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兮湄撰文/供图
■ 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宋明时演化为明君圣主当政之吉兆,据说模样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能日行一万八千里。
■ 甪端有“仁兽”之名,蜀地传说中,甪端没有半丝劣迹。清朝诗人王士禛的《陇蜀馀闻》等著作,写到瓦屋山的甪端:“不伤人,惟食虎豹……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洪雅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 瓦屋山的羚牛,与甪端有何关系?
神奇动植物隐藏山间
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镇注入青衣江。
七里坪与峨眉山辖区的分界线就是仅几米宽的石河,以东属峨眉,以西属洪雅县,属于一块远古滑坡形成的山间平坝,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
我在山脚曹溪边的栈道漫步,碰到几个村民。他们说,沿着这条山溪,是自古以来峨眉山通往瓦屋山的捷径。从七里坪到达高庙镇后,还要走70公里盘山道才接近瓦屋山。其实,上世纪70年代才将瓦屋山东部划归洪雅县管辖,此山历来是荥经县境内的宗教圣山。从县城到瓦屋山的莽莽森林中,潜藏着一条古代的朝圣之路,辟支佛文化朝圣路线:开善寺—云峰寺—狮子坪—雷洞坪—金瓦店—铜瓦店—瓦屋山光相寺。
瓦屋山位于四川洪雅县与荥经县交界区域,顶平崖陡,因其形似川西屋顶,故名瓦屋山,地理学上称为桌山或桌状山。我去的时候不巧,外面还红火大太阳,靠近山麓,浓雾大团大团涌来,山影、森林立即隐去了,打开汽车大灯也难以穿透雾气,气温陡然下降七八摄氏度。古人说瓦屋山是“妖山”,第一在于,它是距离古蜀汉区距离最近的原始老林;第二,它是东汉五斗米教的道山之一,唐宋两代瓦屋山鼎盛时,香客游人不逊于峨眉山。元末明初,张三丰到瓦屋山修行创立“屋山派”,后被明王朝诬为“妖山”予以封禁。道观拆除,封绝道路,封山几百年,使这里不但葆有古蜀国的一些文化孑遗(比如巴蜀图语,有些已经融入道家的符咒),更有神奇的植物与动物。
巨大的停车场停满了汽车,必须乘坐景区的专用车才能进山。抵达山踝一线,雾气蒙蒙,不辨东西,乘缆车上山,几分钟后,一缕阳光打在脸上,钢缆穿越云雾,我已经跃升于厚云之上。上面冷杉葱绿,高达十几丈,傲然挺立于蓝天之上。不但可以看到峨眉万佛崖,而且木雅—贡嘎山的雪峰也粲然可见。
甪端:从神兽到仁兽
我想弄清楚的,是这里的神物甪端。有的古书写作角端、角瑞、甪瑞,均为“甪端”的错讹。传说秦始皇见此怪物,起名甪端,用“甪”不用“角”,意思是它有独角而非双角。
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见载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初确非瑞兽,至宋明时演化为明君圣主当政之吉兆,亦多见于瓷塑。据说模样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人们确定甪端的形状是: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宋书·符瑞志下》云:“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甪端第一次被提出,是蜀国才子、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他在《上林赋》里描述:“其兽则麒麟、甪端。”上林苑是汉朝最大的皇家园林,畜有各种野兽。郭璞的注释十分重要:“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角在鼻上,中作弓”,“中”为合适、适度之意,合适的角选作弓的制材。
有时,甪端作为艺术形象被制成避邪之物(比如在今河南省的宋陵)。清朝诗人王士禛典试四川期间,收集巴蜀传闻,写有《陇蜀馀闻》一卷,他指出:“甪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又近于渠搜发献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这与清嘉庆《洪雅县志·祥异》的记载大同小异:“瓦屋山有兽焉。其性食虎豹,不伤人,人不知其名,以其似图画中甪端,遂以名之长毛和尚云。每雪深,山僧徙双洞溪,即来止殿中,僧来乃去。殿甚洁若洒分者。然夫深山大泽,虎豹窟焉,非有物以制之,将肆横而不可测。甪端不伤人,且近佛,则其性慈。然食虎豹,殆仁以锄暴欤!故为记之。”后来,王士禛在《香祖笔记》卷三里再次补充说:“峨嵋瓦屋山出貔貅,常诵佛号,予《陇蜀馀闻》载之。雅州傅良选进士云,其乡蔡山多貔貅,状如黄牛犊,性食虎豹,而驯于人,常至僧舍索食。”他明显没有见过神兽,笼统将甪端、貔貅混为一谈。
