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正在采摘苹果。
?洛川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检测苹果的农药残留。
?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一角。
梁生树 记者 王宏海 文/图
洛川县60万亩耕地上,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到2020年,苹果总产量将达90万吨,综合产值将突破百亿元。
数字后面,潜藏着隐患。第一产业增值几乎“发挥”到极致,果农增收面临着“天花板”。继续在种植环节打主意,“破天”比登天还难。这一隐患不是洛川一家独有,在延安市多个苹果主产县都存在。这引起延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提出了“苹果产业后整理”理念,并把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推开。
“苹果后整理”是用市场化思维,研究细分市场,做好分级分选、冷藏冷链、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持续增收。
不能让果农只在一产中当优质产品“提供者”,还要在全产业链中成为共同利益“分享者”,是洛川县在苹果产业后整理中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有着广泛苹果种植面积、大量存储空间和完整营销体系的洛川县,成了延安市苹果后整理工作的探路者、引领者、示范者。
1 “嫁女儿”而非“卖儿郎”
当果园进入管理繁忙期时,洛川县菩提乡李家村果农李保荣家,常常有周边乡、村的果农上门“拉话取经”。从去年起,李保荣家差点被村内外果农“踢烂门槛”,原因是他家果子以“分级分价”方式出售。
“以前苹果成熟后,果商在园子‘搭眼’一看,70果起步,‘相摸’着出个价。”李保荣说,这种“断堆堆”卖法就好比好不容易养大个女儿,还没来得及“梳洗打扮”,就被“媒人”灰头土脸地领走了。果农为了省事、省心,果商为了利益最大化,成为最普遍的交易方式。
2018年,洛川县苹果遭遇罕见冻灾,李保荣家12亩果园只套了7.8万只袋,和上一年的12万袋相比,眼看着收入面临锐减。县乡干部多次上门宣介“分级分价”销售方式,心有不甘的李保荣也想在销售上做点文章。
采收后的苹果一细分,直径75毫米的果子每斤卖了5.6元,80毫米的果卖6.6元,85毫米的果卖7.6元,7.8万袋果子卖了14万元。李保荣一琢磨,他挤掉去年特殊行情的“水分”,推算出“分级分价”比“断堆堆”能多卖三成价。
李保荣尝试的分级分价销售,是苹果产业后整理增值环节的一个开端。依托存储、加工、营销重塑企业与果农关系,让果农在三产中都受益,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借用李保荣的话来讲,“苹果产业后整理”就是鼓励果农把苹果这个“女儿”培育长大,通过选美、体检、化妆等一系列环节,找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嫁”出去。在其生命周期里,“娘家人”逢年过节还能收到一定的“礼物”。
“娘家”的“礼物”从何而来呢?下游的存储、营销、加工企业准备了五花八门的红利:有的推出保底收购、免冷藏费存苹果,除了涨价的获利外,至少每斤可以节省0.25元的贮藏费;有的推出免费存储、二次分红模式,把果商和果农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
“从历年价格曲线看,苹果收获季节往往是价格低点,以前果农之所以急着出手,主要原因是缺少价格兜底保障,难以承担果价波动风险,现在有果商‘拖底’,果农就有‘待市而卖’的胆量。”洛川县苹果营销办主任屈志刚说。
分级分价带来的“反作用力”是,果农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更大成本生产出品质和卖相更好的苹果。2018年,洛川县60%的果农开展了分级分价销售,仅此一项就多收入5.3亿元,平均每亩果园增收1060元。
2 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
苹果是销售周期最长的生鲜水果,而一个苹果采摘后,要想保持品质,必须24小时内存入冷库。
贮藏成为“苹果后整理”中重要一环。调查显示,2018年底,洛川县已建成45万吨的冷气存储库,要再建设10万吨以上存储库,才能满足需求。
为了撬动社会资本,延安市洛川县市县两级出台政策,每建成1000吨的冷气调存储库,财政奖补35万元。动辄千万元起步的建库费用,不是普通果农可以承受的,这部分奖补资金兑现给了大的苹果存储、营销企业。
“财政资金一定要体现其公益性和普惠性,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要创新促进果农和果商利益联结,形成良好的带农联农机制。”洛川县委书记王明智说。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洛川县果农、果商存储环节的利益联结,既不是用行政命令“强拉郎配”,也不是奖补资金中的“附加条件”,而是充分培育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形成“美美与共”的合作。
洛川绿佳生态有限公司最近“人气很旺”。自从公司推出“农企联盟”合作模式后,每天有30亩到100亩不等的果园加盟。
“目前已有395户4900亩果园的规模,按照当下的速度和公司调研的意向,到年底能突破1.5万亩。”公司负责人党刚良说。
