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火火的李清海身上依旧可以看到军人的样子
通讯员 吴龙迪 本报记者 朱佳雨
“我孙子一直在外打工,儿子要拾掇那几亩果园和玉米,都忙得顾不着家,李书记就时不时来看看我,陪我说说话。他知道我有慢性胃病,还经常带些胃药给我,看着我吃完药才出门。”张帮菊说道。
张帮菊是富县寺仙镇姚家塬村的村民,今年78岁,她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姚家塬村第一书记李清海。
“李清海是我的老班长,1997年参军入伍,当了4年兵,由于伤病退伍。2003年被安置在富县寺仙镇人民政府工作,目前是富县总工会职工俱乐部副主任。2016年3月,他被下派到寺仙镇姚家塬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人员王飞介绍道。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如今长期工作于农村的李清海,对于农民的艰辛有着深刻的印象。为了进入工作状态,李清海从进村第一天就到每家农户了解村情、民情。他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与村干部商议如何让姚家塬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富县寺仙镇姚家塬村已挂果苹果面积达300亩,近年来的气象灾害给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李清海了解情况后,通过县总工会协调资金为全部挂果果园搭建了防雹网,把果农损失降到了最低。
姚家塬村地处塬峁,之前查家塬小组道路全部是土路而且坡陡弯急,致使苹果销售困难,经常出现果商借机压价的现象。李清海得知后,立即去到县交通局争取项目资金,为查家塬小组修筑了2.6公里生产公路,水泥路一直通向苹果地里,不仅苹果销售难的问题解决了,村民出行也安全方便多了。
“生产问题虽是首要问题,但解决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完善基础设施。”李清海看着运输苹果的卡车在新修的公路上来来往往,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工作目标。
拉电线、走水管、硬化巷道……李清海竭尽所能到处协调部门联动,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资金。姚家塬村党员活动阵地建成初期,没有相关配套设施,李清海通过县总工会协调资金,修建了村办公室,硬化了院落,修筑了围墙和厕所,配备了桌椅、电脑、打印机及扩音设备。
2016年以来,贫困村姚家塬的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水泥路替代了泥土路,村民水电不愁,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村委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集体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同时几近流产的光伏发电项目也在李清海的努力下即将正式运转。
2018年,姚家塬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巷道全部硬化,李清海还发动县总工会为姚家塬捐赠1万元,支持姚家塬村修建机井配电房,并在姚家塬小组安装了路灯,彻底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难题。
关于扶贫,李清海经常说群众就是自己的亲人,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李清海的面包车成了村里的便民服务车,每天接送群众他毫无怨言;五保户陶学针老人精神不正常,家里又脏又乱,没通电,门锁也坏了,李清海多次到老人家帮其打扫室内外卫生,还自掏腰包给老人更换了门锁和被褥,拉上了电灯;老党员康开荣患脑梗半身不遂,李清海协调市残联捐赠轮椅一把,并为其儿子申请了公益性岗位;2018年9月,李清海为姚家塬两名贫困大学新生争取社会助学金,帮其圆梦大学……
为了群众的利益,李清海舍小家为大家。
李清海自幼父母双亡,不仅有一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哥哥还有年幼的弟弟,生活十分窘迫。2012年11月,李清海被下派到张家湾镇炮楼村担任联村干部,在忙忙碌碌间,经常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家里的一切负担全部压在了妻子身上,妻子自幼双腿残疾,拄着双拐才能勉强活动,要挣钱补贴家用,还要照顾两人年幼的孩子和李清海的哥哥。李清海看在眼里,心里的愧疚难以言语。李清海患有旧伤,但仍以自己曾是一名军人而自豪。
在姚家塬村,一提到李清海,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李书记没架子,对谁都好,最主要的是肯为老百姓办实事。”
“我自幼是在邻里乡亲的帮助和关怀下长大的,群众的事对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几年来,姚家塬村有了一些变化,许多群众都已脱贫或者即将脱贫,但是在扶贫奔小康的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但曾经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保持这种本色,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李清海说道。
新闻推荐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农闲时节聚众赌博的少了,健身娱乐的多了……近年来,富县在培育乡风民风上...
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