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荥经)社区。 黄刚 摄
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荥经)社区配套建设的黑石公园。黄刚 摄
四川部分区县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
如何在大熊猫保护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间找到平衡
一种新型聚居区在各地出现
今日话题
人与自然如何共赢
从成都出发,沿京昆高速一路向南,约2.5小时后,位于雅安市荥经县的龙苍沟出口出现在眼前。从这里下高速,仿佛进入了大熊猫的乐园——沿途的小路上栽满翠竹,大熊猫雕塑游憩竹林间……
这里是荥经正在打造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也是四川省最早启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项目。
什么是入口社区?它又能做什么?记者前往荥经正在建设的大熊猫公园南入口社区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寇敏芳
A什么是入口社区?
建在国家公园外的新型聚居区,是连接保护与发展的纽带
2017年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合计80多个大熊猫保护地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其中,四川境内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阿坝、雅安和眉山等7个市州的20个县(市、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中提出,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对此,四川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即依托国家公园优势,打造入口社区,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
什么是入口社区?说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不少人会认为这里是通向大熊猫公园的大门,类似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但在荥经,记者发现这个所谓的“入口”其实是建在公园外的小镇组团,其主要目的也并非是让游客进入大熊猫公园。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新型聚居区,一般建在国家公园外。入口社区建成后,将引导保护区内原住居民搬迁到这里集中居住,发展绿色生态的新产业,将广阔自然重还野生动物,在动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间找到平衡。
在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庄优波看来,入口社区应当具有三重功能:首先是保护功能,建立大熊猫公园与人类世界的缓冲带;其次是展示功能,展示国家公园形象的同时,向游客和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三是补偿功能,对因保护野生动物发展受限的村民进行补偿,比如建立公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设立监测巡护、生态修复等公益岗位等。
可持续发展是入口社区的内涵。庄优波认为,入口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生态、生产和生活三方面可持续,“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和谐三方面都要实现,不能因保护生态过度抑制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经济发展影响生态保护,损害社会和谐和本土文化传承。”
B为什么要建?
老“支柱”退出,利用超级IP发展新“支柱”
建设大熊猫公园入口社区是体制试点的要求,是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
划入公园的区域既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家园,也不乏人类世代居住的生存空间。在四川,尚有近9万人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而在公园外围的临界区域,也分布有不少村庄,村民的生产半径也会深入公园。
龙苍沟镇发展村就曾是“靠山吃山”的典型代表,这里森林覆盖率为97.5%,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村庄,人类与野生动物世代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村主任舒启恒年逾五十。儿时,常有黑熊下山偷粮食。长大一点,他和同伴进山挖笋,还远远望见过大熊猫。后来,山里的矿产资源被发现,小煤矿遍地开花,小水电也发展起来。水电和煤矿确实为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打工收入比周围的务农村高出几倍。
2017年大熊猫公园启动试点,荥经全县有近50%的土地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其中不乏矿山和水电项目。“这些曾是荥经的支柱产业。”副县长黄雄说,公园划定后,园内矿山和水电纷纷退出,当地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支柱,大熊猫公园就是产业转型的一大契机,“通过打造南入口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不仅仅是荥经,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7个市州、20个县(市、区),建设入口社区的意愿都十分强烈,有些地方还提出建设多个入口社区。“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国家管理的,地方没有话语权,所以都想在临界的公园外做文章。”业内专家表示,大熊猫是超级IP,各地都希望以公园的招牌吸引流量,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发展。
C入口社区怎么建?
