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烟头兑换1个绿色积分,10个废旧电池也能兑换1个绿色积分;3个绿色积分可以兑换一袋盐,12个积分可以兑换一袋洗衣粉。据报道,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罗伞村的“垃圾银行”开张后,村民纷纷加入收集垃圾的行列,兑换的绿色积分可以随时在村里的“垃圾银行”换成盐、味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
从“一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寨”,到“街道上没有了垃圾死角,也没有塑料包装随风飞舞”,罗伞村的“垃圾银行”实施尚不足半年,效果如此明显,这证明了创新工作方法对治理农村垃圾的作用。当然,这种机制建立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村民们一般不会为“垃圾银行”的小利益钻空子。当前已有不少地方推出“垃圾银行”,从河北正定县到陕西黄龙县,从江西德兴市到贵州施秉山村……多地“不约而同”试水,让整洁干净的乡村变得可以期待。这一善举带来最直接的成效是,乡村变干净了,村民环保意识提升了,乡村也更宜居了。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建设美丽乡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少一些粗暴作风,多一些入心入脑的好措施,乡村就会逐渐美起来。
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需内在美。以尝试“垃圾银行”为例,我们不只追求“巷子干干净净,河道里的塑料袋也都捞干净了”的良效,还应该追求良效常态化,更应该追求环保意识在每个村民心中“安居”下来。为此,就需要从两个层面升级。
从物质奖励到精神激励的升级。破解垃圾围村,离不了集思广益,更离不了村民参与。而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是自动生成的,定位于物质奖励的价值取向,的确会立竿见影,但这种物质奖励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出现资金困难而难以为继?如果有好处就收集垃圾,没好处就对垃圾视而不见,是否显得功利?在物质奖励之外,还应该全力营造爱护环境的文明风尚。比如,建立“道德银行”,让村民获得精神层面的富足。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为之的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建设美丽乡村,最终还得靠村民自己。乡村文明,既包括生态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村民口袋富了,脑袋有没有“富”起来。如果每个人都像爱护自家环境一样爱护乡村环境,像扮靓自家一样扮靓乡村,不可能也不容忍出现垃圾围村的现象。
如果说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那么,更深层的逻辑是,乡村治理也是一门艺术。治理艺术体现在,不迷信简单粗暴的工作手段,而是因地制宜,多策并举,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新路子。同时,这种治理还体现在村民的自我治理,涵养环保意识是当今公民的必备素养,不管有没有奖励都应该遵从内心,提高环保意识。当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我治理相衔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善治,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新闻推荐
黄龙县全力整治城市“空中蜘蛛网” 各类杆线入地 城区“颜值”提升
本报讯(记者贾志敏通讯员刘树刚刘杨阳)随着杆线改造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交织在黄龙县城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上方的杆线将逐步入地。作为街景一大“杀手”的杆线消失后,留出更多空间,助推城市...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