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点缀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孔孔圆弧型的窑洞。每一孔窑洞的门窗上都镶嵌有一扇扇花格格样儿的木门窗和式样不一的窗花剪纸。据史料记载,早在辕皇帝始,就有古人居住在窑洞里了,只是那时的人们挖的是简单的土窑洞,其式样也不如现在的窑洞那么美观罢了;如今的窑洞早已是砖石窑洞,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不仅是平民百姓的栖身之所,也是伟人们放飞思想的所在。
早年有幸去过延安的宝塔山、凤凰山、王家坪、枣园等地方,也有幸听过几位老红军讲述延安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故事;如今每每回忆起来,总感觉延河的水在心中流淌,延安精神在胸中激荡。瞻仰过“毛泽东故居”和半山上那个石洞后,才顿觉当年的岁月是如此地艰苦,当时的共产党人是多么的清廉和高尚。
“毛泽东故居”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延安人家,正面是四孔石窑洞,与两厢六间瓦房组成一个四合院,院子里还保留着当年房东
磨面碾米用的石磨和石碾,卧室里有一
个土炕,炕上放着一张小桌、两个行李
箱,地上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取
暖用的木炭火盆,其陈设十分简陋。这就是毛泽东住过的吴家院。毛泽东先后还在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等地住过。特别是在距离毛泽东故居不远的山上,有一个石洞,那个石洞虽然高度不是很高,但很宽敞,有好几个“房间”呢,据说那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为躲避敌人的轰炸而用来藏身和办公的地方。在延安的十三年间,毛泽东先后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名论述。每一部著作里,都蕴藏着光明的真理和伟大的思想。延安,既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也是中国革命先进思想的真正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值得坚守、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家园。
在参观中,讲解员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毛泽东在写作《论持久战》时,由于一连两天两夜没有很好地睡觉,他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就连吃饭也很少。一天,天黑下来后,一名警卫员走进主席的房间,放下两支蜡烛,并嘱咐主席注意休息,可是主席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纸和笔。过了几天,天气突然变冷,警卫员就生起一盆木炭火放在主席的脚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警卫员再去给主席送水时,突然闻到一股焦糊味,他赶忙跑进窑洞里,发现主席还坐在那里写作着,主席的两只脚上却冒着烟,原来是棉鞋被火烤着了。警卫员惊呼道:“主席,棉鞋着火了。”主席急忙站起身来脱掉棉鞋,并捂着脚说:“好痛,好痛。”警卫员给主席换了一双鞋后,主席又开始了写作。在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在多方面得到发展和系统总结,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中勤奋思考,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写作了大量的文章,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延安许是金戈铁马,是炮火硝烟,是血与火的拼杀,是慷慨赴死的悲壮,是生死存亡的苦挣。但是,延安,是革命思想孕育和放飞的地方,是真理正义凝聚形成的地方,是红色曙光发源燎原的地方。今日的延安,历史的硝烟早已经褪去;昔日的革命旧址,呈现出的是一排排静静的窑洞,有些窑洞门口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本主要著作。
“窑洞三间光欲燃,明辉一片照山川。”透过一孔孔斑驳的窑洞,我仿佛感觉它们都是凝固的历史,在历史的晨晖中,我又仿佛看到了艰难岁月中伟人的身影,看到了险恶环境下伟人的睿智,看到了伴随着晨晖冉升的伟人的思想。美国记者史特朗曾在延安采访过毛泽东,他在采访日记中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捷、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这番话是多么的贴切,也多么的可信啊。延安岁月,是中国革命思想成熟和放飞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及作风成熟和凝聚的所在。
我常常这样想:南湖红船最初的曙光,几经周折,几经辗转,终于在延安的窑洞里迎来喷薄日出。一个压抑太久的民族,用高亢的陕北民歌吼出“东方红,太阳升……”倍感抒情。一个历经动乱的国度,用自身的免疫系统除去不健康的细胞和血液,走向日渐丰满、日渐强盛的辉煌。一个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强民富、声名远扬的崭新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开拓进取!
走过延安,我带走一个个闪光的思想,留下一个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仰的小小的心。
(韩城矿业)
新闻推荐
门洞里停放的车辆占去了一半通道本报讯(记者肖金雄)“我们小区的道路原本就比较狭窄,现在附近村民将车辆停放在路边,这样很容易造成小区堵车,我们平时出入小区也很不方便,真让人很闹心。”7月2日,宝塔区...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