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延川新闻 > 正文

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北京的史铁生来到了陕北的延川县在

来源:延安日报 2012-03-10 20:48   https://www.yybnet.net/

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北京的史铁生来到了陕北的延川县,在这里,他拍下了一张自己抱着一只牛犊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史铁生的笑很舒畅。

后来成为作家的史铁生去世已经一年多了,那张照片留下了他与黄土地上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灵的接近。史铁生的生命记忆里留存着“遥远的清平湾”,眷念着黄土地。

黄土地是鲜明而神奇的一方土地,质朴、原生到了极致,广阔、重大到了极致,是汹涌却无比沉静的黄色调的海洋,是一个稳稳当当地沉睡着、身怀大美而不言说的巨人。怎么敢轻易开口呢?!李白的诗意喷薄出一个盛唐,黄土地腹腔万古奔流着浩浩荡荡的母亲河。

朴拙、巍然,气度不凡,又让人意想不到的巧妙灵动!我用了这么多形容词,仍觉得找不到黄土地的气场和脉象。如果是一个人,那就是一位恒久的大师,他的内心包容着呼啸的西北风与美秀若《诗经》的剪纸构制,共生着苍茫的群山与婉转多情的信天游。

生长在黄土地的作家路遥,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思索着同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兄弟姐妹们的命运,也就是这片土地的命运。我记得路遥曾说过,土地是

不会负人的。他感念土地的仁厚、宽容和温暖,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前行,在他们遭遇挫折甚至不幸时,以土地的仁厚、宽容和温暖抚慰、接纳他们,期冀每个人都如脚下的黄土地一样仁厚、宽容、温暖。

路遥还说,他的写作与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是一样的。的确,每个人的劳动都是平凡也伟大的,创造着光荣与梦想。

我走动在陕北甘泉县境内,脚下的黄土地沿着洛河延展开来。河流冲积出这片平整的土地,人们在上面劳动并收获。冬天里,土地裸露,不计其数的风干了的玉米秆,有的被整齐地摊放着,有的还凌乱地站立着。输油管道巡线工郑金林说,这里的玉米是农历三月播种,八月收获,一年就这一茬庄稼。三个多月过去了,有的农民还没清理玉米秆,从中能看出他们的懒惰了。

土壤不好,里面有沙石,也没水灌溉,只能等待雨水,靠天吃饭。身旁的巡线工说,收成不好。我是能理解这些的,因为我

在农村长大,也参与过耕作。

我的家乡关中那里一年先后种两种庄稼:小麦和玉米。记得小时候,农业机械还少,种玉米是用镢头挖出一个个距离匀称的小坑,撒三四粒种子和一小撮化肥,倒点水,再掩埋了。种小麦则趁着较好的土壤墒情,家里叫来邻村的黄牛,犁铧在潮湿的田地里掀起层层浪花,顺着浪花的根部洒下种子,最后,牛拉着耱,当然耱上要放一定重量的土或石头,有时候,重量尚轻的我就睡在耱上面,黄牛拉着,缓慢行走,把地面拉平,让小麦种子在泥土里开始萌芽。

牛是辛苦的。在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里,它们是十分重要的角色。牛显得木讷又舒缓地生存着,它的节奏负载着重量悠悠地穿越了古老中国的农业文明。

路上,我见到很多在黄土地上生息的黄牛。有一处,一位老人在收获过的玉米地里放牛,牛有近三十头。老人穿着破烂,一件很旧的黄色棉袄已经脏了,也开了几个不小的洞,棉花都露了

出来。

郑金林告诉我,放牛的老人姓刘,是他上七年级时的同学,住在河对面的蒙家湾村。我问放牛的老人:“这些牛都是你家的吗?”他说:“不是,我有五六头,其他都是给别人放的。”郑金林在旁边补充道,给别人家放牛,一头牛一年给点钱。至于给多少钱,我没再问。

和郑金林是同学,这位放牛的“老人”也就是五十多岁,可他看起来比郑金林苍老,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合。是的,在农村长大并终老的人都是这样,他们真真切切地“饱经风霜”,比城市里的人要苍老得快。这位老人天天放牛,赚点钱供给家用。他诚实而本分地劳动着。我又想起了那些至今不收拾玉米秆的人,我刚刚写道,他们是懒惰的。可是,全副精力地种地,又能给农民换来什么呢?这里的土地注定难以丰产,即使丰产了,又能变卖多少钱呢?对一个农民家庭意味着什么?我知道,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用于耕种的

土地已经向高速路、铁路、工业设施及商城所需的土地让路。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且,农民看着种地所得的那点微薄的收入,也就失去了耕种的信念。

老黄牛已不再耕作,土地承载起新的使命。农民有了新的身份,或者在“进城”的大潮中终老。

管道巡护工陈三海给我说,即将铺设的一条输油管线到他家田地的时候,绕了一下,这一绕,让他没有办法。他一直在想办法,怎么才能让石油企业埋管道时也占了他家的地,给自己付钱。

土地和黄牛对农民来说,似乎已经不是那么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了。他们进城务工,然后找机会进城。

土地和牛本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到了当下,人们对土地和牛有了异样而复杂的感情。不同的人对土地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人对土地没有任何感受了。农民不是作家路遥,他们只要土地多产粮食,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同的人对牛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同样对牛也没了感受。农民不是史铁生,他们不会怀抱一只生机勃勃的小牛犊,高兴地合影,也许,他们早也不想再与这牲口打任何交道。

农民不是忘了根本,忘了自己的由来。那是什么呢?

●陈刚军

新闻推荐

妇联企业共建“妇女之家”活动在延川启动

本报讯(记者忽弋琛)3月27日,省、市妇联携手陕西大成电力科技工程有线责任公司深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开展“走进基层访妇情,牵手妇女促发展”妇联企业共建“妇女之家”活动。省妇联副主席吴亚平参加活...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北京的史铁生来到了陕北的延川县在)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