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欢唱灌嘉禾,好似江南风景多。”葫芦河川物华景秀,宛若一条飘落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绸带,于是她就有了“塞上小江南”的美誉。葫芦河的源头,位于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东北边缘的华池县南梁乡川家岔一带,在洛川县交口河汇入洛河,流域较短,从源头到河尾,约有百十多公里,最长的行程都在富县境内。直罗南川的川子河是最大的支流。葫芦河河川植被良好,荡漾碧波,是黄土高原上少有的清澈见底的河。近观流水可透视到河底淤泥和鹅卵石上的苔藓,河水呈墨绿色,因而名“黑水”,《鄜州志》载:“水黑曰卢,故名卢河。”因“卢河”,而被误传为葫芦河。也有人说,河流蜿蜒迂回,状若葫芦,故名葫芦河。
是的,远眺河流水面,她的轮廓果真状若一串串连着的“水葫芦”!受山形地势、水流落差的影响,川道狭窄、水流湍急的地方,就是葫芦河的“嘴”和“颈”了;河水渐流渐远,每到地势低凹的地方,特别是流水在嶙峋的红石崖前受到阻挡,水面就愈发圆阔,愈似“葫芦肚”了。其实流水在很长的川道里都是这样的形状,只不过川道窄的地方,水面呈现如节节相连有些弯曲的“藕”或不甚明显的“小葫芦”罢了。我曾在河水冰封季节,登上家乡龙椅湾的山峁,鸟瞰脚下的“倒水湾”河面,一只平躺着的熠熠闪光的巨大“冰葫芦”就尽收眼底!每当此
时,我内心便会油然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功。
葫芦河川出产的水稻,有“贡米”之称。古民谣说富县的年成是“九州不收鄜州收”、“播种见苗收一半”,指的正是富县葫芦河川气候湿润、旱涝保收的实况。富县古称鄜州,“鄜”是一个特别富有诗意、而且仅为鄜州地名专用的字,意为“有鹿的地方”。野鹿,是葫芦河川最有灵性的野生动物,如今富县县城大桥旁,那跃蹄欲奔的一尊野鹿艺术造型,俨然是富县最富神奇和向往的象征。川因水而美,水因川增色。当你途经葫芦河川道,一定会惊叹雄奇竣伟的红砂岩石上那苍翠的松树和侧柏——它们怎么就把根须顽强地扎进贫瘠坚硬的石崖中了呢?当你走进河川的任何一条小沟岔,一定会陶醉在“石流泉涌处,天寒松色间”的美景之中。张家湾镇的小山子村前有一股“红砂泉”,烈日炎炎的夏季倘掬一捧泉水饮了,那种凉爽会直透你的脚心,那种甘洌定会令你荡气回肠……
眺望葫芦河,她悄悄地从子午岭的崇山峻岭中流出,不舍昼夜地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恰似多愁善感的村姑,婀娜地走在自家的田垄上。村姑肩上兴许还挎着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
宝葫芦,葫芦里装满了斯川曾经古老和辉煌的故事,少不了的还有沧桑岁月。
据史载,从现在的甘肃庆阳,经富县到山西大同一线,是我国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葫芦河川正在这条要道中间。溯河而下,佛教文化的古迹比比皆是:八卦寺塔群、曲儿村“庙院底子”遗址,黑水寺遗迹、柏山寺塔、石泓寺石窟、上方寺遗址等等。这些古迹中如今保存完好、最有名的要数直罗镇柏山寺塔,以及位于该镇南川川子河岸的石泓寺石窟。直罗镇在古代曾置县,现在没有争议的史料是《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命户部尚书崔仲方在这里筑城,因“城枕罗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半山腰松柏掩映着的柏山寺塔,于北宋早期建造,为八角十一级砖塔;塔内的石佛造像是宋代佛教石刻的艺术珍品,刀法洗炼、形象生动。距直罗镇十几公里之遥的石泓寺石窟,是陕西省闻名遐迩的四大石窟之一。石窟依山面水,明嘉靖延州知府刘汝松作诗称赞这里的美景:“飞阁撑云栈,清泉绕茂林。”石泓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唐、宋、元、明续修而成,但旧藏天尊像为北朝元魏时期最早作品。石窟的浮雕自然流畅,质感十足,颇见骨
力,真可谓鬼斧神工之作。
