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艳
黄龙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7%,林草覆盖率达92%。近年来,黄龙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资源,在“绿”字上做文章,把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用旅游产业培育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生态旅游“一县一业”坚定旅游扶贫理念
生态是黄龙的“生命线”,是黄龙县“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更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唯一选择。
近年来,黄龙县将生态旅游培育成覆盖全域、延伸全季、带动全业、惠及全民的战略支柱产业,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旅游的“井喷”发展态势,强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农民进城、土地流转和移民搬迁,实现了农民数量和贫困人口“两个降低”,旅游就业岗位和贫困人口最终实现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两个增加”。
石堡镇曹店村村民张新龙原本一直以安装壁挂炉为生,2014年因意外被天然气烧伤,家中还有70多岁的父母,生活非常困难。如今在县城生态停车场上班的张新龙,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开始的时候一个月1300元,现在一个月能拿到1700元。多亏县里的旅游发展,我才能有这份工作。”
发展生态旅游“一乡一产”凸显旅游扶贫特色
2016年,黄龙县委、县政府在全县7个乡镇分别成立融资平台,通过国有资产划拨、集体资产抵押、投资担保等形式,吸纳更多社会和民间资本,在破解“一乡一产”建设资金瓶颈的同时,也在各乡镇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驿站、景观景点,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农民进城、土地流转和移民搬迁。
崾崄乡旗杆庙村贫困户王凤卿虽然年纪大了,但村上聘用他在家门口的龙腾景区从事绿化管理、保洁等工作。他说:“今年我们村的游客可多了,我现在除一个月能拿到1500元工资外,每天再卖些葵花盘、土鸡蛋,也搭上了生态旅游的顺风车。”
这样的场景在黄龙县并不鲜见,瓦子街镇树顶漫步景区建成运营以来,先后与5户贫困户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为该镇39户78人提供了短期就业岗位。界头庙镇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区建成旅游观光驿站,风力发电5号、16号观景台建设以来,吸引周边市县游客7.8万人次,建成的紫穗槐走廊、月心塔千亩花园、百亩红高粱迷宫等,带动了西石林、景家塬村群众和贫困户23人就业,人均收入增加了1200元。
打造生态旅游“一村一品”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关键在农村,黄龙县各村根据所在乡镇产业规划和自身产业特色,联合农户打造旅游产业“短链条”,取得了良好成效。
石堡镇洛窑科村村民蔡桂芝说:“现在游客这么多,房子盖好就装了农家乐,几个月下来挣了3万元。”石洛窑科村因临近龙湖和漂流等旅游项目,依托景区,全村实现景区管护就业83人,发展农家乐14户,采摘园1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累计实现人均年增收13000元。
这样的村子在黄龙县还有很多。记者走访时发现,圪台乡圪台村结合“多彩黄龙”建设油葵产业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从油葵种植时的“开心农场”到收获时的观光采摘到加工后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贯穿始终。全村油葵种植面积2800亩,种植油葵农户175户,产值达588万元,带动全村59户巩固户增收致富。柏峪社区乱麻科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67家,并且成立了餐饮公司,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小吃加工销售。2015年,农家乐人均纯收入6000元,带动全村43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1万元。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今的黄龙县,正在开辟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全县旅游接待分别达到81.95万人次和15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3.51亿元、9.12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6亿元。近三年来,生态旅游服务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5万余人次,70%以上的城乡居民直接或间接在旅游产业中受益,累计为贫困群众解决就业岗位1333个,人均年增收1.44万元,通过旅游产业扶贫1635人,人均增加收入4362元。
新闻推荐
漫画/张永文村委会为装防雹网拉回石头后随意堆放,导致两幼童在石堆玩耍时一名幼童被滚落石头砸伤右手并导致伤残。11月6日,黄龙县法院审理了这起堆放物倒塌致害责任纠纷案,判处堆放物管理人村委会承...
黄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