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军
把流浪老人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来赡养,而且一养就是18年,陈天强做到了。今年1月,他荣登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
9月4日,记者见到了刚从西安打工回来看望母亲的陈天强。“有了‘妈\’,家才像个家,看我们一家人多热闹呀!”陈天强看着母亲和院子里玩耍的外孙憨厚地笑着说。
路上捡来一个“妈”
今年52岁的陈天强是延安市富县张家湾镇小山子村一名普通农民。2000年4月的一个傍晚,陈天强干完活后往家走。“我快到家门口时,遇到一位老人,她穿得还挺好,但旁边的娃娃说她是个流浪者。”陈天强说,他半信半疑,但还是带老人回家吃了一顿热乎饭。之后,老人高兴地走了。
天黑后突然下起雨来,陈天强担心老人没地方落脚,便出门寻找。“我在附近堆放杂物的地方找到了老人,她的衣服已经湿透了。”陈天强说,他赶紧把老人领回家,给老人换了衣服,并安顿她在女儿的房间睡下。
陈天强的父母去世早,他一直希望身边能有个老人,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家才算完整的家。看着熟睡的老人,陈天强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如将老人先收留下来,认她作妈,也免得老人居无定所。如果老人的家人寻来,再让老人跟着回去。
第二天,陈天强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曹凤梅反对说:“家里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咱还有一对儿女,再添一口人就更难了。而且老人来历不明,脑子有些糊涂,万一出了事可怎么办?”
在陈天强的再三恳求下,曹凤梅心软了,同意让老人先住下。没想到,这一住就是18年。
来历不明的“妈”终于落了户
18年来,陈天强夫妻俩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妈,悉心照顾,吃喝穿戴不让老人受一点儿委屈。随着时间推移,老人慢慢将陈天强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老人留下了,但没有户口。为了给老人办户口,陈天强从2012年开始奔走于各个部门。
老人是流浪到小山子村的,也说不清自己从哪里来,要办户口,难度可想而知。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家湾镇小山子村包村干部薛飞与当地派出所协调,2017年12月18日终于为老人落了户。户口本显示:老人名叫李桂花,1946年出生,今年72岁。“老人有户口了,我也就放心了。”陈天强说。
目前,李桂花老人的农村养老、合作医疗都已办理妥当。
幸福的“一家人”
“要不是天强,我这把老骨头早都不知道埋到哪儿了。”李桂花老人一边洗衣服一边说。老人个子不高,身子有些佝偻,但却很硬朗。
“你亲生儿子接你来了!”陈天强的女儿陈成开玩笑地指着记者说。“不去不去,这儿就是我的家。”老人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18年的朝夕相处,陈天强一家早已将李桂花老人当成了亲人。“我‘妈\’虽然有时头脑不清,但对家人很亲。我平时在外打工,她就帮我媳妇干些家务;媳妇要下地干活,我‘妈\’就留在家里看家;我从外地回来了,顿顿饭她非要等我坐下才肯动筷子。”提起和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陈天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天强说:“十几年来,先后有两拨儿人来认亲,但都不是我‘妈\’的亲人。现在,我们已经成了一家人,我会为我‘妈\’养老送终。”
“很多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好好赡养,更何况是素不相识的人,而且陈天强一养就是18年,真的很不容易。”小山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金说。
陈天强捡了个“妈”的故事慢慢传开了。许多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都淡淡地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现在就是给儿女们作榜样。”
新闻推荐
近日,富县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利用微信,调解了一起不当得利案件,贾某通过微信转款将张某误转入其账户的3700元钱如数返还,在调解...
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