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晖(左一)在贫困户家了解情况
通讯员 白延香 本报记者 王爱荣
今年10月份的时候,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农业产业园区红薯迎来了大丰收,那几天村民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着往货车上装红薯,卖出的这500箱5000斤扶贫红薯是贫困户们辛劳所得,也是他们满满的希望。“春晖,挡板要关上了,小心夹手!”贫困户张丙富口中的春晖,正是下寺湾镇田家沟村的驻村工作队员王春晖。蔬菜棚、玉米田、老乡家,只要老乡需要帮助,就能看到王春晖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情怀,暖着老百姓的心。
守初心,做好政策宣传员
2017年8月,王春晖被甘泉县经济发展局选派到田家沟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驻村后他迅速投入到扶贫工作当中,每天在做好档案资料、群众接待等日常工作的同时,还抽时间走访群众,讲解扶贫政策,逐渐成了乡亲们信赖的政策宣传员。
“春晖,县上给养猪户又有啥新政策?”贫困户白新社见了面总是要问上几句。
白新社养猪好几年了,但是由于之前市场不景气,没能赚钱使他逐渐丧失了信心。王春晖多次去他家走访,鼓励他继续学习技术坚持养猪,并帮他协调落实5200元的产业补助资金,还帮忙协调铲车,在他家旁边的山脚下平整出来一块场地,搭建起新的猪棚。“新社,今年扶贫新政策出来了,一头母猪补2500块,你家能补助1万块呢!”听了王春晖的话,白新社高兴地笑起来,“当前市场景气,肉价好,今年可真是要赚大发了”。
为贫困户张启平子女落实教育扶贫相关政策;为田家沟村的易地搬迁户王艳花与多个用人单位协调沟通,争取来太皇山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一件件帮着落实。
促发展,当好致富领航员
仅靠享受政策是不能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要一同实现小康,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是王春晖心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航员。
田家沟村有20座传统温室大棚,转型发展,可以挖掘出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此,王春晖和“四支队伍”成员多次调查研究,最终决定发展弓棚产业。今年年初,通过积极协调和不懈努力,香林寺坪村民小组29座弓棚拔地而起。
光有设施还不行,还得有技术!从去年开始,王春晖就积极带领贫困户及村民到安塞、大荔、杨凌、鄠邑区等地考察产业项目,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新品种。如今,桃子、小瓜、红薯等经济效益更好的疏果拉开了田家沟村棚栽产业转型发展的序幕。
村集体经济薄弱是田家沟村的短板。
2018年,村上将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下寺湾人民公社大食堂,每年保底分红3万元,村集体留10%,剩下的分给贫困户。王春晖积极与人居环境改善投资公司对接沟通,顺利地签订了协议、拨来分红款,田家沟成为下寺湾镇第一个向贫困户分红的村子。
但是,靠分红只能保障生活,致富还谈不到,2019年6月,市发改委到田家沟村包村后,王春晖终于抓住了机会,在和第一书记刘雄林一起讨论后,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包扶单位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全村实际,大力实施散养鸡、休闲垂钓等项目,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7月18日,村上成功注册甘泉县香林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此申报了项目,申请资金达20万元,顺利的话到明年夏天,绿色健康的“香林生态土鸡蛋”就能创收了。
践使命,当好群众服务员
王春晖始终把自己当做群众的“服务员”,努力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默默地践行着共产党员肩负的光荣使命。
他积极协调资金,给白福忠、边光军等8户老年贫困户赠送小猪仔16头;田家沟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的休息平台需要占村民门口的一点地,他主动去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得知张丙富、吕新平的家人患有关节炎,他自掏腰包赠送了两套艾灸治疗设备;看到朱艳芝患有“老烂腿”,他主动在镇卫生院协调了无菌纱布和消毒药水,帮助日常治疗;动员干部、亲属筹集了较新的衣服、床单被罩送给困难群众;甚至帮不方便的村民在镇上买菜、买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凡,却温暖着人心。
这一件件暖心事儿,不仅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去年,他荣获“全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张帆:我想在陕北大面积种植高粱,为了不影响产量,想咨询一下高粱的具体种植密度是多少?小问:对此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
甘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