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延安 今日安塞 今日延长 今日延川 今日子长 今日志丹 今日吴起 今日甘泉 今日富县 今日洛川 今日宜川 今日黄龙 今日黄陵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今日洛川 > 正文

激发人才活力 助力追赶超越 延安市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纪实

来源:延安日报 2020-12-31 09:19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 班姣

转型的延安,求贤若渴;发展的圣地,海纳百川。

近年来,延安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靠改革释放人才活力,以开放集聚创新资源,用事业凝聚奋斗力量,人才工作全面融入项目建设主战场、产业发展各链条,为延安追赶超越、乡村振兴贡献人才力量和智力支撑。

把科研工作写在黄土地上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型实验室里,张彬彬把山地果园采集回来的30份土壤样本装进容器,标上号,摆放整齐。

这位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士生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这里对着土壤观察、施肥、研究、做记录。在他的身后,除了大大小小的实验器材外,更多的就是分装的土壤和果枝、树叶。

在实验室的隔壁,有4间装修一新的房子,空调、家具、热水器一应俱全。

“博士娃娃们一波接一波来,4间房一天都空不下。”村党支部书记谷延龙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博士娃娃”。在他看来,近几年村上苹果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与这些“博士娃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谷延龙更知道,这群娃娃背后有着很多“大牛”级的人物,最顶尖的便是88岁的山仑院士,这位农业方面的权威专家。

2017年,山仑院士工作站在河庄坪镇万庄村建立起来,针对果树如何提质增效,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健康、可持续的理念如何在陕北大地乃至全国践行推广,山仑院士带着他的团队在万庄村扎根了。

谷延龙清晰地记得,团队刚开始搞研究时,需要在果树下挖坑,村民们没有一个愿意,生怕破坏果树。山仑院士的团队从种试验田开始,如今三年过去了,通过雨水积聚深层入渗技术的运用,对果树精准积水积肥,解决了果树所缺水分、养分的现实问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苹果品质一年比一年好,村民们切实尝到了“甜头”,也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苹果口感越来越好,通过改良土壤的有机质,村上的有机绿色苹果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今年市场价格达到一斤3.5元,有的果农一亩果园就收入11万元。”在谷延龙嘴里,有机质、养分、绿色、生态这些新型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

果树出现腐烂病,不用再刮树皮,按比例配出的药水涂在树皮上就能解决;

果园里不用再除草,这样会破坏果树毛细根;

树下种植油菜会让果树更容易吸收水分,土壤结构松软,水土保持更好,且有生态效益……

如今,在山仑院士工作站的带领下,万庄村的果农们管理果园更精细,掌握的果树科技知识更丰富。2020年,全村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高达20余名。

这一切的变化,让河庄坪镇党委书记刘震感到无比欣慰,同样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研成果的神奇功效。

在刘震的主导下,万庄村的果园里立起了一块块牌子,上面清晰地显示着专家、教授们的研究方向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陕北苹果园冬油菜绿肥覆盖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黄土高原果园雨水积聚深层入渗技术升级试验与示范、陕北山地苹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与示范、坑施肥水……一块块牌子不仅立在了果园里,也把科技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位果农的心里。

“豆菜轮茬、坑施肥水、乳酸菌肥、蚯蚓肥土壤改良等苹果管理新技术让果农受益,同样科研技术让村上的产业链也延长了。”刘震说,如今的河庄坪镇,弓棚林芝、香菇、木耳、金丝皇菊、珍珠鸡养殖……这些以前想都没敢想的新特农业遍地开花,成为了贫困户致富的新兴产业。

在洛川县,一座占地160亩的苹果产业园区里,十几名专家团队成员轮番坐镇,洛川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安贵阳更是把家搬了过来。

“好的商品果,可以直接卖掉,剩余那些达不到收购标准的,怎么赚钱?”围绕这一疑问,安贵阳和他的团队不断研究。

只见在生产车间里,机器正在粉碎从苹果园里收回的落果和残次果,通过发酵蒸馏,生产出口味不同的苹果冰酒。

这一新产品的研发,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以康振生为首的院士工作站从2018年3月成立以来,除了对苹果生产前端的育种培育和抗逆性栽培等研发突破,还对苹果后端的精深加工进行全产业链的拓展,累计产生经济价值1亿元。

