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向师父师母鞠躬敬拜
40年前,家住延川县延水关乡北村的刘思恩当起了村里“娃娃头”。山坡下3孔简陋的土窑洞作教室,巴掌大的长方形小院成了体育场。刘思恩一人教授语、数、体、音、美、品德等所有的课。
40年后,刘思恩的许多学生都事业有成。于是,他们相约重回北村,看望他们可亲可敬的刘老师。
文明村里访恩师
北村位于黄河边,被称为“黄河脑畔上的村庄”。北村因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且干旱少雨,土地薄瘠,成为黄河沿岸的一块红枣适生区。红枣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成为今天北村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历史上,北村还是方圆有名的文化村,因为他们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崇尚知识。
深秋的北村天高云淡,梨果飘香,记者跟随刘思恩的学生们一起去北村寻访刘思恩。沿着这个全县有名的文明村一路前行,村里的小路旁、远处的坳洼里、村民的房前屋后,枣树几乎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北村。崎岖的小路上,因为连绵的秋雨,随处可见散落的红枣,不时还能遇见三三两两的枣贩正在收购红枣。
恩师堪比“孔圣人”
在村子里走出去的娃娃们的眼里,启蒙老师刘思恩堪比当年的孔圣人。在他们眼中,老
师思想开明,德才兼备,教学有方,兢兢业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位难得的“全才”。刘思恩的学生刘柏林告诉记者,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与老师的启蒙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关系。经刘老师手输送出去本村学生近20位,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大家打心眼敬重刘老师。刘柏林在为老师撰写的功德碑碑文中高度赞扬了老师启蒙教化、因材施教、为人师表的一生:“教以才导以德足为师,学不厌悔不倦堪做表。启智铸魂第一人,众香国里好园丁。因材施教孔老圣,启蒙教化感神灵。水有源,树有根,思恩情,感师恩,敬立此碑报寸心,拜天拜地拜圣人。
刘思恩的学生们说,刘老师是一位甘于清贫的人,在村里当民办教师时,以教书代替耕作挣点工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40多年来,刘老师每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一直到1989年才转正。刘思恩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传承了刘老师的品德和风格,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诚
诚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和和气气处世。
北村多年来村风文明,村貌整洁,多次被县乡评为文明村,刘柏林说这与良好的教育密不可分,归结起来与像刘思恩一样德才兼优的先贤们的教化分不开。
树碑立传谢师恩
今年教师节前夕,刘柏林等一群刘思恩的学生们早早赶回家,参加为老师刘思恩立碑的剪彩仪式。他们佩戴着红领巾,亲热地聚拢在刘老师的身边。
刘柏林告诉记者,刘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风格,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影响,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多年来他们一直对老师心存感恩之情,一直想为老师立一块碑,今年的教师节终于了却了这桩心愿。剪彩仪式上,村里的一位老人对刘思恩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学生们为你树碑立传,当老师当到这个份上不易,我们为你感到高兴”。
刘思恩说:“太高兴了,高兴之余,我也感
到有些羞愧难当,娃娃们能够成才都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我经受不起如此重的抬举。”“我没想到会搞这么大的排场,平平常常就行了,都是一个村里人,回来坐坐就行了,现在回想起来,教师生涯是我最辉煌最充实的时光,值得我永远留恋和回忆。”
已经退休的刘思恩仍住在村上,整日以劳作为乐。
刘磊本报记者肖金雄
新闻推荐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据延川县志记载:“延川地处偏僻之地,但一直崇尚教育。宋...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