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
艾庆伟 肖雅
刚刚过去的这五年,对于延长县来说,是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期间,延长县经历了百年不遇强降雨的侵蚀,经历了经济下行的持续压力,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延长县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坚持“果菜富民,油气强县,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常态、稳中求进、重点突破、有力有为”的工作要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县经济正在朝着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健康发展。
“十二五”末,该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同比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66亿元,较2010年增长2.5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7亿元,年均增长5%;地方财政支出13.74亿元,同比增长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838元,五年净增13506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29元,五年净增4571元,年均增长15.7%。“十二五”预定目标已经完成,为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我们一起分享延长县“十二五”的累累硕果。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延长县是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同时天然气资源充沛,储量达1000亿立方米。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利用现有资源,全力打造“油气强县”,抓住“稳油增气”不放松,建立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和生产调度机制,全面实施油气开发“一站式”服务措施,持续开展油气开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原油采收率,原油年产稳定在45万吨以上,五年累计打成油井1678口,生产原油250万吨。“十二五”期间,该县还在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转化利用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钻探天然气井395眼,建成投产杨家湾延气2井20万吨天然气液化厂(LNG)和周家湾10亿方天然气净化厂,2015年,生产液化天然气21.4万吨、净化天然气5.8亿方。
为实现工业突破,该县从2010年起启动工业园区的建设,按照“一园两区”的布局,西区的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完成部分前期审批手续,杨家湾110KV输变电站、年产120万吨水泥粉磨站已经建成投用,东区有机苹果综合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及地面集输工程天然气净化厂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园区累计开发土地2267亩,完成投资33.4亿元,入驻企业(项目)23个,实现总产值18.2亿元,从业人员966人。
该县还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等优惠帮扶政策,同时加大对“个转企”及“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十二五”期间,培育“四上”企业24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5000个,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新增1000人;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增长15%,实现非公制经济增加值11.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6.4﹪。
2015年该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0.49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0.4亿元,增长12.2%;规模以上增加值20.11亿元,增速9.9%。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该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积极探索,寻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好方法,引进推广果园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良法、种草覆膜、豆菜轮茬、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以标准化生产、肥水管理和储藏营销三个环节为重点,加速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实施了“3681”果园示范工程、果园豆菜轮茬套种、“55210”蔬菜大棚扩张工程等项目,并倾力打造延长西瓜、红薯、红葱、小杂粮等地方特色品牌,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塬上的苹果,川道的蔬菜大棚,黄河畔的小杂粮,全县的农民都有了致富的产业,农民收入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
张家滩镇下驿村被称为“苹果状元”的果农卫尚忠就深刻感受到这五年的变化。“原来我20余亩的果园收入不到10万元,这几年,县上在村上建起了标准化示范园,帮助我们学习先进管理技术,今年,苹果卖了19万,日子越来越好了!”
延长县川道温室大棚在“十二五”期间也得到迅速发展。该县按照“规模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川道农民从此有了致富的路子。黑家堡镇瓦村是该县发展大棚较早的村子,村民冯丹斌就是大棚种植的一员。他告诉笔者,原先他在外地打工,生活拮据,供孩子上大学都成问题,前几年听说县上帮助村民种大棚,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种植,三个大棚一年下来能有十几万的收入,种植蔬菜大棚不仅改变了他们家的经济状况,而且还成功培养了一名大学生。
“十二五”期间,该县建成“3681”标准化苹果示范园56个,省级示范园8个,市级苹果示范园26个,县级示范园120个,果品储存能力达5万吨。2015年,该县梨果总面积达33万亩,挂果面积22万亩,实现果品产量26.5万吨,产值9.2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8300元。同时,围绕建设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基地的目标,新建大棚1910座,创建棚栽产业示范村30个,目前该县蔬菜面积达2.49万亩,年产各类瓜菜12.6万吨,产值达2.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菜农人均实现收入1.12万元,实现了川道农民的经济增收。该县还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建成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313个,培育国家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市级10个。累计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92个,适度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92个,实现畜牧总产值3.1亿元。
2015年该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5.4亿元,较2010年增长80.1%,实现农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比2010年增长89.6%。
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建设
自西向东初入延长县城,写有“延长新区欢迎您”的石碑引人注目。进入新区,宽阔的视野,四通八达的平坦大道,高耸林立的高楼,结实美观的大理石河堤护栏……这便是“十二五”期间延长县开发建设的槐里坪新城区。
