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延安 今日安塞 今日延长 今日延川 今日子长 今日志丹 今日吴起 今日甘泉 今日富县 今日洛川 今日宜川 今日黄龙 今日黄陵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今日安塞 > 正文

道德模范风采展示

来源:延安日报 2021-09-08 09:34   https://www.yybnet.net/

与洪水赛跑

——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刘浪浪事迹

他从小自立自强、心地善良。13岁时,他就在街上救下了马上就要滑到桥下的三轮车和车上的孩子,挽救了一个家庭。他先后荣获延安市“五四青年奖章”“延安模范”“陕西好人”等称号,2019年4月荣登“中国好人榜”。他就是安塞区高桥镇魏塔行政村龚圪堵村村民刘浪浪。

2018年8月8日,是第十个全民健身日。这一天,安塞小伙刘浪浪与突如其来的洪水进行了一场“赛跑”。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刘浪浪在夜色中奔走呼喊,成功地将山洪来袭的汛情及时告知了正在延河边施工的单位和周边群众,及时保全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洪水来了!”

2018年8月8日,尽管气象部门多次发出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和延安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的橙色预警信号,但在延安城区和相临近的安塞区高桥镇,预报中的暴雨并未来临,人们在高热中焦灼不安地度过了白天的时光。

但夜色中的人们不知,由于上游砖窑湾镇山王河流域遭遇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带着恐怖气息的洪水已顺河道咆哮奔泻而下。

晚上9时20分,安塞区高桥镇魏塔村小伙刘浪浪与朋友驱车经过老沟岔桥时,车前的灯光和开着的车窗,让他看到洪水正从河道奔涌而至,巨大的咆哮声不绝于耳。河岸边湍急的洪水不断泛起激浪,并一步一步向岸上“攀爬”。很快,洪水便冲了过来,刘浪浪的车行至桥中间时,水已经漫过了桥面。

“当时洪水已经很近了,大概有三四米那么高,我们的车子过桥时还停下来观察了一下能不能过去。”讲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刘浪浪仍心有余悸。

当车子顺利驶过后,刘浪浪松了一口气。但是很快,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因为经常走这段路,刘浪浪知道,从这里到下游,河岸边有好几处工地,工人会在河道施工得比较晚,更让他担心的是晚间河道边常有周边群众散步,洪水冲过去了,河道内的工地和沿河周边群众咋办?

“这洪水冲下去可不得了,快,快走,我们得把汛情告诉其他人。”想到险情,刘浪浪不断催促着朋友赶快开车去通知群众。

“我得跑到洪水前面!”

延安八一敬老院路口是刘浪浪驱车而至的第一个地点。他看到门口有建筑围挡,虽然未看到施工,但担心里面还有工人。情急之下,他到旁边的公交调度站喊人帮忙。

随后,刘浪浪顺路而下,见到亮灯的工地和河道边的群众,刘浪浪就扯开嗓子大喊,让在河道中的施工人员和群众赶紧撤离。“我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小了。”不一会儿,刘浪浪喊得嗓子都快哑了。

“由于当时城区并没有暴雨,刚开始我说洪水下来了,他们都还不相信,以为我喝酒说的醉话。”提及当时的情形,刘浪浪有些无奈。“我当时在老岔沟桥上用手机拍摄了几段视频,见人就给放,在我的再三劝说下他们才撤离了工地。”

“不行,我得跑到洪水前面才行。”在行至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大门口时,他下车观察了一下洪水涨势情况,洪水咆哮声愈发明显。当他看到手中捏着的手机,刘浪浪一拍脑门儿,“对啊,打110啊!”

“我叫刘浪浪,我现在在……我没有河道施工单位联系人的电话,请你们赶快通知他们汛情……”刘浪浪分别打通了110报警电话和12345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热线,说明了情况。

挂断电话,刘浪浪与洪水的“赛程”继续。

当天晚上,西川河下游段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标段工地灯火通明,工地负责人韩军才像往常一样组织工友们施工。

“快,洪水过来了,赶快撤离。”刘浪浪扯着已经嘶哑的嗓子跑到工地上。

当看到刘浪浪用手机录下的洪水视频后,韩军才没来得及向小伙子说一句感谢的话,马上组织工人和工地机械离场,并用挖掘机加固了工地的围堰。撤离不久,肆虐的洪水奔涌而至。事后,他满怀感激地说:“非常感谢这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及时通知,让洪水漫过去的话,很可能将我们已经修建好的气盾坝的基础毁掉,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问起在洪水到来之前预警救人的事情时,刘浪浪说:“我当时心里很着急,也没想那么多,就想着通知群众赶快撤离。”他说,自己也记不清跑了多少地方,通知了多少人。直到看到洪水渐渐退去后,他才一口气喝了一瓶矿泉水。

