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延安家中的王文海、王艳花夫妻俩在创作毛主席塑像
王文海:男,1951年生于河南省长葛,少时随父落户陕西省黄龙县范家卓子,1970年在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直至退休,副研究员。1976年开始塑毛泽东像,改革开放初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设家庭泥塑展,先后被国外10余家媒体报道,并数次被国内《参考消息》转发。1995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3年开始在北京与首都艺术家合作,10余件泥塑作品被送往美国、法国和捷克展出,号称“延安泥塑王"。
□ 记者 张宏伟 文/图
这是一间建于21年前的集资家属楼,不大的客厅的地上和墙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毛泽东泥塑像,墙角摆着一张双人沙发,似乎是客厅最像样的家具。
房子的主人是王文海、王艳花夫妇,所有的泥塑都出自他们之手。王艳花介绍说,客厅里的塑像只是一小部分,这套住房不到70平方米,放着近万件泥塑作品,几乎全是毛主席塑像。王文海说,还有20余件1米高的毛主席塑像,因为太重不好搬运所以就放在楼下地下室里。
在过去的40年里,王文海夫妇大约塑了超过1万件作品,但王文海却认为到目前的创作只是五个手指头动了一个,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步行40里路面试
民办教师成毛泽东思想讲解员
1951年王文海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市董村镇龙卧坡村。13岁那年,他随父亲落户到了陕西黄龙县范家桌子公社。少年时期的王文海喜欢绘画,比着连环画《红灯记》学着画,他也自学刻字,给同学们在钢笔笔筒上刻名字,用粉笔一涂非常抢眼。
初中毕业后,王文海在崾崄大队小学当了民办教师。但如果不是1970年那次招工,王文海或许会成为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因为他并不满足于在山村里当一个民办教师,为此他买了教材,自学针灸。幸运的是,大队干部赵永贵告诉他说,延安招毛泽东思想讲解员,地区来人在县上面试呢。他决定去招工面试,父亲还特意让他穿了一身军装,扎上武装带。于是,背着装着白馍的军挎包,王文海步行40里路去了县城。
那次招工,整个延安地区初录70人,王文海是黄龙县初选的2人之一,经过一个月培训,通过考试确定录取29人。
“那时讲的是根正苗红,而且对讲解员的长相也有要求,这点我都没有问题,只是口音中还带有一点河南腔,让人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
他意识到自己的短处,便找到担任老师的陕西广播电台播音员林凯去“开小灶"。对于后来的考试,王文海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公平",所录取的29人中,男讲解员只有4人,当然包括他。
家庭泥塑展
成为延安旅游一大景观
“我是纪念馆做讲解工作时间最长的男讲解员,凤凰山、杨家岭、南泥湾、枣园旧址我都待过。"王文海说,当年的军代表教育大家要“干一行爱一行,要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能见异思迁"。但王文海似乎是讲解员里的另类,他偏偏迷上了照相和雕塑。
纪念馆里有个摄影员叫张德祥,王文海主动要求帮着洗照片,过程中便结识了全国各地在延安创作的画家、雕塑家。
“我的起点很高呢,都是教授一级的。"王文海偶尔也会被单位派去协助艺术家工作,耳濡目染那些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过程,他渐渐地掌握了在黏土上雕塑的技巧,从开始捏小动物到慢慢地塑泥人像,第一件毛主席塑像仅用了30分钟就完成。
几年后,他由讲解员岗位调整到旧址部,负责几个旧址的维修工作。这期间,经过老家媒人介绍,与农村姑娘王艳花结婚。
王艳花从小学会绣花,对于泥塑似乎也有天分,先是帮着丈夫和泥砸泥,慢慢地也开始塑像。后来在纪念馆的支持下,夫妻俩利用馆里的办公室办起了家庭泥塑展。王艳花干脆辞掉每天1.48元的保洁员工作,专心和丈夫做起泥塑。
当然,家庭泥塑展也为王文海带来了收入,一件作品能卖到几百元,这对于曾经捉襟见肘的小家庭来说,无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随着名气的增大,延安周边农村修建领袖庙时都找他塑像,一尊1米高的塑像得酬1000元,实现了“誓把黄土变成金"的愿望。
