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农在辛勤劳作
每年七、八、九3个月份,对于烟农来说,是一个喜悦的收获季节。行走在拥有12000亩烤烟的富县川道、沟道里,随处可见忙碌在烟草生产线上的烟农,烟田里采摘烟叶的,烟炉边上捆扎入炉的,还有往返于两者之间开着三轮车、拖拉机的。青烟袅袅,机声隆隆,来来往往,勾勒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生产图”。
据了解,烤烟是这里川道百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县川塬相济,塬面的果农依靠苹果这个龙头产业已经率先致富,而川道里却相对滞后,产业五花八门,农民收入参差不齐。
烟叶的效益究竟如何?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怎样?光景过得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了这里的烟农。
来到张村驿镇党家河村烟农康文福家的时候,正值中午,主人康文福刚从烟地里掐完烟花回来,匆匆吃了午饭休息去了,70岁的父亲康开能守在院子里两个蓝房子旁,时而走动、察看。
“这是今年第一炉烟,正在烘烤阶段,不能离开人。”他说。
“现在的烟炉不是很先进,可以自动控温吗?”记者问。
“再先进,火灭了,温度也上不去。”老人说,“一年的希望都在这里头,不敢马虎。”
康文福家今年种了18亩烤烟,按照往年的行情,能收入七、八万元,可前提是要能烤出“货”。用老人家的话说就是“烤好了就是钱,烤不好垫猪圈”。
烤烟是一门技术活,从事烤烟十几年的村支书郭义林有深切体会。
“过去用土烟炉,温度、湿度都很难掌握,一炉好烟一不小心就烤成了烂烟,看得人都心疼。”郭义林指着自家的蓝色铁皮烟
炉说,“自从用上这种新式烟炉,省了不少事,很少有好烟烤成烂烟的情况了。”
“现在家家都是这种烟炉。”一旁的妻子插话说,“好操作,烤出来的烟好,价就高。”
党家河村种植烤烟的村民占大多数,如今全村有1200亩烟。“一亩地可以收入3000元,比种粮食强多了”,郭书记接着说,“农药、化肥、地膜都是政府给,不要自己投资。一个造价三、四万元的烟炉,烟农只要出5000左右,政策好的很呢!”
“黄金叶”圆了致富梦
牛武镇安子村村主任白延峰最近忙得不可开交,第二炉烟刚装进去,又加班加点把出炉后的第一炉烟叶挑拣分类,生怕第二
炉烟出炉时,第一炉烟叶还堆在窑洞里,占地方不说,看上去也心焦。
两口子和父母都腿盘圆席地而坐,每人面前一堆烟叶,每一片烟叶都要过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烟叶分类扎捆直接决定着价格,有时一捆好烟里掺杂的一两片烂烟叶完全会“坏了一锅汤”。
年迈的父母已经不能干太重的活,也只有在挑拣烟叶的环节上帮上些忙,主要劳力只有他和妻子。白延峰夫妇今年40多岁,种烤烟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是村里的种烟大户,每年二十几亩,劳动强度很大,看上去有些佝偻,略显沧桑。
不过烤烟给了他们希望,让他们的生活有所盼头。他们是村里通过烤烟带头致富
的人,早在九十年代,当大多数人还住在山根底下土窑洞的时候,他们率先箍起了五面新砖窑,羡煞了邻里。如今,安子村早已成为全县种植烤烟面积最大的村,村里现在已经没有住土窑洞的人了,烤烟逐渐实现了他们奔小康的梦想。
安子村王金祥两口子刚从地里采摘烟叶回来,满身烟油。翻斗拖拉机顶起油压,烟叶翻滚在地,两口子顺势拿起烟杆,捆扎起来。年迈的父亲听到拖拉机声,也提前把烟绳、小凳挪到院里等着。
妻子蔡志琴手法娴熟,看起来精干老练,只有三十多岁的她,和烤烟打交道也有20年了,未过门前在娘家的时候就是个好帮手。“我没念下书,只能当农民,这个村比我们那里地多,父母把我出嫁到这,是希望我能过上好光景。”她很开朗,初次见面便坦露起自己的心声。
“累倒不是多累,就是有些磨人。”她接着说。
她的回答和大多数烟农一样,在他们看来,想赚钱致富、过上好日子就得下苦,没有白来的钱,也没有白下的苦。
每年的烟要烤七、八炉,历时两个月左右,这两个月也是一年中雨最频繁的时节。但是不论是什么天气,烤烟都要正常进行,总不能烂在地里。因此,冒着雨在地里采摘烟叶、拖拉机陷在路上的情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今年却意外地旱了一阵子,看着耷拉着快枯干的烟叶,村主任白延峰最期盼的就是赶紧下场雨,真有种“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滋味。他们只想着如何把烟烤好,最后顺利卖到烟站,拿到自己期望的回报。
烤烟房的炉火映红了烟农的笑脸,也点燃了富县烟农致富的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辛文静武云霞)近日,富县羊泉镇民政站通过调研,并结合站所工作实际,针对群众出门办事难,推出了便民新举措,向群众发放“民政便民勤政卡”,群众办事省时省力,效率高。该便民卡上印有民政工作服务内容...
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