彰显仁兽的超级技能,在于其“仁者无敌”以及奇特外貌。自古以来,瓦屋山虎豹众多,为甪端的峭拔出尘提供了场域。
清柯劭忞《元史·志第三上五行一》记载:“元起溯漠,方太祖西征,甪端现于东印度。为人语云:汝主宜还,意者谓乃天告之以止杀之意也。”由此可见它为仁兽,乃罕见的祥瑞之物。学术界对这一记载有争议,但甪端具有“止杀之意”是无疑的,高庙镇下山进入三江平原,即有“止戈镇”,地名似乎具有某种勾连。
羚牛好像“角在鼻上”
甪端的外貌,更值得重视。
1931年出版的王云五主编《辞源续编》收录有“甪端”条:“甪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兽则麒麟甪端,其形似猪,角在鼻上,堪作弓。李陵尝以此弓十张遗苏武。”既然此物与麒麟同列,故在诸多动物种类中地位不凡。古人有龙、凤、龟、麟谓之四灵之说,瓦屋山上产此异兽,的确拜上天所赐。
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在《大自然探索》杂志1981年第2期上发表《大熊猫考》一文,将甪端作为大熊猫的异称,这是错误的。因为甪端头顶上可以用作制硬弓的长弯角,不会长在熊猫头上。
瓦屋山除了大小熊猫,还有上树之鱼、羚牛和岩燕等珍稀动物。瓦屋山的野牛街地区栖息着体大如牛、外形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稀有之物,当地山民称为野牛,其实就是羚牛。羚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瓦屋山羚牛种群数量较大,有些羚牛的体重上千斤。山腰“天花板”一带就是著名的野牛街。所谓天花板,其实是瓦屋山镇沙湾村一处最好的观景台,靠近长河村,此处位于瓦屋山西面,尚未开发,莽莽群峰,怪石叠嶂,直如仙境。
野牛街是峭壁上一长几百米的环状窟窿。每年春末深秋,成群的羚牛来此舔食硝盐,嬉戏角逐,状如赶集。虎豹湮没后,它们没有了天敌。成都的摄影家给我描述,他们在野牛街看见过野牛啃食硝土的痕迹,还拾到过一只牛头骨。
瓦屋山顶的象尔山庄,一个开店人告诉我,瓦屋山羚牛生长在半山腰,一年四季绝不重走老路,它们专走直道舔食岩壁渗透出来的硝盐。成群结队,围绕瓦屋山走一圈就为一年。为什么野牛能精确计算生命节律?至今仍是个谜。
不产硝盐的山区,不会生长牦牛、野牛,就是山羊也无法生存。野牛知道自己缺什么,当它体内缺乏无机盐时,就会找有咸味的泥土舔食,甚至吞咽。青藏高原的牛场、羊场等,有专门的供牛羊舔舐的盐砖,牧民放牧时随身携带的放牧包装有糌粑和盐,盐可以唤回远处的牲畜。
瓦屋山的植被覆盖惊人,通山全是树,一些枯死的树干上,滋生出艳丽的菌子,其余间隙全是灌木和草,行人无法涉足。莽莽荒野,成就了动植物的繁盛。
羚牛的头部,高高隆起的长鼻子十分怪异,从远处看给人一种“角在鼻上”的错觉。后来,这个高高隆起的鼻梁被文人一再臆想,敷衍为独角兽獬豸。另外,由于羚牛双角连环而出,又不长大,古人以为是单角,就像举着一轮吃满力道的弯弓,也是可以理解的。根据羚牛的素食习性,加上体格庞大,古人称之为仁兽,合情合理。
羚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有四个亚种。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明显是“六不像”。羚牛全身毛色为淡金黄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它的一对弯角就像两把弯曲的匕首,用雄牛的角制作弓,源远流长。牛角弓是中国古代弓箭的巅峰之作,不亚于现代材料制作的弓。
就是说,甪端之角绝不像古书插图里绘制的那样,如弯弓竖立头上。
由此可见,北方地域的神兽麒麟是虚构的,南方的甪端则实有其本体。甪端与至刚至猛的开明兽(传说中镇守昆仑山山门的仁兽)出现在古蜀,不是偶然的。在蜀地传说中,甪端更为超迈,没有半丝劣迹。开明兽本是为祸彭国的怪兽,后来被鳖灵降服,并建国立功。鳖灵有感其功,遂在建国后自称开明氏。
1908年9月4日,英国旅行家、植物学者亨利·威尔逊曾造访人迹罕至的瓦屋山。他在《一个博物学家在中国西部》一书里,详细记载了瓦屋山的自然风光、生态植被和文化活动。他写道:“9月8日,即将抵达毛沟前,我们爬上了一座山的山顶,第一次看见了瓦屋山。在这里远眺瓦屋山,它厚平方重,整个轮廓就像一艘漂浮在云雾之上的巨大方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飞12月25日,青黄色的黄果柑坠在枝头。石棉县新棉镇安靖村党员余荣虎正忙着为自己帮带的村民修枝疏果。自石棉县推行产业网格化管理以来,今年,安靖村黄果柑产量达1500吨,人均增收1100元。...
荥经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荥经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