富县张村驿桃花砭的“上方寺”遗址,近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土南北朝时期至宋代的300多件佛教造像石刻残块。张家湾镇曲儿村“庙院底子”遗迹,据说也曾是佛教寺院(也有传说明代清代时这里曾是繁华的集镇),如今高速公路已穿身而过。路旁几米处的寨子岭下的山崖旁,空留几堆古老残破的瓦砾在寂寞地喘息着。令人惊叹的是瓦砾旁的红石崖上树丛遮挡着的几处摩崖石刻,至今鲜为人知!一处石刻是饱满圆润的横幅繁体字“栖云岩”,落款是“文园题”;另一处是约一人多高的竖幅繁体字石刻:“皇朝隆益,明世延长”,落款在中间,清晰可辨“四士子岁恤刑郎中陈棐题”等字样。这个陈棐,的确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8年)明太祖亲点的“四士子”(进士)之一。还有北面一处的石刻仅剩一个依稀可辨的“田”字,左右的其它字都被风化掉了……我在家乡门口拍摄到这些孤寂的石刻后,嘘唏良久。
葫芦河川目前最有名的古文物,莫过于途经葫芦河河川山脊、纵贯三秦之脊梁、跨越鄂尔多斯高原的秦直道了。距今2100余年的大秦直道,比古罗马大道早了百年。秦直道最壮观的路段,当数富县境内的“车路梁”,其主干道
最宽处可达60米,现可并排行驶12辆大卡车,最直最宽处可作现代中型飞机的起降跑道!2009年度秦直道富县段桦树梁考古发掘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众所周知,秦始皇时代不仅修了这条700余公里的直道,还修筑了长城、兵马俑、驰道等大型“工程”,而据古代人口资料记载秦统一时全国人口也就2000万左右,就凭这么少的人力搞这么多“大工程”,今天来看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条宝葫芦似的河里更是装了不少的凄凉往事,令人梦魇湿枕。这条川道里多有以“堡”、“寨”命名的村庄,记忆着斯川曾经的烽火狼烟,也印证着百姓从未因偏居一隅的堡寨就逃开战乱的史实。清同治年间的公元1867年前后,陕甘回民造反。大约从直罗向北到合水县、向西到甘泉桥扶屿(今桥镇)一带都是他们的“根据地”。他们在吴起二道河被清军击败后,对当地的百姓大肆杀戮!后来他们中一支又被左宗棠所带的清军围在庆阳城内,不分老少悉数杀死……一时间葫芦河川血雨腥风,哀鸿遍野。从清末到民国初的多年间,甘肃东南部,经张家湾、直罗至富县县城的道路,被荆棘荒草掩没,葫芦河中上游一带成了荒无人烟的原始林区……陕北地方志都记载着这次陕
北历史上发生的一次大动乱和移民大迁徙,当无谬误!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这条川道就成了天南地北迁徙来的“移民”的天堂。我的家乡小村,这一时期流落此地的移民就来自全国八省十三县。人们知之甚少的是在上游的后和尚塬八卦寺塔群旁,有一个很不显眼的小砖塔,名曰“白骨塔”。是左宗棠见白骨遍野,命士卒所修“以收白骨”。当地百姓传言,目的是为了“镇住”四处飘散的孤魂野鬼,希望死者能在阴间摒弃前嫌和睦相处。八卦寺周围生着的自然界唯一的松树亚种--黄花松(柴松),至今还被当地人认为是这次战乱中的亡灵所变。这显然只是当地百姓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这有着百年年轮的柴松,不会是清代末年才开始生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多少凄惨的往事,最终都被雨打风吹去,亘古不变的是生生不息顽强和对美好的憧憬。
眺望葫芦河,鹿越青山河依旧,薄云难遮鄜州月。哦,我的命运多舛的葫芦河呀,我的美丽丰饶、饱经沧桑的家园。我祈祷你永远幸福和平安!B⑧
秦禾
新闻推荐
洛川县举行“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洛杉矶:伦勃朗一名画失而复得
本报讯(雷智学樊小龙记者王敏)为发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先进典型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励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月3日下午,洛川县召开“创先争优...
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