“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了任何一个人都会做的平常事……”面对大家的赞扬,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平静地说。

只要有需要,我们“救”在身边

——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候选人韩彦龙事迹

韩彦龙是安塞区雷霆应急救援大队队长。2016年5月,他和其他队员积极筹建,并于同年11月挂牌成立安塞区雷霆应急救援大队。作为一个非营利社会公益组织,大队主要从事生命救援、灾难救援、心理救援、贫困助学等公益性活动。

“武汉,我来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伊始,韩彦龙立即组织41名队员,在安塞区11个检疫点协助公安、医疗等部门开展疫情排查,对主次干道及所有乡镇街道进行喷洒消毒,筹资调运捐赠区红十字会酒精400公斤、消毒原液500公斤、护目镜50副、一次性手套200双、口罩500个。看到安塞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韩彦龙又积极组织援汉分队开始计划驰援武汉。1月30日,他在微信工作群里发出支援武汉的号召,52名队员积极响应争先报名。2月27日,大队的请战请求获批,12名援汉队员迅速集结。2月28日下午6点,他们自驾3辆车,带着募集到的2000只医用口罩、300公斤医用酒精、400公斤消毒液、30副护目镜、30套防护服、300双医用手套等防疫物资,连夜启程奔赴武汉。

“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

经过16小时车程、1113公里的长途跋涉,2月29日上午11点,他们抵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并于当天晚上正式加入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保障团队,负责医院医疗及生活物资的搬运、分发以及院区消杀工作。方舱医院休舱后,他们的“阵地”转移到了光谷现代产业园区协助防控疫情,除了物资发放、搬运,增加了帮助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消毒和入境人员排查等工作。

源源不断的抗疫物资从世界各地运抵武汉,他们夜以继日负责清点、登记、分发、转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武汉打赢疫情防控加油。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卸了7车货,每车三四十吨。物资到达医院的时候,有时候是清晨,有时候是深夜,韩彦龙和队友们时刻关注着物资抵达的消息,一收到消息,他们立马就动身。有时候,物资抵达医院的时候正好是吃饭时间,大家撇下饭盒就抢上去搬运物资,等到忙完,饭菜早已经凉透了。

因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韩彦龙的痛风发作了,双腿肿痛、膝盖积水、疼痛难忍,医生两次建议他立即住院治疗,他都谢绝了。关键时刻,他告诉自己要坚守阵地,决不能掉队!决不当逃兵!于是他咬着牙、忍着痛,让医生抽掉了膝盖积水,稍微好转一点,他就继续与大家并肩奋战,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吃点止疼药和消炎药。

驰援武汉33天,韩彦龙带领雷霆应急救援大队共搬运、发放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900余吨,消毒杀菌面积累计4万多平方米,排查小区居民约1000多户。泡面、盒饭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为了战胜疫情,韩彦龙和队友们心里只想着:“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

“救援,我们永远在路上!”

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只是他们救援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年8月15日晚,韩彦龙迅速组织30名队员参加安塞区杨圪崂村应急救援任务,现场搜寻遇难者遗体3具,解救被困车辆2辆,解救被困群众15人。2017年7月23日,韩彦龙组织12人参加榆林市暴雨洪灾救援活动,协助撤离疏散群众300余人,抢救群众贵重物资不计其数。7月26日,他又组织20人转战子洲、绥德等特大洪灾救援,帮助群众500余人撤离,联系救灾物资6车。2017年8月9日,韩彦龙组织5名队员参加九寨沟地震灾区救援工作,会同陕西省雷霆救援中心协助九寨沟县委、县政府紧急输送游客3000余人,协助指挥中心工作站,为受灾群众和游客发送给养。同时,他们还深入重灾区护送一批批救援物资。2020年5月2日,韩彦龙和队友们又投入到宜川壶口坠河事件的搜救工作中。他说:“看到那么多人处在危险中,我们没有理由不伸出援手。参加公益活动和救援工作,我和队友们永远在路上。”

多年来,韩彦龙带领着安塞区雷霆应急救援大队努力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共参加了80余次救援行动,帮扶困难群众5次、困难家庭60户,参加大型安保任务60余次,逐渐成为安塞区极具影响力的民间救援队伍,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一致赞誉,先后荣获延安市“8·15”抗洪先进集体、延安市“圣地先锋”、延安“五四青年奖章”、陕西省雷霆应急救援中心“先进集体”等称号,2020年5月他本人荣登“陕西好人榜”。

孝心,不仅在血亲中流淌

——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候选人陈万明事迹

他矮瘦的身材,微微佝偻着脊背,常年务农皮肤晒得黝黑,先后赡养4位老人长达33年,用孝心让老人安享晚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9年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他就是富县北道德乡湫塬村村民陈万明。

“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叫你饿着!”

