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延安新闻 > 正文

“雷锋”今年八十三 本报记者肖金雄高翔

来源:延安日报 2012-03-16 23:13   https://www.yybnet.net/

高锦明老人在自家的小院里向记者讲述他义务修路、引水的故事。

记手者记

不幸的童年

延安市烟洞沟的半山腰上居住着一对可亲可敬的老人,他们就是为附近住户所熟知的高锦明夫妇。四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经受各种压力,生生在山崖上凿出一条车路来,使山上的住户终于摆脱了“肩挑背扛”的历史。

山上的居民群众更忘不了高锦明这位“挖井人”。在他的动员努力下,历经艰难,清冽甘甜的泉水被引到了山上居民的家里,彻底摆脱了山上住户下沟挑水的艰难困境。

老人虽然大字不识,却分外灵巧,在生活中摸索着学会了众多工种,从延安工程建筑总公司退下来后,经常义务帮助邻里们干一些零碎的活计。他像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不停地付出着,奉献着,成为雷锋精神的忠实实践者。

高锦明生在乱世,有着不幸的童年。童年的艰辛锻造了他不屈的性格,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拨的毅力。

老人出生在农业社时期号称一面红旗的榆林米脂县的高西沟村,也许是高西沟人创新与奋斗精神的影响,铸就了他敢于抗争、勇于奉献的品格。据老人讲,1949年,米脂一带遭了兵灾,人们四处逃荒,他们得到边区政府准许,政府给他们家人开了路条,一家人一路讨饭流落到延安。家里兄弟姊妹八个,到延安后仍然缺衣少穿,无奈之下,父母把三个弟兄卖了,他被卖到了延长甘沟驿,给人做苦工。那家人不务正业,又抽大烟又赌博,还成天虐待打骂他,一怒之下他跑回延安,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卖身契作废,他终于获得自由,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工人。

当了建筑工人后,高锦明干活非常卖力,从不怕吃亏。高锦明的大女儿高志华回忆说:“那时父亲就在烟洞沟工地上干活,亲戚们都说父亲很实在,在工地上总是干抬楼板一类的重活”。因为高锦明干活卖力,颇受老板的喜爱,他的手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熟。高锦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

石工,还是一名铁匠,还是泥瓦工,垂暮之年又练成了一名铁皮工。用老人的话说就是“见甚干甚,边问边学”。

义务修路50载

沿着烟洞沟正面蜿蜒的山路徐徐前行,干净整洁的坡路使人眼前一亮,几乎看不见一点点灰尘,扫帚扫过的丝丝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山路的右侧是排列有序的土台阶,行走在干净清洁的山路上,旭阳当头,春风拂面,使人格外神清气爽。

行至半山腰,一辆三轮“吐吐”着迎面开了过来,在一块宽阔的平地上绕了一圈,沿着通向烟洞沟的另一头马路快速下去了。通往沟底的大路和记者沿途上山的小路最终连在一起,据村民们说,这段路大约有一公里,都是高锦明夫妇50年里出力流汗凿出来的。细心的人会发现,路边的崖畔上栽着一根根水泥桩,都是高锦明从沟里工地上拉回来的并栽到崖畔上,作为山上娃娃们行走中的“防护栏”。

高锦明在山崖上修路始于1962年,那时修路和人只有他和老伴两人。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修路,八点钟按时去工地上班。下午六点钟下班后又开始修,一直到十二点结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修了三年。可能是被老人行为所感动,山上的一些居民也开始跟着一块修起路来。高老说,人家都怕吃亏,我不怕吃亏。

路修好了,群众也方便了,老人的麻烦事又来了。他们为了机动车在山上能够顺利掉头,专门推出一块平地来,有人却想在空地上建房子,大路边的住户想扩大自家的院落,都想占用路面,他和老伴多次前去阻止。“那些人无论说什么,我们寸步不让,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反正就是不能占路。”最终,那些图谋占用公共路面的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高老告诉记者,为了这件事,老伴受了不少气,他们也惹下了一些人,背后说啥话的人都有,但他们感觉值,毕竟路保住了。

50年来不停地修路护路,陡崖变成羊肠小道。经过高锦明愚公移山式的奋斗,羊肠小道变成了一条宽阔干净的马路。早先山上居民靠肩挑背扛,才能把生活所需的煤、米面、煤气等运到山上。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

高锦明从子长拉回一车煤,全家人上手搬,大人用担子担,小孩用肩扛,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搬完,把娃娃们手都冻肿了。而今,生活用品全部能被汽车拉到家门口,人们再也不用为往家里运东西而发愁了。

已年过八旬的高老本该颐养天年了,每月近两千块钱的工资也够老俩口用,但他们还是闲不下来,每天还要管护那约一公里的路。老人就是山上的义务环卫工人,每天清晨早早起床,把自己凿出的山路彻底打扫一遍,干净整洁的路上几乎没有一点尘土,一道道扫帚扫过留下的印痕清晰可见。每逢下雪天,老人总会把路上的雪清扫干净,一次也不例外。老人说,山上上学的娃娃多,担心把他们滑倒了。

义务解决吃水难

曾经的烟洞沟山高坡陡,山上居民用水难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那也曾是一段艰难的岁月,高锦明的大女儿高志华亲历这一困窘和后来发生的巨变。据她回忆,当时他父亲和山上的其他居民一样,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

是下沟挑水,从黎明开始到上班结束;下午又会繁忙一阵子,山路上挑水的人们,大人们挑大桶,小孩上山拎着小桶,一直到晚饭后才能结束。高志华慨叹:“当时吃口水真是太艰难了!”