“当前我们苹果产业缺乏深加工探索,像苹果干、苹果汁等产品仅达到初级加工水平。”安贵阳说。原来没人要的落果和残次果,以0.2元一斤的价格回收后,加工出来的苹果冰酒系列产品,预计能卖到每斤200元,增值空间可达10倍。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怎样让苹果不套袋还能保持口感好,外形更好。”安贵阳说,这样一来,果农投入的劳动力就少了,利润空间就更大了。

“如果没有引进这么多高端人才,我们洛川乃至延安的果业发展速度不会这么快。”洛川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孙晓红感受格外深刻。

2017年以来,全市批复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从4个增加到29个,引进“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32人、核心团队成员303人。2020年9月,成立延安高质量发展院士智库,目前拥有25名院士智库成员。2018年以来引进培养博士368人、正高级职称131人,引进培养紧缺人才2294人、高技能人才1528人。

让创业者扎根延安圆梦延安

11月22日,宝塔区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达膜)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净水设备。

让延安的老百姓通过净水器吃上健康水,是三达膜董事长蓝伟光的心愿。

“起初,我希望把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带到延安,寻求解决陕北地区缺水状况的方案。”这位厦门大学毕业的学生,受到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发出的“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影响,对延安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然而在几天的参观考察中,延安高效的营商服务让蓝伟光感动不已,一个念头逐渐在他心底萌芽:到延安投资设厂。

沟通、洽谈、合作,水到渠成。2018年9月,三达膜落户宝塔区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次年即实现营收3.62亿元,纳税超过1700万元。

落户延安以来,三达膜已经参与了8项水处理项目。“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6亿元,能为200余万名老区群众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蓝伟光说。

投资延安,不只是情怀。

“我要创业。”2018年11月20日,28岁的惠凯敲开了高新区“红色筑梦”科技孵化基地负责人苏醒的办公室的门。

在此之前,惠凯做了大量的对比和考察。

刚刚大学毕业的惠凯从西安回来,没资金、没经验,空有一腔创业热情却无法落地,才起步就损失了1万多元。

“得知延安高新区的孵化基地相关信息,我第一时间主动找上门,我相信在这里可以圆我的创业梦。”惠凯说。

事实上,“红色筑梦”科技孵化基地真没有让惠凯失望,公司怎么注册落地,商业计划书怎么写,如何进行财务标准化管理……孵化基地的导师们手把手教,惠凯也认认真真地学。

由1人创业到成立4个人的创业团队,又发展到6个人,专业涵盖动漫设计、市场、互联网开发。

仅仅两年时间,惠凯的企业已吸收民间资本30万元、孵化器创投基金50万元意向投资,文创产品已全面投向市场。企业也从2楼的初创区,搬入4楼的加速区。在2020第二届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文化旅游商品大赛中,惠凯的窑洞纸模荣获铜奖。

如今,他的团队成员赵轩、杜娟通过孵化基地的培养,分别独立开办了自己公司,主做跨境电商运营,每个月收入能有2万多元。

“这些年,延安的人才集聚有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从政策吸引正向市场配置转变。”苏醒感慨地说。

2018年以来,延安下大力气搭建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红色筑梦”科技孵化基地、大学生双创小镇、北航·贝塔等双创平台,成功孵化中小微企业510个。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延安市设立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对搭建创新平台和转化研发成果的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对科技成果发明人落户并转化的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

政策的引导,市场的感召,一大批青年人才自发来延安创业,仅延安高新区双创孵化器在册企业就达135家,2019年实现产值2亿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

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

中蜂囊状幼虫病,俗称“蜜蜂癌症”,如何治疗癌症?方冲伟最有办法。要把癌症控制住,就要知道防大于治的道理,不仅要采用活框饲养,还要定期给它们打扫卫生,加强对蜜蜂的日常管理。

