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延安 今日安塞 今日延长 今日延川 今日子长 今日志丹 今日吴起 今日甘泉 今日富县 今日洛川 今日宜川 今日黄龙 今日黄陵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今日安塞 > 正文

文旅融合添活力 文化惠民谱新篇 安塞区文化旅游工作发展侧记

来源:延安日报 2021-09-03 08:48   https://www.yybnet.net/

?● 大型音乐会来到信天游大舞台

?● 王永军制鼓

?● 侯雪昭(右)教学员创作剪纸

?● 群众驻足欣赏书画展览

?● 苏宏丽(中)带学生排练腰鼓

通讯员 郝莉萍 记者 常青 王静

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文化名片……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热词,将历年来安塞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历程紧紧串联,见证着、记录着、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安塞区依托“五张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冯家营村黄土文化底蕴深厚、群众从艺积极性高、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多举措提升群众致富本领。重点建立了央视“星光大道”选手刘军“安塞民歌传习所”、全国非遗传承人“侯雪昭剪纸工作室”和西北鼓王“刘延河安塞腰鼓培训基地”“一所一室一基地”3大培训场所,常年免费为贫困户开展演艺培训,提升创业技能,拓宽致富渠道,累计培训贫困人口2200人次,直接带动350多户贫困人口脱贫。

1 人人都会打腰鼓

近百名腰鼓手动作整齐划一,节奏鲜明,如排山倒海般向你奔跃而来,身处现场,唯一的感觉就是震撼,鼓槌敲面,一声呐喊,瞬间热血沸腾,看到这么浩大的队伍中竟然还有小学生,他们摇头晃脑,一点一跳,不仅将腰鼓的“能劲”释放得淋漓尽致,更是将那股“灵劲”“活劲”演绎得出神入化,观众们也被感染了,不停地拍手叫好,不停地挥舞呐喊,比那鼓声更加密集,比那红绸更加活跃,声声入耳,皆是欢庆。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走进乡村看小康》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第十四期《乡村文化添新韵》走进安塞区腰鼓文化传承村冯家营村。节目聚焦冯家营村通过发展非遗文化腰鼓产业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同时用镜头展现了全村文化产业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以及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等农村新业态。

这便是节目组在冯家营村看到的精彩一幕。

安塞腰鼓名声在外。据专家考证,安塞腰鼓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6年,安塞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作为闻名中国的腰鼓之乡,人人爱打腰鼓,也会打腰鼓,小小腰鼓在张弛之间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安塞区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立足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艺术资源,投资5400万元打造了3个民俗文化村。白坪街道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完成投资2054万元,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60余万人(次)。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项目,完成投资1065万元,运营以来演出40余场,观看人数5万余人。魏塔剪纸绘画村完成投资1282万元,建成运营后,24位安塞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成员将入驻该村,举办展览20余次,接待绘画写生人数3万余人。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依托“腰鼓之乡”的影响力,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为主题,集观赏、体验、生产、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打造千人腰鼓展演区、腰鼓产业区、腰鼓表演体验区、腰鼓风情一条街等区域,总占地面积达300余亩。

如今的安塞,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冯家营村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作为腰鼓打得好,鼓声远名扬的典范,冯家营村的腰鼓登上了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的舞台,将腰鼓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原来打腰鼓,地点不固定,要到处跑,人又累,挣的钱还不多。自从我们村建成‘腰鼓文化村’,我就哪儿都不去了,我就在自己村子打腰鼓,又方便又赚钱。”冯家营村村民孙旺明高兴地说。

孙旺明作为签约腰鼓手,在旅游旺季,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到三四千元,他说:“我不但要把我手上的老腰鼓传给儿子,还要传给孙子们,让安塞腰鼓在这里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来冯家营看安塞腰鼓。”

像孙旺明这样的人在冯家营还有很多,村民们除了参加腰鼓表演外,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公益性岗位、商铺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冯家营村还依托安塞“五张文化名片”在村里建成了民歌、剪纸、腰鼓三大培训场所,长年免费为群众开展演艺培训,提升创业本领,拓宽致富渠道。

拿到学习腰鼓结业证的潘艳艳高兴地笑了。以前,她总是羡慕别人打腰鼓时的意气风发,自己不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知道就业局要开展腰鼓培训班时,她第一个报了名。

“我是安塞媳妇,看见安塞人都会打腰鼓,而且现在安塞腰鼓那么有名,打得好了,还可以出省出国,我早就想学了,现在,通过培训老师的教导,我也可以跟着团队打腰鼓了,还给我增加了一项家庭收入。”潘艳艳激动地说道。

据安塞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全区目前有个人及民间团体文化艺术培训、演出机构等50多家,累计培育出各类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1.2万多人,可以说在安塞“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有一两个文艺特长。每年有2000多名腰鼓手到外地从事腰鼓表演或者培训,年收入在400万元左右。

2 制鼓手艺代代传

“我慢慢做,你好好看,看得细一点。”

“知道了,我比你还认真呢!”