为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环境,该县实地调研,科学规划,加大了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多方融资建成了“一心三轴五区”结构,占地1100余亩、容纳1.5万人的槐里坪新区,如今新区市政道路,集中供热、供水、供电,河堤加高护栏安装,限价商品房等年初既定的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即将投入使用,堪称为延长县城的副中心,城区面积由5.6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新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旧城改造力度持续加大,保障房建设等项目建成投用……“十二五”期间,延长县累计实施县城重点项目64个,累计建设各类住房9230套,完成投资50.37亿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71平方米。同时,市政道路、集中供热、给排水等配套设施配备齐全,延河跨河大桥及人行天桥、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农贸市场、山体公园等基础设施项目也已建成投用,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不仅是县城,镇村的变化也不禁令人感叹。“十二五”期间,延长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做美乡村”的思路,确定了“一城三镇七社区百村”的发展目标,一步步付诸实践,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镇项目75个,完成投资6.8亿元;乡镇社区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810套,实施新型农村社区项目231个,完成投资4.76亿元;累计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5629万元,完成改造5467户;建成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示范村65个,完成投资1.7亿元,镇村住房和水电路暖等公共设施配套大幅改善。同时,全面完成了撤乡并镇,撤并自然村71个,农民进城落户19048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6%提高到48%。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冬日的阳光暖暖的洒在郑庄镇吴旗村王蓉蓉崭新的房间里,看起来无比明亮温馨。这是受灾后,该县政府为她修建的新家。2013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降雨持续了一月余,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集中爆发,延长县10.14万人受灾,12251户城乡居民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道路通讯电力供水中断,河道库坝农田损毁,工业停产,农业减收,直接经济损失18.6亿元。
“全力展开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这是该县县委、县政府迅速做出的反应。围绕住房、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该县规划实施了12大类、151个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46.7亿元。和王蓉蓉一样,2014年,12251户受灾群众在“安居工程”的实施下,有了新家园。维修加固损坏房屋8787户、1.4万孔(间),抢修道路1200多公里,修复供水管网2128米,维修学校31所,恢复油井生产8638口,翻种扩种蔬菜3万亩,修复和重建大棚2810座,排涝8.4万亩……科学的谋划,扎实的建设,让灾后的延长县重新点燃了希望,2014年,该县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灾后重建先进县”。
“要让延长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关键”。这是延长县党政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十二五”期间,该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群众基础设施条件为目标,多措并举筹措建设资金,千方百计促投资、稳增长。五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64个,引进资金180亿元,到位资金86亿元。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13个,完成投资122亿元。改造县乡公路120公里,新建通村公路320公里……县乡公路的改造,高速公路的防护,通村油路的新建,使该县逐渐形成“一横四纵五辐射一环线”的公路骨架,交通道路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该县还实施了县城供水工程,村镇集中供水工程,以及防洪、除涝、灌溉等各项水利工程,五年内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新修基本农田2.56万亩,建成淤地坝4座、维修改造旧坝34座,村镇集中供水工程152处,灌溉工程132处,分散供水460处,解决了全县村镇11.03万人饮水。同时,44个灾后重建安置点、65个“美丽乡村”电力配套工程的全面完成,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站建设,让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该县依托退耕还林、“两线三点”绿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林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绿化达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生态环境同步改善。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村民薛仰军是该县郑庄镇王良寺村的贫困户。2014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在后院建起了长达20米的拱棚,务小瓜和蔬菜,一年下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今年6月,他还加入了二海养殖合作社,在后院建起了鸡舍,养了80只鸡,光鸡蛋收入2000多元。他还利用闲置的房间在村里率先养起了蘑菇,薛仰军一年收入近万元。
这是该县***中的产业扶贫。延长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一直以来,该县把扶贫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十二五”初期,该县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黄河沿岸扶贫开发、信贷扶贫等扶贫开发项目,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2015年4月份,该县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启动***工作,更是将扶贫工作推向了高潮。660名县乡两级干部深入288个行政村摸底识别,核实情况,最终确定贫困人口8456户、20198人。针对这部分贫困人口,该县按照“一类一策”要求,对贫困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识别分类,全部进行了建档立案,实施精准救助。贫困人口确定后,该县向各贫困村选配158名第一书记,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方法,通过移民搬迁、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救助兜底、能力扶贫、驻村联户六大扶贫举措,全力帮助贫困户摘掉贫穷的帽子。仅“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特色扶贫模式,就帮助4992户、1.13万人发展起了产业。“十二五”期间,该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4.6亿元,贫困人口减少2.1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86%。
改善民生,教育先行。“十二五”期间,该县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等6项制度,新增教育经费近千万元,启动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学硬件设施,优化教师资源设置,延长教育逐步从教育“洼地”向教育“高地”迈进。该县还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医院加入延安医疗集团,医疗服务水平逐步达到与市同步。同时,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五项保险”范围继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贫困发生率下降。不仅如此,该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累计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2780套,“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百姓大舞台”、广场舞、社会及校园足球等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齐上阵,一项项事业无不体现县委、县政府彻底改善民生的决心。
“十二五”期间,全县在财政增收困难和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每年用于民生建设资金11.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为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回首“十二五”,这五年,延长县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辉煌成就历历在目;放眼“十三五”,这五年,目标已定,行动在即,光明新篇亟待开启。延长县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砥砺奋进下,扎实苦干,追赶超越,“经济强、人民富、生态美、社会和谐”的新延长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延长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白云琦陕西传媒网记者强建宁)5月19日,由延长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点亮希望——心系延长”镐天公益演唱会在延长县举办。本场演唱会的收益镐天将捐献给延长县的慈善机构。据悉,歌手镐天为...
延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