绿佳公司推出“傻瓜”种植模式,为每户果农建立管护档案,明天要施什么肥,今天肥料就送上了门。挖多大的坑,兑多少水,附带的一张“说明书”一目了然。
光简单不够吸引人,关键是实惠。凡“入盟”果农,所用的化肥农药,只需交纳20%的现金,其余的钱由公司垫付,等到苹果出售后,再从中扣除。
洛川县槐柏镇清池村果农王苏玲,6年前丈夫因车祸去世,14亩果园成了她唯一的收入来源。2016年起,果园连续遭受冰雹和冻灾,她没资金再往果园投入了。加入绿佳“农企联盟”后,从2018年的秋肥算起,她已赊用了3万余元的农药和化肥。
“把苹果卖给公司,还会有农资总价10个点的返利。”王苏玲说,这3000多元的返利,相当于一亩果园的纯收入。
“你让农民受益,农民才会跟着你干,你把农民当成利益提供者,这事干不成。”党刚良说,在洛川县,光想着从果农兜里往外“掏”的时代一去不返。
靠存储和销售为生的党刚良不是单纯的“慈善家”,他付出这么多,图了个啥?答案是果品的一致性。
与盒马鲜生合作的绿佳,走的是高端市场,果品的外观、糖度、农残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统一种植标准,才能让客户一整年吃到“就是这个味”的苹果。
2018年,洛川县苹果入库贮藏30万吨,其中企业免费为贫困户贮藏2.7万吨,为贫困户节支1350万元。该县通过拉长销售时间,错峰销售,贮藏果农每斤可提高销售价格1元左右,多增收6亿元左右。
3 “整理”出的苹果增收显著
张延民是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果农,他和妻子在果园里劳作的视频通过抖音、快手传播出去,吸引2万粉丝,一举成为网红。
人出名了,苹果跟着走俏。2017年,张延民家的苹果一斤卖3.5元;2018年,每斤卖到5.2元;土基镇东梁谷村果农赵虎成家的苹果,近两年的销售价格分别是3.2元和4.6元,两年间涨幅为44%。洛川县在苹果销售季节,每公斤价格总是能高出周边产区1~2元。
除了品质外,品牌成为洛川苹果价格走高的一个因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专供冠名,让洛川苹果深入人心。
近几年,洛川县出台政策,营销企业在大城市建设一个专卖店,一次性补助5万元至35万元。截至2018年底,该县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成114个专卖店。除了销售苹果、拓展市场以外,这些专卖店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任务:打假维权。
2018年,洛川苹果品牌价值创下72.88亿元新高。
好苹果是种出来的,也是选出来的。最近,陕西方旭实业有限公司正在安装的一条4.0智能选果线,难倒了几名老师傅。洛川苹果一个最大特质是皮薄,这是口感好的优势,也是易破损的劣势。
选果期间,苹果之间要相互碰撞近20次,工艺稍不精细,就会造成“外伤”,成为残果。调试环节,工人拿鸡蛋进行分选模拟,直到不出现“坏蛋”为止。
为了能在苹果分选环节增收,洛川县依托已建成的11条选果线,动员企业面向果农实行免费分选,提升苹果的标准化和果品质量的一致性,提高销售价格。
2018年,全县共为果农上线分选苹果2.48万吨,免除分选费用396万元。通过上线分选,苹果销售价格较线下人工分选价格每斤高出0.3元,仅这一项就为果农增收1240余万元。
洛川富百果业与广州青怡合作,通过分选上线、分级分价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8个高端市场及生鲜超市批发,果径为80毫米的苹果,每公斤卖到20元。
有一组数字特别能说明上线分选前后的变化:通过线上分选,每公斤平均售价提高近5元,残次率由20%下降到5%,销售单价提高15%。
石头镇百益社区牛天咀村贫困户李亚军,在富百果业免费贮藏苹果3.6万斤,节约贮藏成本9024元,通过选果上线每斤多收入0.2元,两项实惠为李亚军增收1.4万元。
好苹果是种出来的,好市场是“育”出来的。通过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引进配置智能化选果线、建设现代化冷气调库,美域高、绿佳塬、顶端、延刚等一批地方苹果经销龙头企业实力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得到国内大型水果采购集团的认可。
随着与盒马生鲜、佳沃新农贸等终端渠道达成合作意向,由被动变主动,订单式销售逐步打开,企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的收购经销转变为全产业链参与。
2018年,洛川苹果遭遇百年不遇的花期冻害,全县苹果总产量55.3万吨,产量较上年下降38%。全面推进以苹果分拣、储运、加工、销售等为主的后整理各项工作,让果农在后整理环节实现增收,基本实现了减产不减收。全县苹果产业总收入70亿元,其中后整理环节收入达35亿元,果农在后整理环节人均增加收入7812元,占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65%左右。G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卓通讯员杨桦“最近苹果熟了,家家都急得卖果子。咱们天天说开展主题教育给群众办实事,能不能想办法,帮着把村里的...
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洛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