郝以平,老家是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1962年,因家乡闹水灾,逃难到富县北道德乡寺儿河村落脚,一直未能婚娶。

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投亲靠友开始往外搬迁。初中毕业的陈万明随父母从寺儿河村搬到塬面上的湫塬村。此后,寺儿河村就只剩下几户无儿无女、无亲可投的“五保户”,住在残破的土窑洞。这里面有郝以平、李有,还有熊尚红、李秀英夫妇。

搬到塬上后,陈万明不放心寺儿河村这些留守的老人们,隔三岔五去看望他们,捎的买米、买油、买各种生活用品,成了老人们离不开的“交通员”。

1996年,政府将寺儿河并到湫塬村,陈万明劝这些老人们搬到塬面上,但老人们故土难离,一把年龄都不愿意再折腾。他找到郝以平劝道:“老郝叔,你如果信得过我,就搬出来和我一起住,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叫你饿着。”

凭着对陈万明的信任,郝以平简单地收拾了东西,搬到了湫塬村陈万明的家。24年来,郝以平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与陈万明夫妇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先是种烤烟,后是发展苹果,日子越过越好,感情越处越深。

陈万明家的两个孩子也像亲爷爷一样对待郝以平,爷爷长、爷爷短地叫着,不知道内情的人还真以为他们是亲爷孙“。每天早上一颗鸡蛋,还常给我买新衣服。”郝以平的幸福日子,湫塬村许多人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我舅也是个可怜人!”

王有是陈万明的隔山舅舅,和他母亲是同母异父兄妹,终生未娶,也是个苦命人。

寺儿河村在沟底,湫塬村在塬畔,两村相距五里路,虽然烟火相望,但道路坎坷难行。好心的陈万明人走了,但心却留在了寺儿河。每天饭点时,陈万明都要站在湫塬村外的坡地上朝寺儿村俯视,如果舅舅住的土窑洞上有炊烟升起,这就意味着舅舅生火做饭了,一切情况正常;如果望不见炊烟,他的心马上就乱作一团,担心舅舅病了,或者干活摔坏了,立刻骑着摩托下到沟底探看,亲眼见到舅舅安然无事,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来。

有一次,天阴得厉害,大雨将至,陈万明给舅舅和其他几个留守老人去送米面,因心里着急,脚下一用劲,摩托翻在山路上,所幸没有掉下深沟。等他爬起来一瘸一拐挪到舅舅家时,大雨倾盆而下。

后来,陈万明父母将舅舅王有接到了湫塬村,过了10多年相对比较安稳的日子。2007年中秋节前一天,舅舅意外去世了,陈万明置办了棺材、寿衣,像抬埋父母双亲一样给他办理了后事。

2007年,陈万明夫妇一年内抬埋了3个老人。母亲4月去世,父亲6月撒手人寰,舅舅8月中旬又突遭变故。亲眼看着这对夫妇尽心尽力地送走一个又一个老人,郝以平心疼得厉害,从心里更加认可这两口的人品。此后陈万明夫妇的孝名开始在北道德塬上流传。

“不能让他们再像我舅一样有个三长两短!”

舅舅王有的死,让陈万明愧疚不已,他觉得替母行孝没有做好,对不起九泉下的三个老人。

抬埋王有后,陈万明回家和妻子商量“:你外爷、外婆还住在寺儿河,他们年龄大了,不敢再像王有舅一样有个三长两短,我想把他们接上来一起过。”妻子李莲红一口答应。2007年农历8月,陈万明又收拾了一间房子,将无儿无女的熊尚红、李秀英夫妇接进家,加上之前住进来的郝以平,家里赡养了3个老人。

熊尚红、李秀英搬来后,一日三餐都是莲红照顾;熊尚红因常年吃河水脚腿严重变形,走路离不开拐棍,出出进进都靠陈万明搀扶。“这两口对老人的好,一些人对亲生父母都做不到。”住在院子后面的村支书张经合最熟悉万明家的情况,也常常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

2009年4月,熊尚红突发心梗去世。同年10月,李秀英患脑溢血,瘫痪在床。从此,李秀英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陈万明夫妇既要给她喂饭、洗衣,还要擦洗身子。夏天还好说,冬天就费劲多了,一天至少要换四次棉裤。后来有了纸尿裤和“尿不湿”,陈万明就一次买几包,发现老人一尿湿马上就换,尽量不让老人受罪。后期,李秀英又患上老年痴呆症,连家人都不认识,照顾起来就更加费劲了。一天又一天的悉心照料,终难阻挡病魔的侵袭。2014年,李秀英老人病情加重,与世长辞。