三个圈层限定开发强度,人与自然各自“安好”
入口社区大多数脱胎于大熊猫公园边界外围区域的村庄、社区、聚居点。
位于荥经的大熊猫公园南入口社区,从京昆高速龙苍沟出口一直绵延到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该社区便依托龙苍沟镇发展村规划建设。
早在2015年,龙苍沟镇就规划了旅游小镇项目,2017年起,发展村建起不少农家乐。短短几年时间,农家乐从5家增加到64家。
这些农家乐,可以看作是大熊猫公园入口社区的雏形。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荥经邀请中科院规划团队“操刀”,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在入口社区建设中,农家乐被整合升级,成为社区的一个组团。此外社区还规划了旅游景区、生态康养度假酒店、户外运动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旅游业态。
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是规划团队的负责人,“我们希望探索一种园地合作模式,让公园和社区相互支撑,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统一。”
齐晓波提出规划思路,将南入口社区规划为三个圈层:邻近大熊猫国家公园红线区域的保护圈层,慎开发、少开发;中圈层,强调主题康养旅游项目,以观光体验为主;外圈层,以康养度假为主题,更好地将自然生长的理念贯彻到康养度假社区。
据此思路,荥经南入口社区提出了“一线五点”的发展规划,“一线”即熊猫翠竹大道,贯穿连接三个圈层;“五点”即熊猫放归基地、熊猫宁静谷、熊猫康养天堂、熊猫民宿村和熊猫温泉小镇。
入口社区的一大功能是吸引园内村民外迁,这方面,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经验。通过编制社区共管规划,改变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启动“力争每户有1人就业计划”,对当地群众免费开展大熊猫保护等方面知识培训,让村民承担起保护地“生态护林员”“劳务输出员”“共建共管员”等角色,当上“熊猫公园人”。
但在入口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战。
比如因大熊猫公园边界调整,熊猫康养天堂板块的云上方舟项目被搁置3年,建设时序也被打乱。为了保护大熊猫公园周边环境,项目方还加高了索道支柱的设计高度,进一步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但也付出了更多投资成本。
同为熊猫康养天堂板块的“清风雅雨”小镇项目是一个康养地产项目,土地指标问题一度成为困扰。“如果按照一般的地产项目供地,地方指标不够,企业也接不下来。”荥经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探索了“点状供地”的办法,通俗地说,就是只对有建筑物的地块供地。占地3000余亩的小镇,实际使用指标只有700多亩。
D还有哪些困惑?
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同质化怎么避免?
入口社区如何实现人与大熊猫的互动?“有担心,游客来了,发现看不了大熊猫,进不了公园,怎么办?”荥经县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的项目主体为森林康养、观光度假,“一线五点”的规划中,与大熊猫有直接关联的是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但基地目前的功能定位以大熊猫生存研究、野化训练等科目的研究为主。人与大熊猫的互动几乎为零。
曾多次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相关研究和讨论的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罗鹏认为,大熊猫公园与入口社区发展建设要注意避免“两张皮”的问题。地方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工作存在差别,公园管理机构更注重保护,而当地政府和社区则有很强的发展需求。入口社区要成为连接公园内外的桥梁和纽带,就必须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和村组集体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公园内外相关区域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另一个困惑来自社区建设,发展村农家乐仍为“吃住”的传统模式,该如何提升村民在大熊猫公园中的参与度?
“在国家公园机制设计上,就要考虑对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庄优波认为,如果入口社区项目只是地产开发和旅游景区,没有在机制上保障当地社区的利益、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社区的广泛参与等,入口社区就和普通的旅游小镇开发没有差别。
此外,庄优波和罗鹏都建议,应当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除了旅游项目外,还可以发展文化展示项目、产业加工项目等,比如竹笋、中药材加工等。
放眼全省,各地争建入口社区导致的同质化趋势引起了罗鹏的关注。他认为,大熊猫公园入口社区应当在识别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切实结合当地发展和保护管理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对入口社区建设进行科学引导和规范。
“我曾经在省内一个旅游村调研,看到当地打算拆除一些村民的建筑,但因为缺乏控制性详规,一些拆建实际上没有依据。”罗鹏说,城镇一般都有控制性详规,但农村比较欠缺,随着各地大熊猫公园入口社区建设项目的推进,基础设施需要调整规划就是科学管控和合理引导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庄优波认为,解决同质化问题,还应当在生态保护和社区补偿关系处理、国家公园形象展示和科普教育,以及促进社区受益和社区参与等保障制度上互相借鉴,交流经验,既形成统一制度,又根据各区县特点形成特色。
新闻推荐
文武/文在荥经县龙苍沟镇,师家沟和龙苍沟一下一上,毗邻相连,是一对姊妹沟。因妻子的老家在师家沟,年年春天,我都要到...
荥经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荥经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