“你要真能用心做,做出好鼓,我就最高兴了。”

这是安塞制鼓艺人王永军和儿子的对话,

王永军是土生土长的安塞人,受当地制鼓人徐振爱的启蒙和教授,不仅爱上了打腰鼓,更是对制鼓充满了痴迷,他虚心学习,于1996年开启了他的制鼓人生,20多年的实践中,他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技艺制作腰鼓,并不断自主创新,改进方法。

慢工出细活。王永军表示,制作一个腰鼓,从开始到完工需要原木、方木、弯弓线、锯片、刨板、粘胶、打磨、抛光、刷漆、钉鼓环、蒙皮、钉炮钉等13道工序,10多片鼓叶,70余枚炮钉,两块牛皮、两个鼓环,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现在很多市场上卖的腰鼓,做工简单,成本低,不但不好看,还不好打。”王永军说,“传统手工制作的腰鼓不是普通的腰鼓可以比的,最大的区别是手工鼓的鼓面由牛皮制作而成,不仅质量好,而且美观。我制作的牛皮鼓打个10来年都不成问题。”说起自家的腰鼓,王永军底气十足。

如今,王永军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找他订制腰鼓的人也越来越多,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我制作的腰鼓,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很多次,还有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那次,安塞的腰鼓队背着我做的腰鼓在天安门前表演,我感到特别的自豪。”王永军说道。

随着制鼓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不断创新,王永军制作的牛皮鼓种类越来越多,有成人腰鼓、老年腰鼓、幼儿腰鼓、大鼓、拨浪鼓、小堂鼓、喇叭鼓等8个品种。据了解,在整个安塞区,掌握传统手工制鼓这项技艺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为了让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王永军也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包括他的大儿子王涛。

“我从小受父亲影响,看他一遍一遍地做,慢慢地也喜欢上了制鼓,希望能把这门手艺学精学深,把安塞腰鼓发扬光大。”王涛充满自信地说道。

25年来,王永军制作的腰鼓近10万个,“制作腰鼓已经成为我一生的事业,这么好的东西,要代代传承。”王永军说道。

3 苏老师的腰鼓队

“你们真棒,老师要给你们竖起一个大拇指。”在安塞区第一小学的下午社团活动中,苏宏丽即使带着喇叭说话,可依然能从她的声音中听出一些嘶哑。

下午社团活动,孩子们可以选择踢球、剪纸、绘画、乐器等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孩子们在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要领,老师也耐心细致地讲授着。

而苏宏丽这边的队伍异常庞大,从小个子排到大个子,密密麻麻地占了大半个操场,每个孩子都背着腰鼓,手中不断地挥舞着红绸,虽然不整齐,但煞是好看。

“苏老师的腰鼓打得特别好,等我学会了,我要跟着她去北京表演,看天安门。”

“我也要去,我还要去外国表演呢。”

队伍中叽叽喳喳的声音被一声鼓声吓得立马禁了声,但相互之间依然挤挤眼睛,扮扮鬼脸,在老师的带领下,打个腰鼓就像比赛似的,好像他们已经站在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激烈的对决让孩子们忘了劳累,一起一跃地挥舞着,也让苏老师喜笑颜开。

苏宏丽,是安塞区第一小学教师。她从事少儿腰鼓教学20余年,带领着小小腰鼓手们走进全国两会,越洋前往美国,向国人和世界展示着安塞少儿腰鼓活泼飒爽的英姿。

苏宏丽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当地的知名腰鼓手。小时候,全村正月闹秧歌,苏宏丽就跟在父亲后面,一边观看,一边学习腰鼓表演。她当时学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安塞腰鼓传统动作,一招一式,体现着安塞腰鼓艺术的古老风格。

参加工作后,苏宏丽把对腰鼓的热爱融入到教学当中。她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体操、舞蹈、武术,编排了新的安塞少儿腰鼓表演动作,并在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赛”中,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从此,苏宏丽和她的少儿腰鼓队走出安塞、走进北京、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

20余年来,苏宏丽手把手教出的小小腰鼓手不胜枚举。她的少儿腰鼓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六一”文艺晚会、首届少儿“春晚”、“欢乐中国行”、“星光大道”等演出,不仅获得了鲜花与掌声,更将安塞萌娃的鼓声传播到全国各地。

4 剪纸传承侯雪昭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随意)铰(剪)的。”就像安塞民歌《迎亲歌》所唱,在安塞这片土地上,谁家女娃娃是否灵巧,总要和剪花连在一起。

“一折一剪,剪纸很简单,但是要剪好,很难。要发挥想象力,要细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雪昭温和地说道。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剪纸,以前太忙了,没有时间画一画,剪一剪,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不用再操心了,我也可以重新拾起我的爱好,好好学习画画剪纸。”今年30多岁的学员姬文艳激动地说道,“这次是有名的剪纸大家侯雪昭侯老师给我们讲授,我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用心领悟,争取有一天,把我的作品也能变成商品。”

侯雪昭是安塞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的剪纸和民间绘画朴实、流畅、富有想象力,在安塞众多的民间剪纸绘画大师和民间剪纸绘画著名艺人中十分惹眼。常常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艺术展览会,作品多次在中央美术学院、香港等地展出,还应邀到奥地利访问表演。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我外婆和我母亲都喜欢剪纸,做的刺绣也特别好,虽然我是一个农民,但是我靠着剪纸,出省出国,后来还带了很多徒弟,每年会办几期剪纸学习班,我现在生活过得特别好。”侯雪昭表示,“现在生活好了,好多人愿意在闲余时间前来学习剪纸,我很高兴,只要她们肯踏实学,下苦学,我就把我全部会的都教给他们,这样,剪纸这项传统文化就不愁没有后人。”

在安塞,像姬文艳一样的农民学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定期举办的免费培训班中学习腰鼓、剪纸、农民画等等,不仅充实了自己,增长了技艺,还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拓宽了收入渠道。

新闻推荐

天生一个李福爱

●李福爱(左三)指导孩子学习剪纸张如意“手提上篮篮掐蒜苔,隔墙跳过来了小秀才,哥哥你从哪里来?”走在杨家岭旧址,只听亮哇...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文旅融合添活力 文化惠民谱新篇 安塞区文化旅游工作发展侧记)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