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何小虎在航天六院7103厂涡轮泵车间赶制一项急件——发动机的“主动脉”管汽蚀管。
何小虎总是穿着一套印有“中国航天”字样的藏蓝色工装。他说,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产品质量负责。
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农村娃,在高中时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凭着一股肯钻研的“倔”劲儿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的一名数控车工,11年来,他先后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问题65项,申请专利7项,是7103厂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
他被称为“火箭心脏钻刻师”——如果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上的涡轮泵就是火箭“心脏的心脏”。何小虎说,产品也像他的“心脏”,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颠覆沿用多年的传统工艺,实现“不可能”
对于何小虎来说,“钻刻师”的“钻”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在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精确加工的专业技术领域,“钻削”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另一方面,“钻”还有钻研的含义,“希望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继续钻研技术,把发动机制造得更加可靠稳定。”
“精密”已经刻入航天人的基因。在火箭发动机零件加工主要依靠手工钻刻的时代,被称为“航天钻头”的全国劳动模范曹化桥几十年来没有使用过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就是为了保持视力,以确保钻刻时的精度,这种精度甚至以毫米计算。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何小虎24岁,刚入行。他大为震撼。从此,“航天工匠精神”在何小虎心中有了具体的落点。
2017年左右,何小虎开始关注到一项发动机燃烧室相关零部组件——喷嘴的加工方法。在当时,喷嘴加工仍然使用传统的钻削方式,后期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尤其必须配备工作20年经验的老师傅进行重新打磨和返修。即使如此,最终成品合格率也只能保持在百分之六七十左右。
何小虎多次和同事们分析、讨论,还在师傅引荐下,拿着产品跑到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找教授交流。
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没有找到可行的方案,这个项目被搁置了。但何小虎没有放弃,甚至做梦都梦见自己仍在攻关。一有空,他就和团队的同事一起查资料、翻文献。
2019年,何小虎第一次提出采用车-铣-磨高效复合加工法、实现无人化加工的理论设想,将钻削改为铣削,遭到团队里所有人的反对。有人问,如何让机床实现这种指令?该选择什么样的刀具、什么样的参数?加工出来的质量如何保证?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不可能”。机床厂家的程序员编辑了两天,反馈说,实现不了。何小虎感到沮丧,但转念一想,“创新嘛,肯定会遇到困难。想通了以后我就释然了,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就完了。”
又查了大量的材料后,有一天,何小虎跟厂里的技术部门谈,能不能在原有成熟指令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的方法把这个功能编制出来?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觉得,这个思路挺好,可以试一下。
整整两天的时间,何小虎编了又改、改了又编,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最后终于编制成功,实现了在机床上铣削的动作和功能,并进行了产品试验。他发现,这个方法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效率都比原来高得多,产品合格率甚至达到了95%,返修率大幅降低。
走出陕北大山,航天梦想落到实地
何小虎加工的零部组件早已随着长征五号、天问一号、北斗组网、探月工程等飞入广袤的宇宙。但在上大学之前,这个来自陕北延安的农村娃,还离“火箭”“航天”这样的字眼很遥远。
回忆起来,童年只剩下一个“苦”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陕北农村,有些靠近山区的地方还没有通电、通车,没有自来水。要用水,只能到一公里外的山下河道里挑。何小虎家里四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大,顺理成章地承担了更多责任。扁担太高,就把两头牵着水桶的铁链折上一折,再扛到肩上。
在这里,人被迫与自然长久斗争。延安的冬天,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路上都结了冰,但何小虎每天早晨还得骑自行车去五公里外上学。半路上冻得太厉害,他们一群小伙伴就停下车,在路边捡些柴火,点着了暖暖身子,再继续走。
“那时候,如果能全身心在家里学习、看书,我就感觉很幸福。”对于当时的何小虎来说,世界不会比眼前这条歪扭崎岖的土路更远、更宽。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何小虎记得,在自己17岁那年,有个叫杨利伟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进入了太空,那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何小虎的内心生出了向往。但对于那时的他来说,这一切还遥不可及。4年之后,他考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刚开学不久,入职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的学长回学校开讲座。“发动机”“火箭”这些词汇第一次出现在自己耳边,何小虎开始偷偷打听如何才能进入7103厂,“梦想”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形状。
三年的时间里,何小虎几乎天天泡在实训工厂,反反复复地做零件、磨刀。高重复性的工作总是会带来厌倦,他就给自己设定一些“极限”,不断去挑战。“原来我可能用200转的转速加工一个零件,我就挑战用1500转加工。这可以锻炼反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如果反应慢点,高速旋转的刀具就撞到主轴上去了。”
磨刀是最基础的工作,但把刀磨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何小虎记得,每磨完一把刀,满身都是沙砾,一不小心,手还会被磨伤。虽然总是满手油污、灰头土脸,那段日子在记忆里却熠熠闪光。
“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
到了2009年的秋天,7103厂的面试官终于来了。
前一天晚上,何小虎将简历核对了无数遍,不停地在脑海里预演面试可能发生的状况,甚至问同学借来一套西服。
何小虎从300多人中闯过了简历关,面试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迟迟不见下发理论考试的通知。那漫长的两三个月,何小虎内心充满忐忑,晚上常常失眠在想:会不会是没录上?
