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是什么原因诱发了医患关系的冰火两重天?不少人都有自己经历、看法和思考。如何让求医治病者爱医,让救死扶伤者尊重患者。本报开辟了“医患关系大家谈”栏目,这期刊发了记者采写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一些经历,重在抛砖引玉,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这一栏目的讨论,畅谈自己的亲历、看法和思考。文字形式不限,可以一事一叙,一事一议,本报将综合摘编,予以刊出,一起为医患关系把脉问诊,为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坦言献策。邮箱:yarbkjb@163.com
医院是求医问药,消除痛苦,救死扶伤,挽留生命,服务社会的窗口,被称为生命危机时刻的第二通道。但在这敬重生命的领地,伤医事件频繁发生,给患者、医生、社会带来了极大伤痛。每每说起,患者和医生都有一肚子的辛酸。目前,记者就普通百姓对医患矛盾的看法进行了走访。
家住枣园的史先生患了感冒,到医院检查。医生得知公费医疗后,建议他还是住院好,因为年纪大的人感冒后一时半载好不了,很容易诱发其它病。听了医生的话,史先生这院一住就是一个月,各项化验检查挨个过,各种仪器检查轮番上,每天吊四、五瓶液体。非但病没有完全治好,两腿还出现了浮肿。史先生受不了,坚决要求出院,回家一星期后,浮肿消失了,人也精神了许多。
与史先生有着几乎相同遭遇的杨女士,因头痛到市内一家大医院挂了专家号,大夫说先去拍个CT片。杨女士拍了CT片。大夫看了片子说,从片子上看不出脑上有啥问题,再做个核磁共振确诊吧。核磁共振片子出来后,大夫看了说,你头上没啥毛病,可能是神经性头痛,先把调理神经的药吃一段时间看看怎么样。杨女士拿了处方去划价,缴费处说1367元,杨女士两眼傻了,病还没有弄清,买药、检查就要二千多。
家住宝塔区官庄乡的张美玲一直有个拉肚子的毛病,乡镇卫生院看了好几回,效果不明显。无奈之下来到市里的某大医院,挂了一个专家号,等了两个多小时,快到下班时间了,才叫到她的号。医生匆匆忙忙问了一下她的病情,就开了几张处方,前后不到3分钟。她问医生:“我这闹肚子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医生生气地说:“看你的病就对了,给你说你也解不开。”
张女士怀着在大医院治病的希望一扫而尽,拿着药费1235元的处方茫然离去。下午,她在另一个医院找了一个熟人。大夫经过认真检查,说她是慢性肠炎,不能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要注意饮食调理,给她开了消炎、消化、止拉的药物,总供花了130多元钱。张女士不解地说:“我从乡下跑到城里,花了路费,一些医生就不认真对待患者,而且态度生硬。如果没有熟人,那么我这趟就白跑了,路费也就算白撂了,这样的医生不仅治不了病,还让人生了一肚子气。这号大夫还能叫专家?”
家住甘泉劳山乡的白先生因不慎,从塄畔上跌了下去,造成左大腿骨折,在一家医院做了钢板固定手术。当时,医生说用的是进口钢板,一个月后,他觉得左大腿非常疼痛,到医院复查,医生说钢板断了,需要重新换钢板。白先生不满地去找医院,院方说这事说不清,也许是活动量过大导致钢板断裂。白先生辩解说:“我一直拄着拐杖,这条腿始终没有落过地,怎能说活动导致的呢?”医院领导听也不听说:“活动量大不大你自己最清楚,我们不可能24小时照着你,只要手术成功,钢板断裂与医院没有多大关系。”
白先生的家人多次找医院,对钢板质量提出了质疑。医院要他做医学鉴定,如果确实是医院的责任,医院免费做手术。多次跑下来,一家人筋疲力尽,只好自认倒霉,又花了两万多元到市内的医院进行了二次手术。这是一年多前的事,现在说起,白先生还在耿耿于怀:再有理的患者大都不懂医学知识,往往处在弱势地位,说理说不过医院,一旦发生纠纷就拿鉴定做挡箭牌,患者有多少精力能经受得了这种折腾?
今年3月,东关社区张先生3岁的孙子因气管发炎,需要住院治疗。办好一切住院手续后,护士给孩子来输液,结果一连扎3次针还没刺中静脉,孩子直喊不吊了。家长哄了好长时间。可护士换了右手,还是没扎准静脉血管,孩子痛得哭出了声,说什么也不扎了。孩子母亲与护士因此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最后,还是护士长一次性把针穿进了孩子的静脉血管。
提起这事张先生说:“如果做手术医生也是这样的话,患者治疗安全就会多了许多风险。过去医生看病是靠实践经验,临床积累。现在的医生靠仪器,没了仪器也许就不会看病了,导致了依赖性,增加治疗成本上升。”
新闻推荐
从一个打工仔,到一个资产上百万的民营企业家;从一个为生存打拼的农民,到乐善好施的孝星。白小军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助困的传统美德。他对乡邻大爱无疆,被下寺湾镇人民选为非党派县政协...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