。”李明奎的10亩果园,1年投资约2万元,纯利润3万多元。

在李明奎果园不远处是果农曹孟康的14亩苹果园。“卖的好的时候,一年下来,能挣7万块钱呢。”曹孟康掰着手指比划。

结合各县的地理自然情况,配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延安各地都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经。

在延安志丹县双河乡李家湾村,全村50多户农民家家有果树。这里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和延安市北部的另外7个县区一样,干旱少雨、冰雹灾害频发,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苹果生长的地带。但短短几年间,退耕还林不仅“还”了碧水青山,也让当地的降雨量逐渐丰沛,加之抽干、病虫防治、土肥水管理等技术的改进,这里已经被农业专家认定为苹果优生地带。

2013年,延安园林水果种植面积达428.12万亩,果农收入也大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1元,高出陕西省平均水平2000多元,比退耕前的1999年增长6.2倍。

山青树密,野生动物结伴还乡

故事:2007年,宜川一个农户发现圈里的羊总是奇怪丢失。晚上,他就埋伏在暗中观察,让他大吃一惊,悄悄进庄的竟是一只金钱豹。满目的绿树青草,为延安铸就了生态安全的屏障,不仅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侵、抵御了洪水的侵袭,就连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们也纷纷搬回来。

启示:生态恢复的确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人们的努力也能创造奇迹,延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短时间内生态恢复的可逆样本。

从1999年至201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3载,延安人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执着与坚毅,重塑锦绣山河。到2013年,延安累计完成营造林1767.24万亩。

过去,有人说延安的群山就像是一笼笼蒸熟的黄馍馍。如今,排列延安2000年至2012年的卫星遥感图,人们会惊叹地发现,延安大地上仿佛有一枝妙笔,饱蘸绿色颜料,运用国画中的晕染技法,从大地中心向外层层染绿,原来黄的部分变绿了,原来绿的部分更深了。

“山是和尚头,臭水沟里流。”当地人说,“过去我们这里的人,男的不敢穿白衬衫,女的不敢穿白裙子,出去转一圈,回来就剩土色了。过去,家家门后都挂着个掸子,进门头一件事就是拿了掸子在门口掸土。”

今日,这种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延安,春日山桃山杏盛放,落红成阵;夏日青山吐翠,碧草成芳;秋日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吴起、志丹、安塞……随处行去,无不遇上青山相待。延安当地人感慨地说:“现在,那些在大城市里为雾霾烦恼的人们尤其羡慕我们延安的蓝天。”

这里的人们说,山青了,水也清了,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们也纷纷搬回来了。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负责人说:“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动物27目59科188种。现在延安已经发现8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丹顶鹤、褐马鸡、金雕、大鸨、黑鹳,还有白鹳。”

原本出现在秦岭山系的林麝,竟然出现

在陕北。老百姓还好几次看到金钱豹的踪影。2007年,宜川一个农户发现圈里的羊总是奇怪丢失。晚上,他就埋伏在暗中观察,让他大吃一惊,悄悄进庄的竟是一只金钱豹;2008年,当地一个村民还在采石场发现了4只金钱豹幼仔。

监测显示,黄土高原退耕封禁10年来,在减少水土流失、恢复土壤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仅在安塞纸坊沟小流域,植被类型和种类就由4科8种增加到12科26种,地带性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遥感数据显示,陕北的绿色向北推进了400公里,不仅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侵,良好的植被也减少了集中降雨形成的洪水侵袭。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但当地河里的径流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李玉秀说:“亏了山上有树,水不下山。”

亲人被洪水卷走的痛楚,依旧停留在李玉秀的记忆深处,偶尔会翻起。退耕还林以来,不管别人怎么做,他始终执着地扛着铁铲上山种树。十多年了,看到亲手种下的小树慢慢成林,光秃秃的山峁逐渐变了模样,李玉秀感到欣慰,“现在,村里人再也不用跑洪水了。”

种生态之树,立精神之林

故事:只要看见有羊在山上,当时的延安市长王侠就常常会停车,把羊牵到路边,把当地干部找来,手拿禁牧的乡规民约“问责”。有时,村干部被逼问得不好意思地辩解说:“羊是到沟里遛达一下的。”“遛达一下也不行。”看到王侠如此认真,村民也都愧疚地把羊牵回了家。

启示:有了好的政策,更要有好的执行。要干成点事,就要有那么一种忘我的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

回延安,已是满目青山。人们说,看到的是生态巨变,体会的却是不变的延安精神。这是一片生态之林,更是一片精神的碑林。

溯退耕还林之源,不得不提到吴起县。在1996年前,摆在时任吴起县委书记郝飚等基层干部面前的,却是一筹莫展。脆弱的生态环境让调结构、促发展势必都成为一句空话。经过认真的调研,吴起县的四大班子成员达成了一致,痛下决心扭转生态环境。

在禁牧之初,很多农民责问这位“郝书记”:“凭啥老祖宗祖祖辈辈都放羊,现在你就不让放了?”有人甚至扬言要赶着羊到他的办公室去。

“只要找到我办公室的,我都把人请进来,倒杯水,发根烟,算本账。”郝飚说,“以吴起当时的环境,18亩天然草场才能养一只羊,但是人工种植的草场,一亩就可以养两只羊。相差了几十倍啊!”这本账,坚定着他退耕禁牧的信心:有阻力有困难也要把这事做下去。

于是,他把这笔账反复再算给来找他“算账”的群众听。“你说老祖宗几辈都放羊,那你富了吗?你要富了,就按你的路子走;你要没富,就按我的路子走。”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外界的质疑声、挖苦声却始终没有断过。

有理不在声高,关键要有科学依据。吴起县政府先留下两个乡不参加退耕,以备日后进行效果对比。结果一年以后,退耕的效果开始显现,原来曾为禁牧上访的群众,又找到县委,必须把他们也纳进来,最后这两个乡也“挤”了进来。

延安生态之变,离不开延安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退耕还林15年来,虽然领导班子数次更迭,但是换领导不换蓝图,生态建设的“接力棒”在以高宜新、王侠、李希、姚引良为首的决策者的手里不断传递,他们巩固着前行者的成果,又不断书写着新的绿色答卷,刷新着新的绿色业绩。

新闻推荐

他有一张“科学秘方”开一张科学管理的“秘方”

高永强正在查看枣树生长情况针对这些情况,他提出了几大解决措施。首先是发展适合本地栽植及具有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采取以狗头枣、大木枣等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为主栽品种进行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同...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房屋招租公告2014-11-05 22:39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