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延安大学紧扣“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办学总目标,对标“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谋篇布局,真抓实干,明确“凸显四大特色(延安精神育人、学科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特色)、提升五大水平(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开放办学、现代大学治理水平)”的办学思路,学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弘扬延安精神
坚持把延安精神作为立校之根、育人之魂,坚持守正创新,确立了“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由“知”“情”向“意”“行”转变,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延安精神育人格局。“高等学校红色文化‘一体两翼’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延安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两项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狠抓立德树人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组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工程”“资政育人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生自主管理改革计划”,人才培养基础工作扎实开展。近年来,13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314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62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3项。学校被列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试点学院、培训基地,孵化创业团队31支。学生考取陕西省定向选调生69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重视学科建设
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抓手,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博士授权学科培育工程”,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博士点培育学科建设规划,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等优势学科集群,特色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列为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科研服务社会
坚持把科研与社会服务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科研平台建设工程”。近年来,建设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3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3项,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6项,推动重点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科研经费实现大幅增长,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明显提升。
建好教师队伍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等人事制度,推进分类设岗、分类聘用和分类管理,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成院士工作站(室)6个,引进特聘教授(双聘院士)36人,引进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材料物理科研团队1个;19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引育博士233人,博士总数达到350多人,博士占比由2016年的14.01%提高到37.5%。
坚持开放办学
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组织实施“一校一院”和“校友资源”工程建设,合作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和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先后与10多个国家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1+2+1双学位项目”等7个类别的学生交流项目,学校被列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港澳台招生资格院校。同时,坚持和完善“一章八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常态化推进制度“废、改、立、释”;组织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医教协同发展体制等系列改革,搭建完成了学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建成新的校区
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自2016年4月22日启动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下,紧抓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争取各方面政策和资金支持;与总承包方、设计方、监理方、跟踪审计方通力配合,围绕呈现延安精神核心元素、延安城市元素、延大功能元素,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现已基本建成;12个学院、1.2万多名师生已迁入校区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困扰延安大学发展的办学条件问题得到彻底改善。(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新闻推荐
“双十一”来临 市民需理性消费,防范“套路” 记者 刘卓 高垠
11月11日,“双十一”网购狂欢节迎来了第12个年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双十一”大幕提前拉开,各大电商纷纷推出了定金预售...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