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横断山腹地1 寂静的姜家大院。
姜家大院所在的民主路是一条老街。
很多房间已经出租。
姜家大院位于荥经县民主路。
76岁的姜世民是大院15代传人。
建筑为穿斗结构。
□李贵平 文/图
荥经姜家大院,是川藏茶马古道上极为珍贵的建筑遗存。这座幽深的古旧大院,承载了当年姜氏大户人家跌宕起伏的纷繁景象,也残存着旧时荥经边茶贸易的峥嵘记忆。
姜家大院位于荥经县民主路187号,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大豪宅。大院最初由明末荥经县一徐姓土司所建,清道光年间卖于姜家先祖。这所大院,也是雅安地区大名鼎鼎的“裕兴号”茶厂的旧址。
壹
裕国兴家 姜家大院立身之本
前不久,我随“川藏茶马古道考察队”来到雅安荥经县,在县城一问,人人都晓得姜家大院。
民主路是一条四五百米长的老街,处处可见高大山墙的民居,或高或低,错落有致,泥夹墙和木板墙相间,穿斗屋架之间开着雕花窗户。民主路种植着不少桂花树、橘树、苹果树、桃树、银杏。桂树尤其高大,一条条树枝从树干中伸出来,绿幽幽的,在阳光下泛现出绿宝石般的光彩。据说每年九月初到中秋节前后,桂花树上挂满金灿灿的小花,碎碎的,一朵朵四瓣小花簇拥在各自的枝头,花瓣中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花蕊在风中颤动着,弄得整条街都是香浸浸的。
那天上午,阳光打在树枝上,落下斑驳的光点。一阵鸟儿鸣叫着,衬托着这里的寂静。街巷上,一只狗儿懒洋洋地跟我们走了一段,最后躺在墙角一动不动。我们推开窄窄巷子里的这扇木门,一个看上去已经颓旧的大院呈现面前。
姜家院子,分前院和后院,当年姜家在前院生产茶叶,在后院居住。整个大院除去堂屋和走廊,大约有三十多个屋子可供人居住。从这样的建筑规模以及大幅还残留着些许金箔粉的雕着中国古典故事场景的门窗看来,我们感受到这个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老屋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姜家大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主要朝向,平面中心轴上有一个龙门,两个天井、两个过厅、一个主房。另有一个小天井,五个厢房,主房正对过厅,共有3间,中间一进为堂屋,堂屋两侧为主居室。堂屋的开间相对两侧的住房稍大一点。
堂屋的主要用途是家族举行祭祀、聚会、婚嫁大典等大型活动,也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主要场所。主居室为一家之长或长辈才有资格居住,厢房主要供子女居住或接待客人。这种布局设计,体现了古时“正堂宽敞出贵人、堂屋有量不出灾”的建筑思想。
秋风萧瑟,寒鸦飞过,落叶簌簌飘零,为这座寂静大院平添了一些古意。我注意到,姜家大院建筑特点是木结构穿斗屋为主,屋面荷载和楼面荷载由桷角子及楼板传递给檩条和楼欠,再由楼欠檩条传给木柱,木柱再将荷载通过柱基传达地基,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简单明确。
姜家大院的门、窗、屋脊、柱墩、抬墩和耍墩,雕工精细、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年房屋主人的追求与理想,也反映了忠孝礼仪、福、禄、寿、禧等传统文化内涵。
现在的三个天井,其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式完全是典型的明清豪宅风格,三个天井紧密相连,所有居住在里边的人由一道大门进出,形成一个既封闭又独立的建筑群体。天井内,那些原本亮滑的石阶长满厚重潮湿的青苔,蝼蚁从容爬行,传递着陈旧的气息。
姜家大院仍保留着清代时期“裕国兴家”的牌匾。“裕国兴家”四字写得遒劲有力,雄健流畅,这是清朝末年荥经一位官声颇佳的县官为姜家大院题写的。裕国兴家,既是姜家大院当年的立身之本,也是雅安地区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
贰
乐善好施 在乡里口碑很好
现在姜家大院的主人,名叫姜世民,是姜家15代传人。76岁的姜世民早年患病双目失明,但他可以不用拐杖在自家院子里行走。
姜世民平时没办法出门,绝大多数时间待在院子里做些家务,简单运动,或听听收音机。他听说我们这群参观者中,有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以及著名画家罗加宽、书法家欧德顺等人,他高兴地抱出许多资料让我们阅读。姜世民说,他现在居住在后院的一间屋内,其余的房屋都出租给了别人,整个院子住有30多人。虽然许多人没有血缘关系,但大家相处融洽。
通过姜氏家谱和姜世民的介绍,我们得知,姜家祖上来自甘肃天水,当时,由于藏茶驿道地位被川藏茶马道取代,天水的商贸繁荣不如之前,明朝年间,人口大量迁徙入川。明末,姜家一世祖姜加有经由湖北麻城孝感来到了今眉山洪雅。
姜家祖先们以做银匠开银铺为生,经过六代人的努力,繁衍开来,分别是二世祖姜讳广、三世祖姜有桂、四世祖姜起番、五世祖姜振翮、六世祖姜讳灿,积累了一定资产。康熙末年,姜讳灿带领七世祖姜圻阔从洪雅来到荥经定居,仍是经营铸银,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开始从事茶业生产经营。