还有件事也让高志华至今难忘,就是随着路的变宽,山上居民可以用架子车拉水了,一次父亲拉水时架子车车翻了,父亲的腿被摔断了,过了好长时间才好。经过那次磨难,父亲决心从后沟里引水入户,解决山上居民的吃水难问题。

解决山上居民的吃水问题,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面对的问题也纷繁复杂。高锦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头出钱出力,并号召山上住户积极参与,改变吃水难的窘境。据高锦明说,一开始,他到每家每户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有些住户不合群,还风言风语。但高锦明信念异常坚定,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多次做工作,他的热心与公德心最终打动居民们,区上得知后又给了2000元,共筹集了一万块钱。他跑前跑后,买回塑料管子,与大家一块挖通了巷道,然后把管子埋进去,再把水泵安装调试好。水通了,山上居民终于告别了吃水难,白花花的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

吃上了自来水,日常管护又落到了老人的肩上,这件事既苦且累,没有任何报酬和好处,但老人却总是乐呵呵地心甘情愿地为大家服务。高志华告诉记者,因为总闸设在他们家,父亲每天总会按时放水,天旱没水了,他也会挨家挨户地告知。“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都要去后沟的水源地检查,查看水泵是否完好,有些不自觉的人总爱给水源附近倒垃圾,父亲总会及时清理干净”。据居民说,为保证水管不出问题,高锦明经常巡查,发现管子出了问题或阀门生锈了,就自己掏点钱更换。言及此,高锦明淡淡地说:“一年最多也就百十块钱,没什么。”

乐于助人的手艺人

记者采访来到高锦明老人家的硷畔上,一个石头砌成的碾盘安

放在他家硷畔的一旁,一男一女正在用这种现在很少见的石具碾压豆瓣,男人悠悠地推,女人用铲子不住地翻,这一情景颇引人们的眼球。一会功夫,碾压的活计结束了,那位妇女归还了老人家的工具,并要给老人送一碗豆瓣,被老人婉言谢绝了。烟洞沟的居民告诉记者,两位老人很善良,又勤快,不论谁前来碾压东西,他们都很热情,又是借东西又是帮忙压。

高锦明没有读过一天书,却是大家公认的灵巧人,他既是石匠,又是铁匠,还是泥瓦工,仅泥瓦工这个工种中就包括砖工、粉刷工、架子工等许多工种。退休后,老人又学会了铁皮工。采访中得知,他家的许多工具都是老人亲手制作的,有石鼓、移动式铁皮灶台、铁皮水桶、炉筒子等。在女儿高志华的眼里,父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个聪明的老实人。“父亲不论干什么活,都会预算,脑子里有轮廓,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好。”高志华自豪地说。

在烟洞沟,高锦明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人”,因为他的手艺颇受邻里们的青睐,哪家的水管坏了,哪家的烟囱有了问题,哪家的房子漏水了等等,都会上门来请高锦明前去帮忙,而每次他都从不推辞。

高锦明对记者说,人要知足,要常怀感恩之心。“我非常感谢共产党,在1949年从榆林米脂老家逃荒出来时,是边区政府给我们开的‘路条\’,顺利来到延安,才不至于被饿死。来到延安后,因为穷被家里卖掉,做了别人家的苦工,不堪忍受逃出来后,又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才成为一个自由人”。因为心存感恩,老人常常保持着一颗乐于助人、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义务帮助邻里乡亲们就成了他心甘情愿的事情。

几十年里,心甘情愿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高锦明老人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人民日报》、《华商报》、《延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对老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高锦明老人还在为周围的居民群众无私地奉献着。

采访完高锦明老人,记者被他的决心、毅力和善心所感动。几十年里默默的付出,无怨无悔,不求任何回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用雷锋精神的概括最为恰切。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财富已经相当丰富,可仔细想想,我们究竟拥有了什么?缺乏了什么?

高锦明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老人,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感到一种震撼。老人的事迹,让我

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老人大字不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不一定熟知,但老人心中的那股韧性精神,正是愚公精神的再现。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再难再苦,也要坚持走下去。一旦决定的事情,不分昼夜,经年累月地干。想想现在,我们有多少人有老人的这种恒心,这种一往无前的韧性精神?

老人还有一颗善心,对有益于集体的事,他总是带头干、抢着干,从来不计较得失,这是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老人常说:“有些人怕吃亏,我不怕吃亏”。只有像老人这样有恒心且不怕吃亏的人,才能做出不求任何回

报、在半崖上凿出一条路来的壮举。

80后与90后被视为幸福的一代,过着衣食无忧的舒坦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一特殊人群,他们就像温室中花朵,享受多磨砺少,造成了精神或信仰的匮乏和缺失。一位朋友到儿子所在的大学去看儿子,本来对这所知名的大学中的学生怀着敬畏之心,没想到所见所闻让自己大跌眼镜,宿舍垃圾成堆,生活用品凌乱不堪,敬畏之心荡然无存。

在这个春风拂面的阳春三月,采访和报道高锦明老人的事迹,让我们更加怀念雷锋精神。真情地呼唤雷锋精神重回人间。

新闻推荐

市博爱医院开展医疗文书全面质量管理突击月活动

本报讯(刘雄彪高智)医疗文书记载着个医疗机构的整个诊疗过程,全面反映医疗质量,也是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法律依据。开展医疗文书全面质量控制是搞好基础质量管理的一项科学方法,延安市博爱医院在3月份...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高增强同志逝世2012-03-17 20:46
猜你喜欢:
评论:(“雷锋”今年八十三 本报记者肖金雄高翔)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