“不要以为蜜蜂越冬失败就是黄龙天气太冷,蜜蜂一定不是冻死的,它们是饿死的,过冬前不能取太多的蜜,要给它们留够口粮。”提起蜜蜂养殖,方冲伟总是滔滔不绝。

方冲伟家在河南,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蜂学专业,2013年作为“刚性”人才被黄龙引进,3年后被任命为县养蜂站副站长。在黄龙,因为方冲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养蜂的认识。

“黄龙87.5%的林草覆盖率是难得的天然养蜂场,而蜂群对林草的繁茂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在方冲伟看来,黄龙太适合养蜂了,来黄龙的几年,他决心要扎根这里,带动蜂农致富。

让他高兴的是,黄龙的蜂产业从2013年的1.5万箱,发展到2019年的93万箱,产值达7600万元,1659户农民参与养蜂,有的蜂农年收入达28万元。

“引进一名人才,兴起一项产业。”黄龙县人才中心主任马宏说,这在黄龙不是个例。

2020年6月,黄龙宣传公众号上发布的一条招聘乡村振兴专员吸引青年人才返乡推动乡村振兴的信息吸引了卫鑫杰的眼球。

这位毕业于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小伙子看到了发展机遇,他深知产业对乡村的影响,“我从小在黄龙长大,知道我的家乡有哪些资源,毕业后又在武汉最大的电商公司工作过,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加上县上出台的15条政策支持,一定能干出点成绩。”

仅仅三个月时间,卫鑫杰就注册了公司,针对黄龙山上盛产的一种药材进行研究,很快打造出一款初级农产品。

“下一步我打算通过电商销售产品,并且同步研究种植培育,如果培育成功了,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种植,市场有销路,不怕乡亲们赚不了钱。”卫鑫杰的创业激情感染了一大批跟他同时回乡的年轻人。

如今,在黄龙县,46名和卫鑫杰一样的大学生分布在全县47个乡村,他们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振兴乡村,为黄龙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让人才成为最受尊重的人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寻求信仰真理,挥洒青春热血。

延纳英才,安居乐业。今天的延安,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需要创新,延安人民一直在以最高的礼遇、最大的热情、最好的资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10月26日至30日,来自全省的优秀创业人才、企业家人才、风投创投领域专家聚集延安,参加2020年第三期陕西省高层次专家国情省情研修班。几天时间里,大家走进革命旧址、聆听延安故事,到园区、企业、学校和医院考察调研。在最后一天的座谈讨论中,专家、学者们围绕延安产业发展从6个方面提出33条意见建议,初步达成5项合作意向。

今天的延安,尊重人才、礼遇人才成为新风尚。

财政尚未过亿的黄龙县,列支5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4年前,黄龙在全市率先成立“科技人才工作站”,负责全县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最让人感动的是,凡是来黄龙实习的紧缺专业大学生,县上每月发800元生活费,爱才之心可见一斑。

爱才、惜才,不仅体现在黄龙。如今在延安,是人才就会得到同样的尊重,不唯学历、不问“出处”。

对此,延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杨永春深有体会。

只有中专学历的杨永春,31年痴迷于土壤改善和农业环境工作,成为省劳模、省突出贡献专家。今年初,杨永春和另外280名高层次人才一起领到了“圣地英才卡”,持卡人不乏院士、博士。

“持有圣地英才卡,可以在教育、医疗、出行等9个方面得到优先、优质服务,我们就是要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氛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刘涛说,市委每年列支10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出台104条支持和奖补政策,建立市县两级人才服务窗口,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从2018年起,市委把人才集体休假作为尊重人才、礼遇人才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已分3批组织7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加集体休假。

“休假的每一场活动、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全市上下对人才的尊重,彰显着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关爱,让我们深受感动。”延安市第一批教学名师、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说。

新闻推荐

洛川县50余家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吃上旅游饭 脱贫滋味甜 记者 刘卓

●屈兆宏(中)推介洛川老火碗最近气温骤降,但王维珍夫妻俩却忙得热火朝天。在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王维珍和丈夫李许芳正...

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洛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激发人才活力 助力追赶超越 延安市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