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村第一书记(右)向农户介绍板栗薯产业发展情况
荥经县严道镇,是县城所在地。该镇唐家村,紧邻县城而立,两地相距不到两公里,仅需约5分钟车程。
2016年—2017年,这个过去无任何特色农业产业的小山村,靠着村民外出务工和发展板栗薯产业,先后实现了“户脱贫”“村摘帽”目标。
2018年,唐家村人再踏新征程,以期在巩固提升中早日实现增收致富心愿。“去年,唐家村全村人均收入10281元,已脱贫人口人均收入5544元,与2016年实现‘户脱贫’时的4472元相比,实现了较大增长。”唐家村第一书记刘金明说。
产业发展固根基
红薯又称红苕,是一种常见农作物,虽营养丰富,但经济附加值较低。
为何将其作为唐家村脱贫摘帽、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朝玉说,“村里土地为砂质土结构,与粘性土容易积水不同,这种土质即便在雨季也不会积水,非常适合发展红薯这种耐旱作物。”
当然,仅是适宜种植还远远不够。为避免与市场上常见红薯出现同质化竞争,唐家村在选择品种时,从村民过去曾小范围种植的品种中,选出了一种近年来备受市场欢迎,名为板栗薯的红薯品种。
“确实不一样,入口即化,香甜糯口,并伴有板栗香味,不带一点苕筋,比普通红薯好吃很多!”曾零星种植过的一位村民说。
唐家村首次尝试发展板栗薯产业,始于2017年3月。村民们踊跃参与,不到一个星期就种下了148亩。
当年10月,唐家村迎来收获季。每亩产量500公斤,每公斤售价6元,好效益让首次规模发展板栗薯产业的村民惊讶不已。
这其中,就有唐家村1组村民杨德雄。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德雄依靠外出务工脱贫。依托唐家村特色产业发展思路,3亩板栗薯成为他产业尝试的方向。
“同样是红薯,普通红薯最高也就3元每公斤,还不怎么好卖。”杨德雄说,当年板栗薯投产后很快便被客户抢购一空,收入1万余元。“要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让更多村民坚定信心的,还有由唐家村村委会于2017年牵头成立的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紫缘果蔬合作社。
2018年7月,当村民们按照“农民夜校”所学,为板栗薯换地种植忙碌时,该合作社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完成了唐家村板栗薯的商标注册——“猫梯岩板栗薯”,并专门定制了专用包装礼品盒。
品质好、有特色,加上好包装,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唐家村板栗薯,在投产前就被客户们预定一空。“优中选优的精品板栗薯每公斤10元,优选精品每公斤8元。”刘金明说。
高出来的价格,多出来的利润,怎么分配?答案是: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维护唐家村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后续发展或帮扶。
基础配套引新路
有可巩固提升的增收路子只是开始,如何才能开拓更多致富新路?唐家村人也在同步思考、探索和实践。
去年,唐家村将目光聚焦在了修路、修好路上。
陈应彬,唐家村5组村民,在仅有山间蜿蜒小道时,就在为木材及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发愁。
“单向路程最少需1小时,肩挑背磨少不了。”陈应彬说,连同他在内,该村4、5、7组的村民,相当长时间内只能守着200多亩的金山银山无可奈何。
变化始于2018年大年初十。
在村民们积极配合下,一条长约3.6公里的泥结石通组公路,仅用40天就宣告挖通投用。“按原有规划,道路只有3.5米宽,考虑到今后发展所需,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尽量拓宽,现在最窄处都有4米宽。”刘金明说。
路通、业兴。去年12月底,陈应彬依靠修好的通组路,守着家门口便将林竹顺利卖出,收益1万余元。他算了一笔收入账:过去没有公路时,同样收入需拿出一半,用于支付聘请工人的工资。
紧跟村里产业发展步伐,唐家村村民纷纷将过去种植玉米、油菜的土地,改为发展板栗薯、林下养鸡和藤椒等产业。
此外,刘金明介绍,唐家村还成立了唐家岗农旅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休闲康养旅游产业,将于近期聘请设计团队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争取在唐家村3组新修约3公里产业路,打造产业小环线,硬化3.6公里泥结石通组公路;发挥去年社会企业捐赠的5万元资金作用,筹建林下养殖场地。
更多看得着的幸福,正一步步到来。2015年,唐家村曾立足实际发展了142亩核桃。寒来暑往,三年多过去,当时种下的幼苗将在今年迎来初投产。
“随着已有产业的稳固提升,以及新发展产业的稳步推进,唐家村人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刘金明说,这是唐家村帮扶干部们的心声,也是所有唐家村人的心愿。
雅安日报首席记者 孙振宇
新闻推荐
务工人员在返回雅安的大巴车上合影“回家过年喽!”1月27日上午9点43分,2019年幸福列车“脱贫扶智”四川专列从广州火车...
荥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荥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