也不是没有过别的打算。中途有一次,何小虎已经通过了某集团的面试、准备签合同了,想了一晚上,他最终决定再等等。
冬天来的时候,好消息也来了。最终,何小虎顺利通过了理论考试、实操考试。那时候,拿到7103厂入场券的人,包括他在内,只剩下7个。何小虎还记得,接到电话的那天,他正在延安的家里。父母一生面朝黄土、朴实内敛,他们不太明白这份工作具体是什么,只叮嘱儿子“好好干”。但背地里,他们总是告诉别人:“我家孩子是干航天工作的。”
2010年1月,何小虎进入了7103厂,成为他曾经遥望的“航天人”中的一员。刚开始工作时,一个月只有700块钱工资。钱不多,但他充满信心。“大家都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能看到将来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高度。”
何小虎进厂那年,董效文同时带三个徒弟。论年龄,何小虎排中间。但是他不服,说“要排,就都拿出自己的‘绝活’来。”凭着“绝活”,何小虎在比试中获胜,自封为“大师兄”。
但现实很快给了何小虎一记打击。和学生时代不一样,如今他真正穿上了印有“中国航天”的藏蓝色工装,就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在学校,他只学过最基础的机床指令,根本不懂工作中需要的代码。更重要的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产品却总也做不好。产品报废得多了,还会受到师傅严厉的批评。最迷茫的时候,何小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
从航天“打工人”到立志成为“大国工匠”
那段迷茫的日子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也许只有何小虎自己知道。人们看到的是,他买了两本关于机床指令的书,趁着每天早晨热机的20分钟,一句一句学习指令,再加工产品的时候,他就拿指令一次次试验。和何小虎差不多时间进厂的同事姚波记得,何小虎总是在机床旁练习到晚上11点多。“他干什么事都认真仔细,特别关注细节。”
何小虎还抓住各种机会,向前辈老师傅请教。在前辈那里,何小虎真正感受到技术的传承是毫无保留的。那时,何小虎总是磨不好钻头。他找到厂里有名的技术“大牛”曹化桥求助。
曹化桥二话没说放下手头的工作就帮何小虎把钻头磨好,还详细地讲解应该如何磨。何小虎按照他的方法发现自己提升非常快。不只是曹化桥,何小虎先后受过多位师傅的指导,“有人关心你、帮助你,感觉像融入到了一个家庭中。”
从2012年开始,厂里的全自动化设备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术,包括何小虎在内的青年一代开始在“创新”上显露出优势。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岳敏说,年轻人爱动脑子,会用“巧”劲儿,胆子也大,敢于“不走寻常路”。“小虎的发明专利有很多,都是他在现场自己去想、去发现,每一个小点都不放过,想尽了一切办法搞创新,用大脑解放体力。”
“我就属于那种闲不住、爱管闲事的人。不仅把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做到效率最高、质量最好,我还看其他同事哪里有问题去帮忙。”何小虎说。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何小虎越来越忙。如今,他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分不开。他几乎天天穿着那套藏蓝色工作服,无论是工作,还是骑车、吃饭。他的家就在工厂旁边,骑电动车穿过大片的绿山墙和虫鸣,驶入车水马龙之中,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他还给儿子取名“天宇”,天空的天,宇宙的宇。他说,希望把航天人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传承
我们这个行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师徒关系。说是师徒,我感觉更多像是朋友,我从师傅那里得到很多技能上和生活上的帮助。现在我也带徒弟,我们相互交流,我也向他们学习新的思想和想法。我带的徒弟中比较优秀的我会给他们讲更深层次的东西,包括如何去攻关、如何把自己的成果转化出来。对刚入职的学生,我可能付出的精力多一些,因为他们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工厂,需要不断锤炼。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除了技能,更多的应该是对航天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承,以及对航天事业的热爱,真正从实际工作中去影响他。
何小虎
中共党员,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陕西省青联常委。主要从事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工作11年来先后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问题65项,申请专利7项,获7103厂首个国际专利授权,发表论文两篇。曾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四名,是陕西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现是7103厂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曾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航天贡献奖、三秦工匠、陕西产业工匠、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匠人心声
1新京报:你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是如何呈现匠心精神的?
何小虎: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工作中,我追求精益求精,保证加工的每一项产品都是稳定可靠的,还要追求那种极致和挑战。我希望把产品做到更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一直用这样的态度来要求自己。
2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何小虎:在工作中,我一直是全心全意地去完成好每一件工作,把每一项产品做到最好。在生活中,可能对家庭的热爱、对家人的付出也是我一直坚守的一件事情。
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次攻关成功,那种问题解决以后的成就感。
3新京报: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何小虎:2014年我面临着孩子的出生,事业上也迎来一个发展关键期,家里老父亲却脑出血住院了。我又要照顾小孩和父亲,又要工作,确实比较艰难。
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还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这份事业。
4新京报: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何小虎:未来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大的能力来服务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徒弟,如果能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徒弟,我想我会很欣慰。还有就是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工匠”。
A特32-3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徐杨
A特32-33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欣王秀)9月15日,在全市液化石油气钢瓶集中报废现场会上,约1万罐到达设计使用年限的液化石油气钢瓶,经过清除残液...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