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致富梦
——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西和县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
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的成员正在刺绣。本报记者朱宇鲲
记者关注
10多年前,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的妇女们攒钱养家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农闲之余,她们用巧手将玉米皮、小麦秆编织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器物,留在家里使用或者送亲戚朋友。
如今,包集村的“巧手们”把这些手工艺品变成了致富的产品,2012年,她们借助网络将这些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探索了“公司+基地+协会+贫困妇女”的带贫模式,吸纳村里贫困户,争取扶贫资金,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传统实体店和网上销售,为当地妇女“编织”致富梦。
今年,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朱宇鲲
农闲时手把手教手艺
一捆捆精选的玉米皮、泡好的麦秆堆放在身边,七八个妇女忙着编织手中的工艺品,前来学手艺的妇女们帮忙捋顺玉米皮。
“大家看,以前咱们常用的编织方法比较粗糙,用现在这样的‘竖编法\’,就避免了接头处不均匀的弊端。”47岁的包五琴边说边举起手中的一个沙发靠垫。“噢,就是,摸起来比以前的细腻些。”张荣华接过话茬……
这是近日包集村的妇女们农闲之际交流编织技术的一幕。
半月前,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包五琴和村里的其他6名妇女前往庆阳市观摩学习了编织、刺绣的技术,回到村里后,她们就利用农闲之际,给其他妇女们讲解学来的好经验。
“我们村里的妇女们知识水平较低,以前主要靠老人们流传下来的老手艺来编织,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手把手教会大家新工艺成为当务之急。”包五琴除了自己编织手工艺品外,还积极鼓励和组织村里部分有发展意愿的年轻妇女参加县里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
“我多次参加过县里举办的‘陇原巧手\’技能培训班,效果还是很明显,做出来的手工艺品比以前更好看了。”张荣华告诉记者,通过现场观摩,还学到了如何蒙制十字绣架、针线应用等实用技术。
在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的展示柜里,绣花针绣出栩栩如生的艺术画、玉米皮编织成精致的沙发垫、绣虎枕头惟妙惟肖……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手工艺品五彩斑斓。
“这些闪闪发光的手工艺品,通过网络销售,就能变成‘金子\’……”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会长杨梅叶告诉记者,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手工刺绣和传统草编加工工作,刺绣类产品除了传统的扁枕、荷包、鞋垫、挂件外,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出颈椎枕、车枕、女包、抱枕等纯手工产品。草编类产品主要是利用玉米皮、小麦秸秆等纯天然原料加工而成的草帽、杯垫、环保包等日常实用品。
抱团发展一起致富
“以前真没想过做这个还能赚钱,去年一年我的手工艺品就卖了2万多元,长期给我供货的30多名村里妇女们每人也有1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入。”杨梅叶颇为感慨地说,她将村里妇女们编织、刺绣的初级工艺品回收后,经过精细加工,通过网络销售出去,实现了大家一起致富的梦想。
杨梅叶一家3口人,仅有10亩耕地,地里种植的土豆、油菜、小麦,一年下来仅够一家人的口粮。丈夫平时外出打点零工,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如今,她通过卖手工艺品挣钱,一家人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家里渐渐有了点积蓄。
2012年,在杨梅叶、包五琴等人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她们紧紧抓住妇女小额贷款的时机,和村里的贫困户抱团发展,共争取了288万元的贷款,从此,包集村妇女刺绣产业慢慢发展起来。同时,结合包集村及周边贫困村妇女有刺绣、草编技艺基础的传统优势,当年就吸纳100多名会员(其中贫困妇女32人),通过能人大户引领,形成了互助合作、抱团发展的模式。
杨梅叶、包五琴等带头人还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传授刺绣技术、收购刺绣产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贫困妇女进行有效扶持。
如今,编织协会除自身研发、生产产品外,还带动周边15村21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00多名妇女从事刺绣、草编,按照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每名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可创收1000元至3万元。
在这些妇女群体中,有二三十岁的小媳妇、中年的妈妈们,还有六七十岁的奶奶们,她们通过手工编织和刺绣,不仅将民间传统的编织刺绣文化产品推向了市场,还增加了收入。
探索多渠道销售模式
“亲,这一对绣虎枕头能不能优惠点?”
“网上的价格已经是最低价了。”
“我朋友买过你家的枕头,她给我介绍的,便宜点!”
“好吧,那我给你包邮,好吗?”……这是在包集村手工编织协会,包集绣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小红正通过网络销售手工艺品的片断。
“技术有了,产品有了,下一步就是解决卖出去的问题。”杨梅叶说,2015年村里成立了县里首家编织刺绣公司——包集绣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在传统实体营销的基础上,开办自己的淘宝网店,以多种形式将这些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
包集绣艺文化公司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按照“小企业、大集群”原则,探索了“公司+基地+协会+贫困妇女”的带贫模式,吸纳了49名妇女向公司入股,其中36名贫困妇女以自筹2000元,县产业发展资金配股3000元的方式,每人向绣艺公司入股5000元,2016年年末入股户分红1000元左右。“通过网络销售打开了一定的市场,但目前来说,销路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吕小红说。
采访中,妇女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更多的手工艺品销出去的问题。
今年40岁的包牡丹家住张李村,每隔一周时间,她都会来包集绣艺文化公司看看自己手工艺品的销售情况,同时把卖掉的货款收一下。
“这2000元的货款里面部分是自己赚到的手工费,很大一部分是村民们编织、刺绣的生产成本。”包牡丹领到货款时兴奋不已,她手下有20多名村上的妇女给她提供初级手工品,经她细加工后,就拿来销售。
“我家里还堆放着好几包做好的鞋垫、小孩穿的布鞋、刺绣等手工艺品,这段时间销量不是很稳定……”包牡丹跟记者开玩笑地说道,“你帮我们宣传一下吧,希望能多卖点。”
新闻推荐
贴心关怀最暖人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