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因著名的腰鼓艺术而闻名于世,成为安塞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安塞山地苹果,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因其优良的品质,再次成为安塞一张新的“名片”。
安塞群众,也因苹果而奔向了新的致富征程。2009年仅苹果一项就为全县创造了1.3亿元的产值,农民人均苹果收入812元,果农人均苹果收入2063元,许多家庭因苹果产业而脱贫致富。
安塞县发展苹果产业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如何使这一传统的绿色富民产业,在扛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梁的同时,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再创辉煌,成为新一届安塞县决策层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头等大事。2006年起,安塞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对苹果产业开始了二次攻坚革命,打响了一场苹果产业化发展的攻坚战。
大调研探索出新思路
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避风向阳适合种植苹果的湾塌地有50多万亩。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把林果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来抓。2006年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充分调研,缜密论证,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石油产业之后又一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写进了“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巩固提高棚栽业,发展壮大林果业、稳步推进草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总体要求,把加快发展林果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之一。
转变观念是做大产业的根本。安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刻认识到,要想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先后组织了全体县级领导、乡镇部门负责人赴苹果发展较好的洛川县、宝塔区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真武洞镇安塔村57岁的村民王占明,怎么也理解不了在新整梯田里栽果树。“那可是口粮田,不想吃饭了吗?”参观学习后,老王明白了在农田里栽果树一点也不影响种田,可以套种3年低杆作物,果树4年见花,5年挂果,不仅保住了“饭碗子”,更能鼓起“钱袋子”。 (下转第三版)
—
周建东 马玉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强)安塞县总投资2067万元的容积5万立方米调蓄水池于近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工程的建成投用,将该县自来水厂的调蓄能力由原来的1万立方米提高到6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县城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