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政 叶树峰 通讯员 贾寰
1月23日下午,记者走进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一条宽阔的水泥硬化生产路直通产业园区,园区内一座座大棚错落有致。村民或在大棚内忙碌,或在棚外讨论着近年来村上大棚西瓜、番茄产业发展的情况,村子整体产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走进一座大棚,村民冯丹荣正在掐掉番茄植株上长势不好的分支,他是村上第一批种植大棚的农户。他说:“现在务了两座大棚,一棚种西瓜,一棚种番茄,目前销售挺好,一年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产业发展信心很足。”
据了解,多年来,瓦村因人口多、土地少、产业薄弱,村民收入主要来源靠打零工,属全县的重点贫困村。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瓦村相对优越的交通、水利和土地条件,紧紧依托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采取土地流转、工程化建棚、水电路配套、贴息贷款扶持、分户承包经营的办法,建成了棚栽产业园区。2015年开始,县扶贫局、蔬菜中心出资帮助村民重新修建了大棚主体,并修建了一座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引延河水解决灌溉问题。目前该村共建有110座日光温室大棚,村民人均收入达11000元左右。
在刚刚结束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大会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特色农产品“梳妆打扮”,穿上文化的马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民产业链增收。让农村“沉睡”的经济“醒”过来,让农村这个活水源头“活”起来,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提及新年的产业发展,冯丹荣也有了新的期盼,他说:“我们村的西瓜、番茄虽然名气较大,但是并未形成品牌,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全力打造瓦村番茄品牌,提高附加值。同时,改变路边零售为主的销售模式,吸引客商前来收购或发展电商。”而对于刚开始种植大棚西瓜的贫困户刘振斌来说,他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并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让他家的西瓜能卖上好价钱,早日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延长县文化馆剪纸绘画培训班开班。此次剪纸绘画培训分为儿童和成人两个组进行,旨在有效扩大该县剪纸绘画队伍,让喜欢剪纸绘画的人得到专业培训。图为剪纸传承人刘琴...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