如今,每逢清明和过年,陈万明、李莲红夫妇都要带着孩子们给父母和其他3位过世的老人上坟扫墓,这里长卧着他们的亲人,这里是寄托思念的地方。

照顾3位老人30余年 供养7个孩子长大成人

——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候选人成玉珍事迹

在黄龙县界头庙镇神地村,成玉珍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村民。结婚38年,她先后伺候卧病在床的婆婆、公公10多年,又照料残障的丈夫三妈近30年。她养育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又先后供养了年幼的亲弟弟、没血缘的小叔子、小姑子和丈夫的4个侄子。一脸的慈祥,一身的善良,她用大爱和行动阐释了孝老爱亲。2018年7月荣获“陕西好人”称号,2018年1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待亲如己,30年如一日照顾一老一少

2017年11月15日,在一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房子里,58岁的成玉珍正在点火生炉子。在这个房间里住的是她丈夫郑学忠的三妈。老人已经76岁,是个严重的残疾人,不仅聋哑、智障,而且腿脚不方便,靠拄拐杖“挪步”,完全没有生活能力。但是,见到生人进来,老人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她端坐在炕上,穿着干净。房子里一尘不染,炕上的被褥叠放整齐。当天,虽然已经立冬,但天气并不是很冷,许多村民还在地里收玉米或者在果园卖苹果。考虑到老人年龄大了,不耐冻,成玉珍就给她早早搭起了炉子取暖。

30年前,丈夫郑学忠的三爸去世,留下残障的三妈和8岁的女儿。从此,三妈母女俩的生活负担就落在了成玉珍一家身上,直到小姑子长大成人,出嫁到百里之外的渭南市蒲城县。起初,三妈随女儿也到蒲城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女儿婆家光景并不好,日子过得很恓惶。看到这种情况,善良的成玉珍思量再三,毅然决定把老人接回来自己照顾。这一照顾就是将近30年,再没有让老人离开过。她给老人专门收拾了一间房子,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像伺候自己的老人一样,无微不至,让一个残障的老人像所有老人一样,安度晚年。

不辞辛劳,既孝敬父母又持家有道

38年前,20岁的成玉珍从洛川县石头镇嫁到一条大沟之隔的黄龙县界头庙镇神地村。郑家有弟兄四个,她的丈夫排行老大,是家里的顶梁柱。

结婚不久,婆婆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留下后遗症,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成玉珍细心照料,到结婚第八年,婆婆去世。2003年,公公突患脑溢血,一病不起,从此瘫痪卧床13个年头。一下子,成玉珍同时既要照顾三妈,又要伺候公公,每天为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端吃端喝,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直到2014年公公去世,负担才有所减轻。

从婆婆患病那天起,她就成了一大家人的大管家。既要照料患病的婆婆,还要承担一家八九口人的吃饭穿衣。当时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艰苦。像所有农村妇女一样,成玉珍白天要上地干活,回到家里要做饭刷锅、喂猪喂鸡,到了晚上还要在灯下一针一线给全家人做一年四季的衣服。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使郑家生活逐步有了改善,有能力买了个缝纫机,减轻了做衣服的一些负担,还从土窑洞住进了大砖窑。

奉献母爱,责无旁贷供养亲人孩子

在婆婆患病的同时,成玉珍自己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14岁的弟弟。她把弟弟接到家里,供他上学至初中毕业,后来又帮他结婚成家。

长嫂如母,在她和丈夫的操持下,郑家三个弟弟也相继成家。即便是在分家后,几家人也常常是一块劳动,一个大锅里吃饭。弟兄妯娌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让周围人羡慕。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一家人生活逐渐好转的时候。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家中不断出现变故。31岁的老三和妻子离婚,留下6岁和11岁的两个孩子。看着两个没有了母亲的孩子可怜,成玉珍让他们吃住在她家,在照顾自己三个孩子的同时,又像母亲一样给两个侄子以温暖。2015年,44岁的老四又突患疾病去世,妻子离家出走,留下小的12岁、大的18岁两个孩子,成为了成玉珍新的生活负担。虽是婶娘,胜过亲娘,成玉珍义无反顾又把两个孩子招呼到她家,关心冷暖和上学,让他们最大程度享受到家和母亲的温暖。

大爱无疆,大善至德。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了一个充满曲折的大家庭,她不平凡的事迹一直被乡亲们称赞,成为新时代农村孝老爱亲的学习榜样。

新闻推荐

关爱残疾人 献出一份爱

本报讯(记者刘彦通讯员张志林)5月13日,安塞区残联举行以“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第三十一次全国...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道德模范风采展示)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