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的《苹果树》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接地气。有对农村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生存状态的深度思考和反思。他的这篇小说不是主观感性的经验表达,而是生命感受的切肤之痛。文本叙述了渭北两个不同性格的乡村女子换换和娟娟的爱情和婚姻,在时代的风云变迁中她们两个不同的生活轨迹,在乡村发展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酸甜苦辣。
《苹果树》这篇小说,云岗匠心独运,尝试采用了Y字型双线结构,就如苹果树的修剪,采用自然开心型一样。通风透光,且脉络清晰。两个人物换换和娟娟交替叙述,搭建一个悬念迭出的迷宫,使整个故事犹如一个分岔小径的秘密花园。悬念一,换换和娟娟找的对象,阴差阳错。媒人给换换介绍的对象,闺蜜娟娟作陪,男方宏伟却相中了娟娟。原先给娟娟介绍的对象黑蛋,娟娟不满意,最后和换换结为百年之好。两个人的婚礼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娟娟的风光排场,换换的简单寒酸。两个人的命运从此改变。悬念二,生活境遇的不同。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娟娟夫妻头脑活泛,去城里销售水泥,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换换两口子,人老实,在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过得举步维艰。栽种果园,才看到一线曙光。借债盖房,还向娟娟开口。似乎生活对娟娟来说是明媚的阳光,对换换来说是沉重的苦难。悬念三,娟娟两口子不是诚信经营,而是投机取巧卖假水泥,被查处,家被查封。换换两口子种植苹果树,科学管理,经济上稍有宽余。生活观念的不同,或者说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新一段悲欢故事。悬念四,换换的苹果园,增产不增收,卖果子难,心里异常焦急;娟娟两口子摆平“假水泥”事件后,又东山再起,折腾买了农用车拉石头,低价收购果农的苹果,贩卖从中盈利。可是,娟娟夫妻的贪心,倒换箱子卖苹果,这一次,栽了大跟头,为不诚信的经营理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换两口子苹果虽然没有换来丰厚的利润,倒也小富即安。在县城的街头碰见沦落的娟娟,悲喜交加。
云岗在构思《苹果树》时,就如下棋时排兵布阵,每个悬念都如一颗棋子,搁置得恰到好处。所以,读完《苹果树》,感觉酣畅淋漓,收获一场阅读的“嘉年华”。
云岗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这篇《苹果树》,作品流动着一种至善、至纯、至美的情感。如娟娟在换换落魄,日子过得艰难时,买了一篮子鸡蛋,硬给孩子二十元钱。换换在娟娟家被查封后,没有落井下石,用架子车拉了两口袋麦子送去。这些小细节,真实而生动,给作品增添了许多艺术感染力。
对乡村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也是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之一。像换换这种热爱土地,扎根农村的普通村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何尽可能让果农增产又增收?换换是农村新型农民的代表,辛辛苦苦经营果园,科学施肥,合理修剪。到了秋天,硕果累累,但这些苹果怎么能换成丰收的喜悦?小说中果农把苹果倒在乡政府门前,很耐人寻味。政府引导发展经济林果,这个愿望是好的,毋庸置疑。但是,果贱伤农,菜贱伤农,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并不少见。这并非云岗在小说中杜撰,而是有太多鲜活的事例。我自己是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这样的情形,耳闻目睹的也很多。如何解决农民生存这一困境,需要宏观政策的调控,也需要农民自己成立专业合作社,把握市场行情,来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这是一复杂的命题,云岗在《苹果树》这篇小说中,对现阶段农村、农民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素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理性的探讨。
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总是对一些敏锐的社会问题有所揭示和探讨。云岗是一个具有悲悯意识和乡土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苹果树》在温和的叙事中,有冷峻反思,对农村现阶段农民问题的焦虑和不安,流露出云岗小说的个性化气质,也是一个成熟小说家精神维度的审美表达。(王国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白云奇)5月18日上午,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广场上,一会儿八路军战士与乡亲们一起挥舞锄头劳动,一会儿老乡们又手把手教战士纺线织布。在共唱“南泥湾”歌声中,上千游客与...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