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恒记者张吉祥
前不久,在延安丽融大厦十五楼泰合艺术空间台湾女画家廖哲琳举办画展的现场,我见到了“老蒋”。
“老蒋”并不老,今年才55岁,只是劳作多的原因,脸上比常人多了些皱纹。“老蒋”叫蒋明放,是安塞县楼坪乡魏塔村人,是个地道的农民。黑里透红的脸上堆满了憨憨笑意,一看就知道是个厚道人。
台湾女画家廖哲琳在画展开幕式答谢辞里讲到:“我在魏塔生活的一年时间里,因为老蒋一家人的热心帮助,无私的关爱,才有了我今天成功的画展。是老蒋一家给我提供了免费的住所;是蒋妈妈每天给我做一日三餐我才不至于挨饿受饥;是老蒋陪着我走遍这里的山山峁峁,认识了陕北的风土人情。没有画笔,老蒋就在猪和牛的身上剪一些毛,为我制造;没有防冻手套,蒋妈妈就用布头棉花
亲自为我缝制……”讲话的时候廖哲琳满含着感激的泪,老蒋老俩口更是泪流满面,因为他们的“女儿”廖哲琳办完画展就要回台湾了,他们也舍不得。
廖哲琳来自台湾,2011年通过台湾一个艺文团体云门舞集“流浪者计画”的补助,来到了陕北延安唯一的画家写生基地魏塔村写生。因缘际会,认识了“老蒋”和他的家人。
魏塔其实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要是没有“不务正业”的蒋明放,也许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知道这个村子的存在。现在他可是有名的画家村,几乎与北京的宋庄相提并论。
2007年,中央美院的教授钟剑秋、张春华等人领着学生来魏塔村考察写生,想多呆几天,可是由于画家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他们的打扮行头,村里人觉得是一群“不务正
业”的人,就没人接待。蒋明放的小儿子蒋三就把他们引到家里来,蒋明放出于善良的本能就满口答应了。他说:“饭又吃不穷,炕又睡不烂,你们就踏踏实实呆在我们家。”蒋明放说:“画画的人不容易,大冬天在雪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学生手都冻烂了,还在那儿画画,看见就让人心疼。”
老蒋除了给画家们提供吃住服务以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陪着这些画家学生到村子里找人聊天说话、带路看景,时间长了,好像他也是画家一样。后来,他真的开始学画画了,用画家们剩下的颜料在木板上、纸片上、石头上、布片上画,在画家们的指点下,在自己的努力下,画得还真是像模像样,完全有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至今画出上百张油画。为此,村里人都私下里说他“不务正业”。
蒋妈妈说:“过去我一直认为老汉(丈夫)
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好好的农民,不下地干活,出门打工挣钱,整天陪着画家们到处转,瞎逛游,现在看着有这么多的人尊重他,我累点也觉得值。”
正是因为有老蒋的热心,中省美院教授钟建秋、张春华、范华、陈晓光等艺术家隐姓埋名、专心创作,一蹲就是几个月。每年来写生、创作的画家、摄影家、雕刻家以及各大艺术院校的师生络绎不绝。近几年来,每年大约有300多人来采风、写生,据统计,在北京各大展馆展出的美术作品,约有三分之一取材于陕北,这些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魏塔画的。
现在,走进蒋明放家,墙上挂着“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写生基地”等牌子。院子里全是绘画元素,画板、画框、画好的画、画
残的画,木板上的画,石头上的画,还有老树根、大石头组合起来,就是个画院。
有一位叫山野耕夫的网友说:“老蒋,很好的陕北汉子。用陕北人的热情和淳朴,用热腾腾的荞面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的家人也如此,用自己的方式为艺术做着贡献。耳濡目染,他用画家们用剩下的颜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画出来的画竟然让人观之惊叹。期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一个陕北农民举办自己的画展。”
老蒋说,自己还有一个想法,除了把自己的服务产业做大以外,打算和一些有钱的老板联合起来做一些保护周边地方民俗文化、收藏民间艺术、修复庙宇壁画等具体有意义的事。
我们期待老蒋能举办一次自己的画展,更希望老蒋把自己的事做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强记者忽弋琛)近年来,安塞县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持续为残疾人做实事、办好事,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广大残疾人的心中,使全县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为进一步加大关...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