王文海的家庭泥塑展受到游客们的广泛好评,也为延安争得了来自国外的赞誉。2000年元旦,延安市外办为王文海出具加盖公章的证明“常年举办家庭泥塑展览,吸引了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外国记者和友人前来采访并拍摄报道,成为延安旅游的一大景观。"
798艺术区
在艺术和商业中艰难抉择
路透社2011年6月28日以《陕北泥塑王一生专塑毛泽东》为题报道说,毛主席的每一张照片都在王文海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当他制作毛主席塑像时,根本不用想太多,很自然就创作出来了。
王文海承认,他塑的作品都是随心所欲,和专业雕塑家塑的不一样。他的毛泽东形象来自画报资料,造型并不严谨。对此,他有一套自己的写实理论:“美院的人说我做得不像,可老百姓一看就认得是毛主席,认得就行,为什么要像呢?美院雕塑家特长就是做具象的,我就不喜欢,太拘束了,一看就没有什么想象空间,我觉得似像非像才有意思。"
正因为他这种民间特有的雕塑风格,加上他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特殊身份,王文海便成为留学归国的艺术家卢杰眼中的最佳人选。
2003年,卢杰策划“长征空间——民间力量"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看到王文海创作的毛泽东塑像后大为惊异,力邀王氏夫妻进京创作。
说起在北京的6年,王文海用“饥饿艺术"来形容他和妻子的创作。
2003年非典时期,王文海和妻子一起夜以继日创作,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长征空间完成了一件高达3.4米的泥塑作品《毛泽东和毛泽东》,表现的是年老时的毛泽东和年轻的毛泽东肩并肩站着。2004年6月,《毛泽东和毛泽东》在法国里昂的当代艺术馆里展出。此后,王文海的作品陆续在国外多家博物馆或美术馆展出或被收藏。
尽管王文海认为北京的文化氛围非常难得,也使他的艺术创作实现了巨大飞跃,但在北京的6年他并不开心,而且与多家艺术机构合作都不欢而散,甚至因作品《睡觉中的毛主席》的著作权,还与著名雕塑家隋建国打了一场官司。
“画廊就是商业运作,他们也没错,但和咱的艺术创作不是一个路数,最初的5年合作都不错,但后来太商业化,我想做的他觉得不符合,成了商品定制,所以后来再没有合作。"王文海说。这样弄不如我自己搞,咱有多大本事就整多大事,我做的雕塑能够反映我们的思想。
最大的愿望
把毛主席像塑到美国
王文海深信他创作的以毛主席塑像为主题的作品风格更适合在国外展出。
2009年离开让人欢喜也让人沮丧的北京以后,王氏夫妻去了广东佛山小儿子那里,一口气创作了半年多,在佛山做了一次展览。2014年春,大儿子在武当山预定了客栈,送父母去道教圣地修心养身。
“我们去了武当山实在适应不了,我们是毛主席培养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可道家讲的是‘无为而治’,天天打坐太清闲。"王文海说。一个月后,俩人便在武当山开始塑像,甚至找到道观的吕师傅说,愿意帮他塑一尊祖师爷像,但前提是必须允许他们再塑一尊毛主席像。
如今,回到延安的王氏夫妻又在家中开始塑像。王文海说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把毛主席塑到美国总统山上。“我现在是第三次起飞了,我相信这个愿望能够实现。"
对于家中已有近万件作品的去向,王文海说,他现在只想做好作品,没有精力考虑那么多。“我今年66岁了,每月退休5000多元工资也够我们生活支出,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创作,把毛主席塑像做成不同系列:躺着的系列、一百个寿、一百个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杨阳王玉林报道)3月8日,中国林业网发布认定了第二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名单,由黄龙县干果公司建设的崾崄乡伍姓村核桃示范基地名列其中,成为继三岔镇四条梁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之后黄龙又一个...
黄龙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