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琦)延川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缜密核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灾情核查、政策宣传、搬迁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突出“实、准、细、精”,在逐步改变群众传统居住模式的同时,力求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灾情核查求“实”。组织干部到村入户、田间地头,严格把握相关标准,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核实灾情。对受灾的农田、大棚、规模养殖圈舍、农户和公共
机构房屋、校舍、水利设施等,要逐户、逐棚、逐地块、逐单位建立详细的灾情档案。倒塌和严重损毁房窑要建档立卡,拍照留存,核查结果要张榜公布。
政策宣传求“准”。包村部门和乡镇深入所负责的区域和村庄宣传安置政策和救助重点及救助标准。以群众生产自救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重点救助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
群众。结合重点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扶贫移民搬迁、城区居民下山工程、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等,通过避灾性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安置、传统规划安置、特殊性安置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征求搬迁意愿求“细”。落实工作人员包片、包村、包人为受灾群众讲清全县安置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搬迁意愿。
灾后重建项目规划求“精”。由经发
局负责编制全县灾后重建规划,各个县属有关部门负责编制行业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全县重建规划要和部门重建方案相衔接,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基础设施修复,生产设施修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作为重点内容。同时,由县扶贫办负责编制全县避灾移民搬迁规划,突出以城镇为主、楼房为主集中安置两个原则,坚持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城区居民下山工程,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相结合,实现告别窑洞、告别高边坡地带、告别窄沟陡坡地带、告别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带目标,逐步改变群众传统居住模式。
新闻推荐
正在施工的违章建筑本报讯(记者肖金雄刘阳)近日有居民向本报反映,延川县城关镇阳尚沟一处违法建筑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在筑起的排洪渠上违规建房,严重影响前楼居民的采光。虽遭到附近住户的强...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