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两镇搬迁格局形成
延川县一直坚持“城镇带动”战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县城按照“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块推进”的思路,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永坪镇实施了气化、绿化、桥梁建设及市场改造工程,镇区规模进一步拓展,镇容镇貌焕然一新;文安驿镇启动了主街道建设,给排水、市场、住房、桥梁、景观打造等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镇区框架迅速拉大,大建设、大发展的态势已经呈现。延川、永坪、文安驿这一城两镇已经初具规模,一切配套实施都很齐全,把扶贫移民搬迁放到“一城两镇”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能方便群众的生活。记者从该县扶贫办了解到,2012年文安驿镇规划安置大梁家河区域和上驿村4个行政村,涉及432户1512人,总建筑面积65154㎡,新建移民搬迁窑洞336孔、移民搬迁安置楼6栋320套,现主体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外粉,预计年底可以入住。2013
年规划把移民搬迁向县城和永坪镇延伸,涉及移民搬迁1300户4420人,其中,永坪扶贫移民社区搬迁376户1215人,新建楼房9栋376套,已建成6栋256套,年底可以入住。县城刘家湾扶贫移民社区搬迁543户1959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明年可以入住。文安驿镇续建扶贫移民社区,搬迁381户1246人,年底可以入住。至此,延川县移民搬迁格局已经形成。
完善设施方便农民居住
来到文安驿镇移民搬迁2012年项目建设点,一排排窑洞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统一的大门、院落、门庭,每三孔窑洞分为一个小的的院落,院子里都用机砖铺就,并在每个院子里配有厕所、下水道和污水管道,窑面上统一的装有电线、网线、闭路电视线的管槽。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门窗全部装有双层玻璃,一孔窑洞内盘有土炕,延续了陕北农民居住的习惯。现在,336孔窑洞均已达到入住的条件,
农民搬进来就可以生火做饭。
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搬迁区的建设上,政府花大力气搞好社区的周边硬化、绿化、美化,让入住的农民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同时,为了方便群众生活,社区还将入住工商、医疗、公安、银行等单位,群众入住后还将开通社区到城镇的公交线路,极大满足群众的需求,一个现代化的社区正在形成。
土地流转农村变成园区
从该县移民搬迁规划可以看出,移民搬迁后,农村的很多土地就会闲置,而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将发生改变。对于这一问题,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搬迁后在城镇居住的群众可以选择到城区的工厂打工,而不想丢弃村里土地的农民,还可以选择把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这些多余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人或合作社手中,将会产生一笔更可观的收入。同时,流转的土地有了规模经营的基础,为全县提出的“山地枣果、川道大棚、沟道
养殖”扩大了发展的空间,而小规模的家庭集中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也能迅速发展。在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全膜双垄玉米的种植,可以进行精细化的耕作和现代化的农业模式,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园区内产业大户将会增加到50户,专业合作社将会增加到17家。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主体和新型的职业农民开始涌现,将初步形成工农互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搬迁后,农民可以到镇区打工,也可以到养殖大户打工,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自己的土地流转也有一份收入。一份资源两份收入会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离幸福生活的日子越来越近。
从崎岖不平的山路到宽敞平坦的街道,从沟壑丛生的山沟到平展的川道,从渗雨滑塌的土窑洞到明亮安全的楼房,从靠天吃饭的辛勤耕作到旱涝无忧的生活保障,移民搬迁搬走的不仅仅是世代的贫穷,也是世代老思想的转变,更涌现处一批新型农民,带给他们成为城里人的梦想。G⑧
暴雨过后,延川一片灾后重建的繁忙景象,居民都在房前屋后进行大的修缮。而在文安驿镇移民搬迁点的建设工地,铲车来回奔忙,塔吊在不停地上下运输着钢筋水泥,工人们顶着烈日不停地工作。
2012年移民搬迁项目已经建成,新建成的移民搬迁窑洞336孔,整齐地屹立在山坡上,紧挨窑洞的是6栋320套移民搬迁安置楼,主体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扫尾工程,预计年底能够全部入住。在2012年移民搬迁项目的下方,就是正在续建的2013年的移民搬迁项目,将新建8栋381套移民搬迁安置楼房。1号楼已完成到六层,2号楼已完成至2层,3号楼、5号楼已完成至4层,4号、6号完成至1层,由于7月份的暴雨袭击,7号、8号均已完成基础建设。预计9月上旬,1、3、5号楼可以封顶,2、4、6号楼9月底可以封顶,7、8号楼10月底可以封顶,年底有望入住。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鹏飞干雄焱)延川县中学“衣恋阳光班”是由韩国衣恋集团资助成立的,共资助100名贫困学生,分为两个班级。10月15日,衣恋集团中国区高管高宽卓及省市慈善协会负责人来到延川县中学,确定了资助的...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