姜家虽富但很讲仁义。凡逢年过节或遇灾年,乐善好施,定期煮稀饭施舍。若有亡人,还给棺木,以济穷苦之人。对于在姜家茶店工作的先生、工人(特别是长工)经济困难的也给予帮助,因而在乡里口碑很好。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藏区许多地方百姓感染了火症(现称痢疾),姜家紧急联合荥经数家生产茶叶厂家,根据古法配制了一种湫木茶,运送藏地,让患者迅速得到康复,及时抵御了瘟症疾患的侵扰。
姜家当年的“华兴号”还建立了一套远近有名的管理、经营机制,主张讲信誉、求名牌、重商德,有着严明的几十条号规。譬如十一号规定说:“本号人员必须维护信用,礼貌待客,不许以假货充真、或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行为。”
姜家的制茶技术代代相传,年年按时把茶砖送到康藏高原,与西藏上层人士建立多年友谊,互相信任,这在古代茶马互市往来中是很罕见的。
叁
茶叶名盛 享誉康藏近两个世纪
兴边茶和汉藏滋荥经润华夏雕梁画栋留青史
承庭训守纲常沐桑梓植梓楠玉树琼枝壮宏图
这是姜氏后人、荥经民间学者吴阿宁为姜家大院题写的一副对联,算是概括了姜家大院的从业宗旨和百年兴衰史。
康熙末年,姜家从眉山洪雅迁居荥经后,除了开银铺,更多向茶马生意转型。这在本来盛产茶叶的雅安地区几乎是一种商业潮流。
在姜家大院采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说,宋朝和明朝两个朝代,由于战争频繁,需要大量马匹,朝廷颁布了“榷茶制”的法令,对茶实行垄断政策。朝廷的目的只想有更多的茶叶去换取更多的马匹。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安茶叶得到一个发展机会,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焙(制)茶作坊大量出现,每年提供换马的茶叶高达数百万斤。
我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茶叶。四川尤其是雅安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之一。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到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古代的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
荥经县种茶的历史很早,产量也高。《荥经茶叶志》记载,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为八千担,到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36)已达23300余担,到光绪十年(1884年),已达45000担。
有了好茶,还得想法运出去。荥经也是川藏线茶马古道的驿道重镇,一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马古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史籍曾以“蜀身毒道”“唐蕃古道”“康藏茶路”“古边茶路”“九尺道”“官茶大道”等称呼。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1995年版《荥经县志》载,严道、新添过去是个货运集散地,以民国十年(1921)九月为例,这两个弹丸小镇每日容纳了背夫、马帮、行商七八百人次,骡马上千匹。晚上用餐时段,大大小小的馆子人声鼎沸,店小二端着碗碟儿跑得满头大汗。喝酒猜拳声音此起彼伏,划破夜空;街道两旁灯笼高挂,杂货琳琅满目,人来人往。
在这样的情形下,勤劳智慧的姜家祖辈,研制出最适合西藏人饮用的藏茶配方,渐渐兴起。到了清嘉庆年间,经过姜家八世祖姜铠,第九世祖姜荣华(姜家后人称其为“老祖公”)的努力,在姜家老店成立了华兴公司,并到北京部里登记“请引”,取得引章,创立了后来近两个世纪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边茶品牌。
由于姜家的制茶工艺独特,其品牌很快在众多边茶品牌中脱颖而出,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姜家“仁真杜吉”牌康砖茶一直是藏族同胞喜爱的产品,其声誉长盛不衰。
“姜家的‘仁真杜吉’牌康砖茶当年是藏族同胞喜爱的产品。曾经,其他的茶都销不到西藏,只有姜家的‘仁真杜吉’卖到了西藏,由于数量有限,只有西藏上层人士才能吃到。”姜世民说,他12岁时,康藏地区还有4个喇庙经常上门追要茶叶。
后来,姜家不仅成了裕兴号边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又租下了近邻陈家大院作厂房,姜家又一次享誉县外,誉满康藏。此时已近清朝末年。
新闻推荐
“三、二、一”随着全场观众倒数的声音,2019第二届“雅安味道”水晶球被启动……11日上午,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市...
荥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荥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