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吴起县吴仓堡乡党畔村村民高启东在本村建起了一个2000只规模的养羊场,并规划在未来三年内发展到1万只的规模,目前羊场所需饲草主要依靠外调,养殖成本较高。为支持当地舍饲养羊产业的发展,吴起县在前期规划中将党畔村划入治沟造地项目区,并在工程实施前,通过县、乡、村三级协商,提前将本村1000多亩治沟造地以三年100万元承包给高启东种植饲草玉米。目前,高起东已购进了旋耕机、深翻机、割草机等农业机械。高起东说,一旦项目建成完工,他就立即进地播种。
实践证明,先流转后治理,可以确保新造土地不花冤枉钱,不花重复钱,能够得到高效利用。而与产业配套相结合,则能更好地发挥治沟造地的综合效益。
洛川县老庙镇板胡沟,位于县城以南19公里处,作为一条荒沟被弃多年。2012年实施治沟造地工程以后,沟道中整理出高标准基本农田315亩。去年年初,村民以土地为股本与洛川县巨源苹果核桃专业合作社合作,由巨源苹果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合作社利用沟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栽植126亩苹果、核桃,建起生态蔬菜大棚两座,栽培蔬菜及反季节水果,建观光垂钓鱼池两座,种植牧草100多亩,散养鸡1万只,圈养羊500只。如今,这里已成为集钓鱼、采摘、观赏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农家山庄,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为当地解决30多个就业机会。
“巩固治沟造地成果,发挥治沟造地工程最大效益,关键是做好治沟造地后耕地的利用、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路,我们将继续加快治沟造地区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注重治沟造地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治沟造地工程成为延安退耕还林、发展山地苹果后农民生产粮食的保障工程,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民生工程。”
创新“流转”推进土地高效利用
2013年11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同意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拟安排项目建设资金48.32亿元,实施造地50万亩。这极大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度,截至2013年底,延安已累计治沟造地15.6万亩。
“这几年,新造大量坝地通常直接分给农民。但我们发现,土地分下去以后,效益没有实现最大化。”延安市副市长杨霄说,因为户均面积相对小,农民增收有限,舍不得投入。一些新造坝地有人种地无人管护。“这关系到治沟造地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成果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如何将造地后产生的优质耕地,科学分配、管理和经营,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延安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延安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土地高效利用的模式。
(上接第一版)“延安市在治沟造地工程建设中,注重工程配套,坚持高标准建设,根据沟道实际配套必要的控制性拦洪坝、浆砌石溢洪道和排洪渠,以确保工程能够抵御特大自然灾害,使治沟造地工程安全、稳定、长期发挥效益。”延安市市长梁宏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让人们看到了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方面的神奇作用。
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治沟造地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做到田、坝、路、林、渠、排水、产业和生态等“八配套”,而生态型护坡措施则是重中之重。
记者在宝塔区甘谷驿镇顾屯流域看到,上千亩坝地两边的护坡上的紫穗槐、沙棘等旱作植物形成了较好的植被,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旱能灌,涝能排,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减少了入黄泥沙,从根本上解决了区域内水土流失问题,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观察到,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地方实现农业现代化都不能回避的。延安农村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部山区、沿黄山区仍处于贫苦落后状态,缺乏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空心村问题突出,这也为延安以沟道为重点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旁,一大片平整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化标准养殖场。“我们村有126户人家,治沟造地850亩。如果这850亩地分到农户,平均每户也就几亩。现在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很多好地没有种好。”梁家河村主任巩保雄说。
去年2月,中菲集团等两家企业入驻梁家河,将村里8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建设1300头种猪基地和年出栏12万头育肥猪基地。村民可选择加入公司牵头组建的养殖合作社工作,也可承包公司建好的圈舍养猪。村民承包公司圈舍养猪,公司提供仔猪、肥料、防疫、收购等一条龙服务,村民只需出劳力去管理即可,每出栏一头生猪,公司会付100元。农民既有土地租赁收入,又有工资或养殖收入,同时还可学到养殖技术。
“梁家河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将大量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以此实现高效的科技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说,新造耕地平整开阔、土地质量高,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我们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治沟造地工作的综合效益。
“通过治沟造地,土地质量提高,为土地流转、大面积经营提供了可能。”宝塔区甘谷驿镇镇长李平也有同感,“我们正在何家沟和康家沟两个村搞试点,配套农业开发项目,引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造地后的土地流转中,延安各县区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了很多模式:子长县创造了“乡镇搭台作担保,集体流转户受益”的模式,由所在地乡政府牵头作担保,先把分散的土
地从群众手中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由乡政府再向村集体签约,建园企业直接向乡政府租赁流转回来的规模化土地。这样就避免了市场主体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加快了流转进度。安塞县创新了舍饲养羊发展模式,他们发挥王家湾社区养羊传统历史悠久,农民发展舍饲养羊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在屈家畔流域建设种草科学养羊项目,该项目全部竣工后,羊子存栏量将达到2.5万只以上,可辐射带动该社区舍饲养羊达到20万只以上。宝塔区贯屯社区服务中心榆树坪村则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农田种粮供养殖,沼液还田促林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农产品进一步深加工,走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
据杨霄介绍,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高效利用,目前在全市完工的治沟造地工程中,已有8.2万亩进行了流转,用于发展蔬果大棚、规模养殖及生态旅游等产业,既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又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连续几年的治沟造地,农村耕地面积增加了,质量和标准提高了,水利等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了,但延安的探索并未止步。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让土地成为农民的钱袋子,让治沟造地发挥最大效益。
今年伊始,延安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治沟造地区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陆续出台。3月,延安市《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治沟造地可先流转后治理。鼓励工商资本、科研机构等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到农村承包、承租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随后,《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对于目前已完成的治沟造地面积,要优先开展土地流转,今后治沟造地区域,要形成先流转后治理的新机制,以发挥治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先流转,后治理,延安人的务实创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雷妮东)延川县人民检察院近期办理了一起危险驾驶案件,被告人惠某晚上与朋友相聚喝酒后,认为夜间酒后驾车,交警不会发现,遂开车送其朋友回家。不料车辆在行驶途中发生侧翻,造成乘车人受伤、车辆受...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