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城镇化、带动县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就延安市县城建设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
一、榆林市县城建设基本情况“十一五”以来,各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规划,全力加快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县城建设成效显著。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县城建设得到各县的高度重视。各县建立了县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分工,落实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县城建设过程中规划指导、项目实施、资金筹集、督查考核和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有力地保证了县城建设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是县城发展定位得以重视和提升。多数县依托本县的资源和优势确定了发展定位,县城定位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提升。其中,黄陵县确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的建设发展定位,洛川县确定了“中国苹果之都,著名休闲圣地,陕北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定位。
三是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各县都修订完善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其中1个县通过省住建厅评审。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也不同程度的得到编制和修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规划的宏观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十一五”以来,全市12个县
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实施了9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2011年12个县城共完成投资35.33亿元。其中,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1.41亿平方米,完成投资18.86亿元;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6.47亿元。县城规划区面积249.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68.1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总人口108.53万人,其中县城人口66.01万人。截至2011年底,有子长、吴起、志丹、黄陵、延川五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8%,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47%。各县城污水和垃圾处理两场普遍建成,人均绿地面积6.61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9.5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2.55%,污水处理率78.6%,燃气普及率77.6%,县城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五是县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县城管理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志丹、吴起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子长、黄陵被授予“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子长、宜川、黄陵、延长被授予“省级卫生县城”,黄龙、黄陵被授予“省级园林县城”,志丹还被授予2011年“陕西省县城建设先进县”。
六是县城建设“齐头并进”。各县城建设打破了以往“贫富论”的偏见,做到了“齐头并进”。“十一五”以来,吴起、志丹、子长等财政富裕县,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加快县城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一些财政薄弱县也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创新,采取多种方式破解县城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推动县城建设快速发展。洛川县采取招商引资、银行融资以及BT、BOT和土地预约等模式,实施了总投资约14.76亿元的市政项目和县城
商业项目建设;黄龙县从去年以来,采取招商引资和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近2亿余元,实施了公园、水景观工程、县城绿化等15个项目,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宜川县先后挂拍土地22块,盘活土地收益达2.6亿元,用于实施了县城河堤、桥梁、广场等23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新区建设,还获益1.1亿元;延川县先后收储了三个区域168亩土地,并公开挂牌出让,筹措资金1.24亿元。
二、目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榆林市县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县城面貌普遍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榆林市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县城建设发展定位不明确,建设流程不规范,存在着盲目建设的现象;二是受规划、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城建设在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力度、建设效果等方面差距明显;三是规划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县城总规修编不及时(如延长和宜川两县县城总规2005年修编),建设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身风格;四是部分县盘活土地财政不力,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本级财政投入;五是部分县城建设规模还偏小,县城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经济、服务群众、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整体能力不足,县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
三、对下一步县城建设的一些思考
下一步,各县城建设应按照“依据优势找定位,围绕定位编规划,按照规划搞建设,依托建设论发展,突出精细抓管理”的思路进行,重点做好:
一是立足长远,县城建设定
位“要准”。各县要从县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产业现状及县城发展内涵上认真研究,科学确定县城定位,确保县城建设发展定位准确;要顺应农民进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趋势,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确保县城定位功能齐全;要从宽角度、深层次去发掘县城长远发展方向,立足不断提高县城居民幸福指数确定县城定位,确保县城建设品位要高。各县城定位要邀请专家进行研讨后确定,整个县城的建设发展都要围绕县城定位进行,确保县城建设不偏离方向。建议选择适当时间,在一些县城定位做得好的县,专门组织召开县城定位现场分析研讨会。
二是突出特色,县城建设规划“要美”。县城总体规划是一个县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和总纲。规划要围绕县城定位,突显县域特色,在提高县城承载力、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提升县城品位上下功夫。要确定合理的县城中远期发展规模。坚持“富规划,穷实施”、“先规划,后实施”、“钢规划,铁实施”、“无规划,不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县城详规和控规也要根据发展形势及时修编。建议各县要尽快建立县城规划展览馆,作为县城名片,直观的展示给老百姓,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县城建设和改造。
三是拉大框架,县城建设实施“要细”。按照一平方公里承载一万人的要求,合理预测本县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延伸县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县城这个主阵地集聚产业、吸纳就业、承载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改造提升老城区。按照重新修编的县城总体规划,启动实施老城改造、老街旧巷改造等市政项目,全力提升县城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加快
县城新区和县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四是完善功能,县城人居环境“要优”。各县城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对照建设标准,紧紧抓住完善县城服务功能这个重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依照轻重缓急,加快完善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各县在完善县城各项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借鉴“十一五”期间志丹县、子长县、吴起县在提高县城品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建设一些高品质的广场、喷泉、游园及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渐提高县城建设品位,提升县域居民的幸福指数。
五是建管并重,县城建设管理“要精”。各县城要坚持管理与建设并重,按照“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主体明晰、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协作有力、权责统一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和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志丹县以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实施“多城联创”的经验,集中力量开展县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违章建筑、环境保护等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县城建设成果。要以创建园林县城、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环保县城、生态县城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县城软实力和文明度,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县城。
六是多措并举,建设资金筹措“要广”。各县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根据本县实际,积极学习洛川县、宜川县近年来盘活土地资源,筹措县城建设资金的重要经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融资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财政资金捆绑使用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县城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推动县城建设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陈进虎
新闻推荐
黄河,古老的母亲河。你像万马奔腾,一日千里,激荡出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人间奇迹。你像缠缠绵绵的情思,九曲回肠,千年万年不停息地冲刷出一条气势磅礴的秦晋大峡谷。黃河,奔腾不息的黄河。你历经艰难险阻...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